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讨论:市场究竟在害怕什么?

2009-08-24 18:00 225 查看
※市场究竟在害怕什么?猪哥哥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一下的,朋友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好吗?谢谢! (第51楼)回复:预测利润的思路市场究竟在害怕什么?(一)最近一段时间股市一直表现的比较弱,这其实是反映了投资者对后市某些原因的害怕。市面上流传的原因比较多。(我去年11月曾经匿名写过一个留言,大概意思是:2007年对于股市其实已经过去,我们要面向2008年,并表示了对2008年经济以及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可能减慢,能否支撑高估值的忧虑。)目前这一原因是比较主流的原因,另外还有什么增发、减持、美国次按等等等。猪八戒的哥哥市场究竟在害怕什么?(二)我们有句话叫:“有分歧才有机会,机会在分歧中产生,机会掌握在分歧中正确的一方”。那么这些分歧原因中哪些是是似而非的?那些是实实在在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吓唬人的?思考这些问题无论是对空仓的朋友还是对满仓的朋友都是有意义的。市场究竟在害怕什么?(三)1、业绩速度减慢、估值过高是不是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预计可以保持高速的、估值最低的股票带头下跌?有的教授也在呼吁大家放弃蓝筹买小盘股,放弃估值较低的股票去抓估值高的让人头晕的小盘股。2,次按对我们a股的实质影响,目前还没有让人信得过的权威性解释。3、增发是不是主要原因?他是不是大股东减持的改头换面?4,大小非的减持。猪八戒的哥哥市场究竟在害怕什么?(四)究竟市场在害怕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提出一种可能希望大家讨论,如果讨论确定这也是个伪原因,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这个原因就是大小非的减持。猪八戒的哥哥市场究竟在害怕什么?(五)要说这个原因就要从2001年开始。众所周知,2001年开始的熊市其实就是人们对全流通的恐惧引起的,如果仅仅是估值过高,那么很难解释万科跌到3块多,招商银行6快多,钢铁股的现金分红已经远远超过银行利息几倍,而这一切发生在经济持续发展,储蓄存款10几万亿的大背景下,面对显而易见的价值和极低的利率大量的资金虽然过剩却依然拒绝流动。到了2005年全流通这一吓死人的名词改头换面变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将原来的非流通股按市价流通改成大股东向小股东作出适当的赔偿,同时,大股东承诺一段时间后再流通而得到解决。这演化为一轮超级牛市。一时间,散户、管理层、上市公司都在说: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其实潜台词是完全不同的。散户抓了住了机遇,很多人赚了钱。管理层也抓住机遇,发行了大量的股票(据说去年全球第一),嘿嘿,现在逐渐轮到大股东和非流通股东抓机遇的时候了。我们散户在2006年和2007年品尝完股权分置改革的甜头,时间来到了2008年,我们是不是又开始面临着2001年的以市价全流通这一问题了?这个原因究竟是不是个纸老虎?希望可以看到大家的讨论和分析。猪八戒的哥哥因为系统不让我发超过1000字,我就分开发了。发布者:猪八戒的哥哥 另外回老股民大哥的话:我只有汇丰2003年以后的数据。如果我找到96、97、98年的数据,我就发上来。※谢谢!我以为你没看见呢?就是不知道那时候的汇丰控股是怎么过来的,这个问题对于我现在的银行股还是有着参考意义的。 附件:马凯:五年来经济未出现大起大落是宏观调控最大成果之一 2008年3月6日10时,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问题答记者问。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马凯主任,近几年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投资过快增长、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依然还是存在,所以社会上有人对这次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甚至认为调控不力,您对此怎么看? [马凯]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它的作用或者主要作用是要熨平经济大的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过去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五年来,国民经济既快又稳的发展,经济增长连续五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年度之间、季度之间波动非常小,1个百分点左右,更重要的是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大幅增加,经济结构不断改善,特别是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这在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中都有大量的数字和事实表明了这一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个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 如果我们认同这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好的,但又说宏观调控不力甚至失效,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进一步说,这次宏观调控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方面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没有伤及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又在不断地、逐步地化解。 后一方面的成效也是显著的。这要从这次宏观调控的背景谈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1998年开始,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乃至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率先使我们经济发展在世界上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但是进入快车道以后,也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乱搞开发区、大量占用土地、耕地,一些行业投资盲目扩张。所以中国经济又遇到了粮食减产和投资膨胀两碰头这样的局面。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凡是出现两碰头,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必然要出现大的起落。 通过五年的艰苦努力,采取一系列组合的政策,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扭转了下降的局面,连续4年丰收,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少有的。从投资来看,投资增幅2003年达到了27.7%,2004年一季度又高攀到43%,特别是像钢铁、水泥、电解铝等,2003年都是96%,2004年增幅还是在100%左右,出现这样近似疯狂的投资。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两个闸门、一个门槛等综合性的措施,现在投资逐年回落,去年投资增幅是24.8%,如果扣除投资品上涨3.9%的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只有20%多一点。钢铁等行业的投资增幅也是明显回落。 我们还通过努力,外汇占款所增加的几万亿流动性也回收了。其他方面的矛盾也逐步得到缓解。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历史是可以比较的,如果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坚决果断地宏观调控,粮食还是继续减产,投资还是膨胀,特别是像一些行业奔腾式的膨胀,如果我们几万亿的流动性没有回收,那中国经济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不堪设想。肯定是会出现粮食由于短缺,粮价大幅上升,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上升,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全面的过热。在大起之后,必然会产生大落。但是我们五年走过来了,没有出现这样的大起大落,这正是宏观调控的最大成果之一。 再进一步说,当前经济运行中确实还存在着如同刚才记者同志所说的,投资还在高位运行、货币信贷还多、顺差还大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对这些问题应该高度重视,但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宏观调控不力或者失效,这有点偏颇。因为有些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又和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有关,解决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比如说投资膨胀,它就和投资膨胀土壤、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相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需要一个过程。 有些问题又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有关,因为我们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阶段,投资增长快一些有它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但是合理的投资和不合理的投资搅合交叉在一块,调控起来就比较难一些。 再比如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化和国际产业的转移或调整,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会是经济的孤岛,都和外界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我们国家和世界各国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国内遇到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全球性的问题,势必对中国有影响,这也给我们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顺差也是这样,目前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的顺差就是另一个国家的逆差,可能是一个全球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美国在历史上也有八九十年都是顺差,德国从1952年到现在55年都是顺差,日本到现在也有26年保持顺差。我国可能顺差还要继续一个阶段。关键不是有没有贸易差额,而在于贸易差额是不是公平交易的结果,是不是对两国人民都有利,差额是不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幅度之内。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否定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成绩。当然,我们也不能在看到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忽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反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继续加以解决。谢谢。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