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穷忙族”揭露白领都市真实生活状态

2009-07-03 13:50 465 查看
穷忙族,您听说过吗?该词源于欧美国家,欧盟对其定义是虽然工作,但却入不敷出。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下,半数职场人认为自己是穷忙族。


75%调查者觉得自己看起来工作很“忙”翻翻钱包又“穷”
看起来工作很“忙”翻翻钱包又“穷”,万人调查中,75%的人认为自己是“穷忙族”,其实……
最近,有一项约11000多名网友参加的在线调查显示,75%的人自认为是“穷忙族”,其中有82.6%的人为在职者,9.2%的人为学生。超过半数的人(57.6%)认同“穷忙族”多为“80后”,16.7%的人认为多为“70后”。
尤其在经历着与CPI的持续对抗,年轻白领揣着瘪瘪的钱包纷纷把自己降格为“穷忙”行列,每天超负荷运转,却不见得工资涨,难以积蓄。在专家眼中,这群新兴的“穷忙族”其实已经到了调整心态和重新诊断自我的时刻了。
此“穷忙”非彼“穷忙”白领们的真实状态
“每天结束单位的清扫工作后,就给其他家庭做几小时钟点工,如果还有时间就去餐厅洗盘子,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天忙得一团糟,却只能月收入几百欧元……”这样的事例在欧洲被称为典型的“穷忙”,忙到毫无私人时间却依然难以养家糊口。“working poor”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贫困群体。
不过,当“穷忙”族被相当比例的白领所占据后,“穷忙”意义悄悄地延伸,逐渐发展成一种为了填补空虚生活而进行消费,之后继续投入忙碌工作中的人群状态。更多白领认为自己的穷忙是由于付出与得到不成比例,这个具有很大主观性的用词代表的是一种不平衡的生活状态。
A.为什么觉得“穷”?
不是赚得少,而是开销大
“我一个月收入为税前8000元,但除去租房1500元外,我还得固定购买职业装,我们称之为置装费,职业装总得备上好几套吧,同事穿的都是品牌,我总不能随便穿,还得保证每天的妆容和发型,所以一个月撒在这些上至少三千元,有时候达到四五千,加上其他费用,我就几乎积不下钱了。”工作在一家外企的Zoe说,“这些算是职业的门面,我不得不顾。”
奢侈品行业最为光鲜亮丽的了,但作为资深公关,vicky却一直烦恼衣服的开销。“场面上我是挺光鲜的,虽然一般都是黑色礼服,但牌子都很响亮,最让我犯愁的是,面对常年合作的客户,我没法把同样的衣服穿上3次。”vicky说,“这就造成我不得不重新购置,一些男同胞更惨,别见他们西装笔挺,回到家很多人基本生活都是相当马虎,这些开销实在太大了。”
Vicky觉得自己看起来赚得不算少,但面对巨大开支,只能叹息:忙完就剩下一个“穷”字。
置装费让人感慨的同时,还有不少白领选择主动“穷”。“忙完半个月,我就会冲进商场大肆购物,这一趟不耗掉三四千元就不会罢休。”selina说,“花完钱就继续投入工作,如此循环。”
[应对建议]:
首先,置装造成的“被动穷”既然无法避免,就当成一种享受吧,然后聪明地学会控制成本。毕竟很多人一生都在为这个副目标努力。每天把自己最美好的状态展示出来也是职业带来的附加值。
而面对“主动穷”,心理咨询师认为购物是工作焦虑的释放方式之一,焦虑的心态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也是社会整体状态带来的问题之一。如果希望控制花销,白领需要寻找新的释放出口。
B.考量你“忙”的意义
控制真正忙碌的程度
常常过了午夜,MSN上挂着的都是日夜颠倒忙着赶项目的公关们,“很多细节没有标准,细到搭台的面积、彩排的次数甚至灯光的微弱差异,遇到挑剔的客户,不到最后一刻,工作就不可能停息。”刚刚进入公关行业的sid这样形容自己的忙碌,“是真的有事可忙,但又觉得很琐碎,心里烦。”
[应对建议]
想想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杭州一位商界人士这样做比喻:对一场特卖而言,10天最有效果,不到或超过,都无法达到最佳,尤其10天后,收益相对成本会越来越少。也有一理论对此很有启发意义:当你沿一条成功之路一直走,但终有一天会走向失败,所以延续成功的最好办法是走到接近成功的一点时,选一条看似岔道的路,拓展新的领域,延长取得成功的时间。
对于过度忙碌,个人应学会取舍,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作为心理学家的作者就认为,很多人拿别人的生活和自己做比,从而不平衡,但必须明白的一点是生活最终是自己选择的。
无谓忙碌占据太多时间
“有一些企业存在竞争加班的现象,很多人其实本应无事了,却被同事的加班状搞得心慌慌,于是故意磨蹭时间。”从事化妆品行业的cicy说,“这种工作时间长度毫无意义。”
“每天陪客户吃饭,下了班饭局起码延续到8点半,几乎贡献了全部的私人时间。”从事政府采购行业的lyann说,“虽然保持联系需要沟通,但这种传统式应酬状态非常差。我觉得相对我的倾囊投入,收入是不高的。况且,这工作年纪大了就没精力继续了,看不到前途。”Lyann的大部分收入依靠项目接收的多寡提成,所以她不得不以应酬来实现客户的增长。
[应对建议]
从社会心理学说,群体压力对个人影响很大,为了保持认同感,集体加班就被很多人追随。杭州灵栖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徐振宇认为,无端地忙无法和个人发展结合,很容易消耗内在动力。忙到点子上,忙得有计划是很多白领该学的方法。
忙碌也可能是偷懒的结果给一块能够自我控制的区域
赚来的钱疯狂投入消费,获得20多小时的快感,然后从空虚中挣扎而出,再次进入忙碌,结果是永远毫无积蓄;或者把所有时间排到满满,无谓应酬加班……然后很多人叫喊,自己得到的太少,付出的却实在太多。
调查显示,60.9%的人认为“穷忙族”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竞争激烈。也有人认为缺少合理的人生规划以及起点太低机会太少或急于求成都是原因。
心理咨询师徐振宇认为,平衡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包括心态的平衡、工作及生活的平衡等。国内目前现状和社会竞争有关系,很多人被焦虑折磨,但这之外还有其他原因。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提到,中国人没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识,以“身”的安顿为依托,于是容易陷入无端忙碌和持续空虚中。
有人说,有些忙碌也是偷懒的一种,因为懒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动。徐振宇很赞同这个观点:“一些人本身方向不清楚,无法面对闲的时间。”在徐振宇看来,这与从小教育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从小就没有学会好的爱好和休闲的方式,所以一旦让他们空下来,除了上网、泡吧和看电视,就找不到更好的方式。白领急切需要一块可以自我控制的区域,拓展良好的休闲方式。比如运动和读书。”徐振宇说,“思考有助于减少无谓的忙碌,找到更好的释放方式,平衡自己的得失。”
有一个有趣的说法,“穷忙”族的人生奋斗目标顺序是:富忙、富闲、艺术地富闲。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个目标,但至少学会健康地“闲”也是白领目前急需获得的能力。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