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2010-03-09 rfc4231基本ipv6过渡机制

2010-03-10 13:50 127 查看
今天看了ipv6的基本过渡机制rfc4213。

以前看过一个和这个差不多的另外一个rfc,是这一个rfc4213的以前的版本。

主要讲了两种机制,一个是双栈的机制,另外一个是手工配置的隧道。

双栈的机制就是在一台机器上面同时运行两个协议栈的软件,这样这个节点可以同时和ipv6节点或者ipv4的节点通信。rfc4213中对于双栈并没有讲太多,只是规定了在实现的时候需要完成的功能,双栈的机制是过渡技术的核心。

手工配置的隧道是为了让ipv6的流量可以穿越ipv4的网络,在两个ipv4的边界路由器之间建立虚拟的通道,入口的路由器把ipv6的包使用ipv4的包封装,送到出口路由器,再由出口路由器还原成ipv6的包继续传送。

其中,涉及到的细节。

一是ipv6的包在隧道中传送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太大,被分割成几段来传送。由于对ipv4本身的分段机制不太了解,所以对于分情况讨论的部分不清楚。

二是对于icmp错误的处理,这也需要背景知识,先空下。

三是对于节点和DNS服务器的通信的问题,DNS的服务器必需要能够处理A记录与AAAA记录。这需要对DNS的服务器的原理了解一下。

四是文档的手工配置隧道技术中的链路层局部地址和通过隧道的邻居发现这两个部分没有看明白,不知道这两部分的用意何在,需要继续了解。

最后是对与这样方法的安全上的考虑,这方面的东西打算都先不看,等到看的东西多的时候,先看看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然后再统一看看。

明天打算先处理开题报告,再看看没看懂的链路层局部地址和邻居发现,最后看看NAT-PT,虽然是过时的rfc,但是应该还是有可用之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