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自己的一些看法

2010-07-25 00:20 295 查看
研究大体应该分为三个类(当然分类基于的目的不同分类也不同,我这里只在说明我的观点的一种分类)

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群体的问题如政治,经济,历史等需要多人交互之间的客观问题

人文学——精神层面的问题,如文学,艺术这类在自己主观意识的问题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两项交叉的例如宗教.

科 学——主要研究解决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所需要的问题,如解决我们需要冬天吃雪糕,夏天吃火锅。瞬间到达火星等这类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想通过努力实现,并且长期拥有,一劳永逸。具有了这些特性就注定我们的“科学”将会是一门研究如何工程化,可复制,可重现的这样一个学问。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三本书.

哇……发明家诞生了:TRIZ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创新算法——TRIZ、系统创新和技术创造力

创新40法:TRIZ创造性解决技术问题的诀窍——创新系列之二

科学门类很大,但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类:

狭义的做应用研究,正如我上面所说去解决人的物质生活所需,如瞬移,隐身等。

形而上的研究,如何去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去实现广义上的“应用研究”。这里面的问题就比较多像 逻辑、语言、认知等(才疏学浅能够想到的暂时就这些),并且由于科学的三个特性(工程化、可复制、可重现),这套方法又可以递归回去用作人文,社会方面不断的滚雪球似递增(理工科出生没办法,递归论影响比较大),从而又做出新的细想,方法。

这些年来前辈们的努力不断的规范花,工程化使得要想做“狭义的做应用研究”相对与之前是很容易的了,这里就好像前辈们是Java,C#那些库像著名的Hibernate,Struts,Spring,WPF,WCF,WF等,各种工具都是给你准备好的,你只需要用到适合的地方就能够实现“创新”。就即便是没有一套现成的库,那么由于前辈们的工作也给出了你“隐性的工具”一套构建库的方法。所以看到这篇文章第三条的时候觉得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要做“形而上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因为要重新去构建“系统”是需要很漫长,很多的“生活元素”给予才能够有一点点启迪的,甚至可以说是艺术性的范畴,现在相对而言没有人去做这些,就算有怕是也只有艺术类的“大仙”们在做(钱学森先生后期一些工作在做这方面,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名家,不名的家我不知道呵呵水平受限希望补充)。这也是国情所限,因为大家都要吃饭,这玩意怕是一辈子都出不来呵呵。

上述这些一堆吧,总之国情所限。两院(科学、社科)相对来说都做这方面的相对于欧美都是在比较应用的层面,是很难能够做出超越性新的东西来的。不过就目前国情而言,务实的做法就是做“狭义的做应用研究”,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那段“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最后声明一下,本人背景是理工的(这里的“理”非中国理学的“理”,呵呵要是好好弄过中国的“理”学,估计我就能够懂下面那些,不敢乱说的那些东西了),所以我并没有提及那些什么“研究、产业结合不好”,“学术腐败”等等这些社会性的问题,并非不想提只怕是乱说被更多人骂(其实不论你写什么都会有人骂你咋的咋的,只不过写点自己懂的这个行当,懂的人看得懂,不懂的人看不懂,这样把那些不懂的排开了,剩下的就是懂的和不懂装懂的在骂这样会被少骂点呵呵)。我的理解也很有限、很狭义,有说得不对,不全等问题希望各位前辈指教,当然后辈也可以指教呵呵。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