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假如没有这场金融危机

2009-11-06 12:26 134 查看
上星期北京的一场大雪提醒人们,冬天来了。套用诗人的话,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历经金融危机的严冬,全球经济应该到了春光乍现的时候。 11月4日,世界银行对2009年中国GDP的增长预期从7.2%调高到了8.4%。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许多人已经开始为经济复苏做着积极的准备。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从这场危机中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吗?带着这个问题,我询问了多位企业负责人。
“假如没有这场金融危机,我们08年就该上市了,数十位千万富翁被耽搁了。”一位CEO说。
“如果没有这场危机,我的销售压力不会这么大,自然也用不着把手下的两位干将请回家;他们下岗引发了家庭矛盾,结果是他们老婆找到我这来闹事。”一位销售副总跟我诉苦。
“当然,如果没有这场危机,我会以为好日子会一直继续下去,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之后就是上市圈钱发财。这次危机给了我一个警醒:没有高效的运营体系,高投资高收益的游戏不可能永续下去。”这是一位新媒体行业大佬讲的一段话。
“如果没有这场危机,我们真不知道中国以及中国市场有多重要!”一位来自美国总部的银行家如是说。
总结各位企业家的观点,可以说,金融及经济危机既是一种煎熬,也是一次修炼,更是一次展示中国及中国企业的机遇:

1.[/b] 没有这场危机,中国影响力提升不会这么迅速[/b]
无论是去年的G2(中国与美国),还是最近7国外长会议上美国提出的G4,反映的都是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之一。就拿G4来说,它是由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四个最重要经济体所组成的对话和协商机制。针对G4,被挤出对话圈的加拿大很不爽,英法德也不再像在7国集团中那样作为独立的一方,而是与其他欧盟国家整合在一起与美日中对话。
若不是这场危机,若不是中国刚好拥有全世界所需要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若不是中国在一片萧条的全球经济中仍然能够实现“保8”的目标,中国原本可以继续韬光养晦下去的。
一位参与过中美经济对话的经济学家说,说到底,这是过去30年中国人智慧和努力所打造的国家硬实力在说话。这场危机并没有提升中国的实力,只是使其更充分地彰显了出来。

2.[/b] 没有这场危机,中国经济转型的驱动力不会这么显著[/b]
伴随着08年初南方的一场雪灾,经济危机也飘然而至。来料加工业务居多的珠三角自然最先感受到寒风的犀利。
珠三角的“农业经济”原本就不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开垦一片土地,撒下一地种子,然后等待老天的风调雨顺。在珠三角,一批略知国际市场的“农民”(代工企业),抓来一些海外的“种子”(代工订单),撒在广阔而廉价的“土地”(内地民工)上,然后就等着“春播一颗种,秋收万粒粮”。
一位大型制造业企业CEO说,珠三角的各级政府早就意识到了“农业经济”的问题,转型的话题自然也是天天讲年年讲月月讲,然而此前,多数时候都是空谈。
这场经济危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转型机遇。广东省的“两个转变”是否能够如期取得成效,尚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没有危机的推动,转型可能仍然存在于政府报告之中。

3.[/b] 没有这场危机,中国企业家不会这么快地成熟[/b]
一家房地产企业的CEO说,原来我们的核心能力就是拿地,不择手段地低成本拿到地就是成功;历经这场危机,我们才明白,原来客户才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调整了业务重点,建立了“客户捕获”机制,牢牢地抓住了客户,现在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新的核心能力。
一家高科技企业CEO说,原来我个人的精力主要放在产品研发和关键客户上面,这是我们过去成功的关键,可是,经历过这场危机(我们的现金流差一点就断档),我才明白,项目管理以及核心队伍的培养,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技术及客户。
一家新能源企业CEO说,原来我们基本上是大跃进的思路,在油价高企的时候也是如此,结果高强度的投资差点把我们拖垮,现在我在学习稻盛和夫的思想,“水库”中总归是要有些储备的,否则,危难之时趁火打劫者就会涌现到你面前,企业就很危险。
自然,有些企业在这场危机中消失了,但是作为企业家,我们愿意相信,他一定从这刻骨铭心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平时根本学不到的做企业真谛。

当然,事情并不总是这么理想。透过这场危机,我们也感受到了国家智囊机构的彷徨、中国经济政策的摇摆、在国进民退面前企业家的无奈。
无论如何,危机暴露了问题,因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学习的机会。至于每个人的成就和进步程度,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