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NO.13 生产环境增量更新漏洞

2010-01-07 09:05 176 查看
知识库总目录: No.0 Web开发知识库

出于对于更新效率的要求,我们在更新生产环境时,比较多的是采用增量更新的方式:即仅将需要更新的文件打个包,在生产环境解压(一般需要重启服务)即可完成更新。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种漏洞,不可不察。

1.内部类
对于java文件更新申请人一般提交的是源文件(即java文件)而非编译后文件,然而增量更新打包清单往往仅根据源文件清单生成而来;
但若某个源文件中存在内部类,其编译后,每个内部类会独自生成一个class文件,更新清单会将其遗漏。
因此建议由更新申请人应注明本次更新中存在内部类的java文件,由更新执行人手工修改更新清单,将内部类class文件补全
例:
A.java

import java.util.TimerTask;

public class A{
public class B{
}

public void aMethod(){
class C{
}
}

public void bMethod(){
new TimerTask() {
public void run() {
}
};
}
}


A.java中有个puclic class A,A中有个成员内部类 B,方法内部类C,还有一个匿名内部类new TimerTask()
则编译出的class文件有
A.class
A$B.class
A$1C.class
A$1.class

2.特殊配置文件
特殊配置文件即上篇中提到的生产、测试环境配置内容有差异的配置文件。
由于无论是开发环境,还是基线测试环境,这些特殊配置文件中内容都是配置的测试环境内容,当这种文件需要提交更新时,提交人一般提交的是测试版(要先发布在基线测试环境上),而后续又将测试版发布在生产环境,后果相当严重。
此时,也建议由更新申请人应注明本次更新中存的特殊配置文件,以便执行人做后续处理。

3.常量
先看一个例子:

A.java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MESSAGE="我是常量串";

B.java
public aMethod(){
String b = A.MESSAGE;
}

原代码中B跟A有关系,不过编译后就跟A没啥关系了,B编译完后就成了这个样子:
B.class
public aMethod(){
String b = "我是常量串";
}

所以当常量内容发生变化修改了常量所在的类后,只更新这个类没有用,而是需更新所有调用类。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