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Windows字体的起源[ZT]

2009-08-11 22:24 169 查看
Arial无处不在。
  如果你连它都不知道,恐怕你未曾用过现代的个人电脑吧。Arial是所有使用Microsoft产品的用户——无论在PC还是Mac上——都很熟悉的一种字体。它在印刷排版领域就像病毒一般泛滥成灾,充分展现了Microsoft对世界影响的无孔不入。并非因为它的美观,Arial才到处都是,它看起来其实很平常。然而倒也不是说太朴素了就是坏事。对于字体而言,包含字符的数量和它的历史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Arial呢?来历可疑而包含的字符甚少。其实,Arial 比那些不知羞耻的冒名顶替者好不了多少。
  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西方世界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字体便是Helvetica,它是瑞士的Hass Foundry公司在50年代设计的。尔后,Haas 把Linotype和Helvetica混合起来作为改进,并增加了它的粗细。于是Helvetica渐渐开始流行。作为瑞士排印学派的标志,60年代间Helvetica横扫整个设计世界,甚至成为了现代的、进步的、全球性的观点的象征。它友好的外观、清晰的衬线,使之一度为各个社团和设计世界所热爱,以一个近乎外美的字体的身份用来排印一切的一切。“但凡拿不准的时候,用Helvetica”,这是公认的定律。当它在70年代成为主流以后,许多设计者开始对之感到厌倦,开始转向其它字体风格了,但Helvetica早已融入日常设计和印刷,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分子了。所以80年代Adobe开发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时,毫无悬念地,他们选择了Helvetica作为每份 PostScript 解释器的授权中,默认的四种基本字体之一 (其它的三种是:Times, Courier和Symbol)。Adobe从传统的铅字铸造厂获得 Helvetica原汁原味的授权,这说明了他们对铅字印刷、铅字铸造厂的敬意和感激。他们或许觉得,如果用了流行字体的复刻版本而非最正宗的那个,专业的图形艺术行业——最关键的市场——是不会放过他们的。
  80年代末,桌面出版业的出版方式达到了鼎盛。在Macintosh和PageMaker等软件的引领之下,在Adobe的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的基础之上,人人都可以在他们并不昂贵的个人电脑上,做出近乎专业质量的排版作品。现在问题来了,PostScript用的字体有两种:Type 1和Type 3,Type 1字体包含了“hints”[1] 信息,显著地改善了输出的质量,因而比Type 3要优越。Adobe 提供了设计Type 3字体的相关资料,但却将更先进的Type 1技术封锁起来。想要Type 1字体?只能去Adobe那里买。所有希望设计或出售字体的人不得不止步于落后的Type 3格式。Adobe 是想把高端市场完全掌控起来。
  1989年,许多公司努力尝试破解Type 1格式,或者发明其替代产品。Apple和Microsoft就签署了一个交叉授权协议,合力创建Adobe技术的替代品。在Microsoft 致力于一种叫TrueImage的页面描述语言的同时,Apple 开发了TypeType格式。Adobe 在重压之下,不得不发布了Type 1格式,以免自己被(Microsoft和Apple)架空。与之同时,PostScript的克隆产品也被开发出来和Adobe竞争。于是形成了一套工作起来像PostScript的东西,捆绑上看起来像Adobe的字体,因为它们的本源都是属于Adobe的商业伙伴们的。其中一种PostScript的克隆版本,Birmy公司的,就带有一个Monotype公司开发的Helvetica替代字体,它叫Arial。
  Arial看起来像Monotype公司古老的Grotesque系列的一个宽松的变体,经过重绘以配合Helvetica的比例和粗细。乍一看,它挺像Helvetica,但仔细瞧瞧,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都有很多形似而非神似之处。然而因为它的比例同 Helvetica一致,所以当一份打印到 PostScript 克隆输出设备的文档指定了 Helvetica 的时候,可以用 Arial来自动替代它。对于未经训练的眼睛而言,这些不同之处可以蒙混过去,毕竟大部分人连衬线字体和非衬线字体都分不清。但对有经验的设计师来说,这无异把Rich Little认成了Jimmy Stewart。
