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一天一件事情

2010-01-26 18:00 169 查看
知止而后有定,能专注者,必能“知止”。

这篇博客讲“知止而后定”,举例好而清楚。摘录几段以励志自勉:

***我宽以待人没有问题,但也宽以待己了。工作态度是有,但紧张度不够。

***工作拖沓有性格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动机原因。没有利益的事自然做着没有动力。回报不高就不努力,不努力就没有高回报,只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没有人提供激励,那就自己激励。眼光应当放长远一点,不能只盯着眼前一尺三寸。

***人年轻时应当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年轻时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以后为家庭所累,不会有这么多时间进行学习。年轻时可塑性强,也能吃得了苦,也不在乎领导的批评,适应能力强,能承受低端的工作。但如果不及时地提高就会被禁锢在低端的工作上,26岁我可以这么过,36岁再这么过就是灾难了。

***知止要知道能达到、要达到什么程度。就自己目前而已,生活适当简朴,不对所得有过高的要求,但同时向着高的目标努力,提高绩效。

***不去怀念和提起前任女友,目光向前看。

***不去怀念在瑞典的生活,因为花父母的钱拍拖、旅游本身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有一段不错的回忆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是建立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的,这并不能维持持久。

***不与同学、朋友在物质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承认背景的差异,但增强竞争意识,不断努力进取;每天都进行总结,争取一天比一天进步。

-----------------------------------------------------------------------

相比台湾的郝明义等出版人,万榕的路金波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新浪围脖比Twitter上的那些文字真是好看太多,主要因为在深刻的同时,还要有趣得多。黄集伟也喜欢写类似文字,但两相比较,高下之分还是怪明显。王三表的文字也缺少路金波围脖的那种灵动,体现的主要还是时代的差距,当然也有个人的修为所致。比如老六的文字,就日益耐看且有趣,虽然他也是60后。而老六做的事情,也要有趣得多。

这里、这里和这里有路金波的仨月围脖归档,篇篇精彩,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看到路金波的这篇围脖,深以为然:

围脖见一新年愿望,是找我要本韩寒签名书。点过去,想留言要地址。却看到原来愿望里还有其他两作家书。遂作罢。反思我自己,每年出许多书,却有重要的项目不专注;吃饭一桌人,可曾认真地和某朋友深入交流?贪婪使人混沌。混沌使人无力。而最好的日子,是用心在一事一人。简单即美。少却有力量。

----------------------------------

盘点了一下今年手头想做的工作,已经太多了。该停下来一下做点减法了。得问问自己:能做好吗?能用心对待好这些作者朋友吗?即便自己用心,团队的用心也能跟上吗?

去年已经出现危机了,跟踪了三年的一位优秀作者,书稿真到我们手上时,我们尚缺乏深耕细作的能力,最后也只是做了一点表面文章,还赢得赞誉。其实我是心虚的。

看到路金波写“每年出许多书,却有重要的项目不专注”,实在是说到心坎上了。去年比往年少做了不少事情,就多了一点点专注,就有一些成绩。今年想要进一步有成绩,还得多想想得砍掉哪些事情,才能多分配时间给该做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细想想,我们哪一本真正经得起市场长期检验的书,不是上千封和作者之间的沟通邮件在做基础,这样的书的背后,一定有着一位或多位非常勤于沟通的作者,这样的作者促使编辑也为一件事做着成天上万次有关细节的思考。最近,我在检验着和笑来的沟通积累,发现虽然我们和笑来互发的邮件不是那么多,但Gtalk上的聊天记录可是成堆成堆的呀!

没有足够的沟通,哪里能真正了解到一个人、一件事(具体到我们的工作,这“一件事”就是“一本书”)的方方面面。

以我最近约写个人成长故事的ZQ和Marchliu为例。这两位都是我们的作者,都是Python积极分子。如果不是2008年在广州网志年会上的那次相遇,我不会对ZQ那么有兴趣深入了解。因为此前的他呈现给我的只是一个侧面,而广州相遇让我看到了他的另一个侧面,反差之大,让我对他顿生比以前大得多的兴趣。但仅仅如此,我还是不会邀请他写故事。2009年互动网的一次读者见面会,因为对ZQ感兴趣,所以我专注地听了他全程的读者互动,那才真的是大大地对他感兴趣了。也因此,我才有进一步的机会了解到这个家伙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因为我知道,那一个个侧面的展现,必有来由。能深深吸引我的,我相信才会吸引我们的读者。可为什么我认识和了解ZQ的过程都显得那么被动而并非主动呢?这是我需要好好反思的问题。

再说Marchliu,这也是Python社区上早有名头的人物。而我和他貌似认识(选题单上认识),却并未实际交往过。列选了他的选题,只知道好事多磨,却并没深究这个人和他的写作故事。歪打正着我们深入了解,却是豆瓣帮的忙。

我在豆瓣上给小女记上学流水帐,这种不起眼的家常文字,却常常引来marchliu的留言,他的豆瓣id我很熟悉了,但却不知此人就是marchliu,因为我缺少一点好奇心——他明明给我们的书写了那么精彩的一篇豆瓣书评,我却没去好好了解他。幸好marchliu足够有趣,他的豆瓣推荐、他对一些荒唐事的评点,让我对他萌发极大兴趣去了解,这才去看他的日志、博客,把他的豆瓣主页翻了个遍,才恍然发现——啊,啊,这不是给我们写书而屡屡欠账未还的LX同学吗?

拥有宝贝却视而不见宝贝的价值,这是我们屡屡犯下的错误——这也就是熊瞎子掰苞米故事的屡屡再现。所以,继续发现宝贝的含义是:寻找新的宝贝,同时不断挖掘已有的宝贝的价值。——而这只能靠知止和专注才能做到。

今年一开年,人还是有些焦灼,仔细想想,还得在“知止”上做功夫,从而更加专注。多洒些细雨给自己,浇灭心头的贪婪之火、浮躁之火。路金波的围脖文字,是这样的丝丝细雨。他的这段围脖,我也颇有同感: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yeka/archive/2010/01/24/5250594.aspx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yeka/archive/2010/01/24/5250594.aspx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yeka/archive/2010/01/24/5250594.aspx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