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独立经济体——残酷的现实

2009-10-08 20:59 169 查看
经过几十年努力,通货膨胀被抑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空前高涨,市场供需两旺,果国进入难得的稳定发展时期。

因为饥饿和斗争,果国的劳动力一度非常短缺,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劳动力。但在政府鼓励生育政策的刺激下(比如政府负担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费用,按人头提供抚养补贴),劳动力恢复迅速,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也由不足转为少量多余。工党领袖认为有必要调整政策控制生育,以保证财政盈余和劳动力价值,然而他的提议被议事会否决了,否决议员中有不少尽然是工党的。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资本家议员的奸笑让他感到不安。控制生育,就意味着没有过剩的劳动力、剩余价值没有保障、资本投入很难获得高额利润,资本家怎么会愿意呢?资本主义政权一定是反对计划生育的。

为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除了生产更多商品,还有一点很重要:控制成本,厂房、机器、劳动力哪个都得花钱,但只有劳动力身上花的钱不固定,带来的剩余价值也不固定。资本家们都希望花最少的时间、以最少的工资留下最有能力的员工,既然过剩人口已经保证劳动力之间的充分竞争(最少工资、最好能力),剩下的就是如何缩短发现人才的时间了。充分竞争是耗费时间和资源的,虽然资源不一定是资本家付出,时间却是要消耗的,于是在资本家的强烈需求下,一些精明人开办了求职培训、就业前辅导、猎头等一系列公司,为资本猎取人才,劳动力只能在激励的竞争下,牺牲一部分收入充分推销自己,提高自己的就业希望。

要让资本增值,不管增值后的货币是投入生产还是消费,资本家都必须先将生产的商品出售才能换回货币。生产资料的出售对象是资本家,生活资料的出售对象是劳动者。资本家之间是相互争斗、你死我活的,劳动者也别想幸免。资本家不仅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产品,让广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而且还通过宣传媒体、官员、社会知名人士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将保险的作用无限夸大,提倡享乐,无非就是要尽可能的提升劳动者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好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所以,即使顺利就业,在种种诱惑面前,劳动者也会发现生活不易。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劳动者人均占有的资源量提高,总体福利水平也就相应提高,果国经济状况还不至于说很危险。

同一时期,果国的金融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新兴金融实体不断涌现。

对资本家来说,通过银行存放闲置资金收益太小,通过银行贷款利息又偏高,如果能够直接将资金闲置方和资金需求方联系起来,双方协商一个都可接受的利率,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投资公司应需而生。一些经营失败企业的剩余资产需要处理,一些经营良好的企业也可能希望处置部分过剩产能,而市场上可能有企业恰好需要这些剩余资源,关键是信息不对称,企业之间往往不知道潜在的合作可能性,于是精明人看准商机,资产管理公司出现了。银行家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很多事可以干,于是一些不满意利差收入的银行也涉足投资、资产管理领域。

资本市场同样欢迎竞争。对资本家来说,借钱的方式当然越多越好,这样才有选择余地。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企业债券(用借据换钱,一定期限后本息一起还,有些可以自由买卖,有些不行)、股票(可以自由买卖且没有固定期限的企业债券,企业不还本金,不定期发放利息)、期货(商品还没生产出来,提前进行买卖,有生产能力、没钱、又怕以后价格下跌的资本家可以约定价格先卖,有钱、需要相应商品、又怕以后价格上涨资本家可以约定价格先买,期限到时按约定价格执行实物交割,各取所需,亏还是赚就看市场嗅觉了)等相继出现(本文不是历史,当无聊小说看看即可,历史上这些名词的出现背景可不是我写的这样,相关内容复杂许多)。政府也乐得多些税收,贴补生育和教育。

投机者的大好机会来了。本着低吸高吐原则,投机者低价收购经营不善公司,高价忽悠给急需资产扩张的资本家;低价买入债券、股票,然后集中大量资金抬高债券、股票在交易市场上的价格,在别人跟风而上时抛出,赚取差价;编织详细计划,动员大量资金,买卖期货合约的同时,通过制造谣言、战争、假象等一系列手段打压或抬高实物价格,借机吸纳或脱手实物,不仅期货赚,实际商品的交易也赚。别人的痛苦就是他们纵情享乐的基石,投机阶层才是最大的危险!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