  关于Arial,最为奇怪的事情时,Monotype公司似乎并不满足于做个Helvetica的副本,他们本可以轻易做到并凭此获得成功的,过去的许多印刷厂商都做过几可乱真的Helvetica的复刻版本。不管好坏吧,在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虽然字体的名称受到合法保护,字体本身却难于保护。于是如果你想买一个排版机并使用真正的Helvetica,你必须买Linotype排版机,假如选了Compugraphic、AM或是Alphatype排版套件之类的,用的就不叫Helvetica了,是Triumvirate或Helios或Megaron或Newton或别的什么。每个印刷厂商都有它们自己的Helvetica 近似版本。很有可能70年代大部分的所谓“Helvetica”都不是真的Helvetica。
  此时的Monotype公司是一个广受尊敬的印刷厂商,有着显赫的历史,或许这些曾有过的“劫掠行径”很难让人接受,所以他们找到一个理由,诈称这是他们“原创”的另一个设计,只不过比例和粗细恰巧与Helvetica 相同罢了。从我的看法来说,这比直接了当的复制更为恶劣。一份复制好歹是光明正大的,就算没有付钱,至少也支付了敬意。Arial呢?假装不同,它告诉别人:我不是Helvetica啊,其实我看起来也不大像Helvetica嘛,却欢喜地穿上与Helvetica同样比例的鞋子。——这就是它扮演的角色。
--------------------------------------------------------------------------------
  当微软把TrueType作为Windows 3.1的标准字体格式时,他们选择了Arial而非Helvetica,可能因为它更便宜而且大部分人不知道(或不关心)其间的区别。Apple当时也以TrueType为标准,但却跟从了Helvetica,并向Linotype支付了授权费用。当然了,Windows 3.1成功了,伴随着Windows的成功,为了躲避支付授权费用而产生的Arial也因此流行起来。
  而今Arial早已替代了Helvetica,作为一切非专业的选择,用于印刷、电视、Web……因为Microsoft把它捆绑在所有地方——甚至连已经有Helvetica的Mac上也是如此。在低分辨率的计算机屏幕上,这并非特别重要的问题,它基本上和Helvetica一致。毕竟它还是Web上少量获得广泛使用的字体之一。尽管这么普遍,一个专业的设计师却很少——至少现在——使用Arial。专业设计师看来,Arial 不过是一种不再流行的字体的一份不甚忠实仿制品而已,就像打上了低档货的烙印。偶尔听说设计师用了Arial也是因为客户坚持要用那个。因为客户要保持与原有产品外观的一致性,他们原来就用了Windows里包含的Arial了。所以说真的,选Arial不过是因为它便宜,而并非因为它是什么好字体。
  长时间以来,我本人就是 Helvetica 的拥趸之一,事实是,Helvetica因为其自身的优点而获得了成功,Arial 的成功却像个寄生虫——最终摧毁了寄主。我耳边大概已经响起年青设计师的声音:Helvetica?就是那个看起来有点像Arial 的字体嘛,对不对?

[1] Hints: (来自 http://www.typenow.net/glossary.htm) 当一个字符通过轮廓格式(outline format)定义时,是不限制在什么分辨率下显示的,就算放大十倍,也不会和原来有什么区别。然而在实际运用时,把字符外观转换在纸上,必须通过一种叫光栅图像处理器(raster image processor)(RIP)的工具。RIP把字体的形状通过一个个的小方块构建出来,这些小方块被称为图画元素,就是像素(pixel)。问题是,像素是有固定大小的,也只有黑白两色。就像一张绘图纸上,行列间是一个个的小方格(就像像素),在绘图纸的中心画一个大 ‘O’,把所有这个O涉及的方格涂黑,黑色的方块不就形成了你所画的O的那个形状?这是在低解析度 (300 dpi) 下的情况。hinting就是尝试以一切方法来使画在像素网格上的效果,尽可能接近字体轮廓中定义的效果,无论这个网格多么粗糙,使它都能产生最令人满意,最容易辨别的字符。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