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推荐

2009-06-28 20:49 155 查看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能够随意使用的水平,也一直以此自居。可是,在重新去上班后的这短短的二十几天,我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并不只有那么一点点。
这样的感觉不光是在技术上,更多还有在对某些事的处理上。就拿我现在负责的一个视频监控项目来说吧。
按我最初的想法,最好就是能够建立一个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系统,并且与远程会议,甚至VOIP等全都集成进来,让视频监控网络的作用最大化。
可是,实际上呢,这样做首先最不能随的就是成本,企业不可能一开始就在这个方面投入太多的成本,更何况是在经济危机时期。
那么好吧!我就从最价投资回报率上去考虑视频监控的最佳方案。
于是,我采取了一些折中的做法,将视频监控前端的摄像头换成模拟摄像头,然后将其通过光纤接入一台网络视频矩阵,并将所有视频监控数据存储在监控现场,然后再通过电信DDN专线将关键的几路视频发送至公司总部的监控中心。
在设计这个方案后,个人感觉不仅达到了网络优质传输的目的,又减少了投资,这回应该可以实施了吧!
这次,公司是同意了。可是,工程承包方却不干了。他们以我们提出的设备不是与他们长期合作商为由,要求将网络视频矩阵换成网络视频服务器。
这样一来,由于网络视频服务器只能够输入数字信号,而现在视频监控点都是使用模拟摄像机。于是,这样就必需通过安装相应数量的视频编码器来将前端模拟视频转换成数字视频。
最要紧的是,现在虽然已经出现了允许16路模拟输入的视频编码器,但是,工程承包商认为采用高密度的视频编码器容易存在单故障,造成多个视频监控点不能正常显示为由,说最好采用4路输入和2路输入的视频编码器。
这样一来,八十个监控点就需要二十几台视频编码器,一下子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十来万。
在这件事上,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虽然网络传媒或平面媒体都在大力宣扬如何缩减IT成本,如何部署绿色节能的IT架构,但是,这样的做法,到底在现实中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呢?
实际上,缩减IT成本,与绝色环保,在IT架构的最初阶段是相互矛盾。尤其是对于成本非常敏感的企业来说,IT技员要如何才能说服企业领导采用一次性投入更高的绿色产品,就成为横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难题。更何况,提出的要求,有时还要考虑承包商的承受能力。
不过,我还是坚信,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会不断地缩小。到时,一切将会按我们的设想一步步地实现。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