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话里话外: 从小老板到公司化运作之路

2009-11-12 10:03 176 查看
如果你决定开一个加盟店,开一个小公司或办一家小厂,除了自己亲自参与以外,是否考虑启用自己的亲戚来帮忙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于一个小生意来说,原始资金较少,能最大限度的节省开支是最好不过的。用自己的亲戚来帮忙,不仅能倾尽全力去做,还有充分的信任,能够同心协力、重志成城,何乐而不为呢?
目前我国有150万家民营企业,其中80%以上是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的比例也高达65%-80%,美国90%的企业是家族企业。由此可见,家族企业是全球具有普遍性的一种企业组织形态。
企业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家族化管理模式,即重要管理岗位都是自家亲戚。另一种是职业化管理模式,即管理人员多是外聘的。这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在何种情况下运用哪种模式好,两种模式应该如何转化是企业家关注的问题。
前者因为是自家生意,管理岗位都是亲戚,所以资金、物流管理相对安全、可控,经营灵活,而且公司凝聚力强,目标一致度高。这些都是企业能站稳脚跟的保障。相对的不足在于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管理不够科学,出问题又任人唯亲。加之管理岗位已被自家人占据,普通员工的发展空间越小,公司的流动性越大。这些又在日后给企业埋下了隐患。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任何两种事物都符合“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规律。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化管理模式的缺点暴露出来,原来看似是优点的地方,慢慢变成缺点并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也好像是周朝的“分封制”,在建朝初期有利于中央集权,但也带来了日后的分裂和各自为政。
谁能随世事而变,谁就能成为真正的“东方不败”。家族化管理落后了,就要让职业化管理登上“历史的舞台”。它的优点在于公司管理正规化,岗位职责划分明确,系统化的全程风险管理,员工发展空间大等等。当然没有完美的企业模式,就像没有完美的人一样。对于复杂的业务环节来说,一旦正规化管理,那么灵活应变性就差。正规化管理附带着要分财务、出纳、总监等多个职位,监督、管理运营的成本也会高很多。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能长期、稳定地提供这一财务基础的只能是那些具备一定规模的成熟企业。所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运用职业化管理模式同职业化管理需要有企业提供财务支持,这两者是互相扶持的。
国内国外,由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化的例子有很多。
在国外,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将最高职位让给他最好的朋友鲍尔默,他是微软的第一个经理人,也是微软视窗系统最早的北美地区推广人,并把微软扩张成了一个全球性公司。
在国内:美的空调董事局主席何享健在09年8月26日将董事局主席和董事职务大权交给没有公司股票的职业经理人。这是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才顺利地完成了权利棒的交接,现在的美的没有一个何享健的亲属,分公司负责人也全是职业经理人,核心职位亦是。如今美的已完全采用了职业化管理模式。
这是转化过程中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失败的案例。
黄河集团的掌门人杨纪强,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想,将企业由家族式转为职业化。可是职业经理人王雁元利用职位的便利, 把自己在企业的股份低价转移到自己儿子名下。这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家族化管理、半职业化管理和职业化管理是企业由小到大,想长足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转化:首先要改变经营观念,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制度;引进优秀人才,处理好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建立内部人才竞争机制;建全薪酬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等。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