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增强信心:每个孩子都是天才_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

2008-12-24 11:09 239 查看
增强信心: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张放天《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
·增强信心: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赞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之所以会来到这世上,是因为他在母体内战胜了数十亿个精子与卵子结合后才会出生,他是天生的蠃家。他的皮肤、指纹、头发、声音、面容及体形,在世界上,并且有史以来从来没有第二个人和他一模一样,不仅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里有下面几句话,很值得思考: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成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

教育应当遵循人发展的自然规律,因为人的成长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天然的关系,有着相同的规律,要让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成人时候就是成人的样子,既不能催生,也不能压制。教育如果违背这种规律,必然会适得其反。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孩子不是缺少天才,而是我们没有用欣赏的眼光。

在我接触的中学生里,每个孩子几乎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追求,身上也几乎都有其可以为人称道的优点。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孩子不是缺少天才,而是我们没有用欣赏的眼光。

一个高二的男生沉迷游戏,母亲对此深恶痛绝,我却对孩子说,打游戏一关一关不停地过,失败了紧接着又从头再来,至少说明你起码在三个方面很不错:一是你有强烈的进取心,否则不可能这样锲而不舍;二是你有很强的耐力,否则你不会坚持这么久;三是你很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希望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一个高一女生看娱乐节目“上瘾”,父亲对此严厉斥责,我却对孩子说,娱乐节目经常看,娱乐新闻勤关注,至少说明今后你很有可能在两个方面会很有前途:一是你能长期关注娱乐节目,意味着你将来很可能会对娱乐传媒业有很好的把握,而娱乐传媒业发展前途看好,又说明你的未来前途很看好;二是你能对人性有更好的把握,这将大大促进你与人相处的能力,因为娱乐圈是是非非里能让你看清很多东西。

一个初三女生有时“打癔症”,也就是偶尔发发呆、走走神(青春期少男少女常见现象),母亲对此怒火中烧,我却对孩子说,发呆至少说明你很喜欢思考,走神说明你想像力丰富。

一个初二男生考试的时候看到窗外远处的一座高楼上有一个黑点,他对我说,他当时想:那个黑点是不是一个人要自杀,我要是赶紧跑过去把他接住,救了他,学校肯定会对我进行表彰,那多好啊!父母对此事又气又笑,我却认真对孩子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很有勇气和荣誉感,很有责任心和爱心!

欣赏你的孩子,是与他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有了这个基础你才可能展开教育;在看似负面的信息里、赞赏里正向信息,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关键。

皮格马力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它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首先发现的,罗森塔尔等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中,每个年级各抽出三个班级进行测验。他们随机抽取一些学生的测验结果,然后告诉各任课教师哪些学生将会表现出明显进步,(其实这些学生完全是实验者们随机抽样的,任课教师不知道)。八个月后,再进行测验,发现被指为可能进步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在关于学生品行的评定中也给了这些学生以好意的评定。除任课教师外,这些学生的名单并未向任何其他人泄露,所以他们认为这个结果是从任课教师的期待中产生的。罗森塔尔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对于家长也是一样的,要想使孩子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巨大。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在魏嘉琪所著的《美国中学生报告》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从中国内地移民来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很感动:她儿子高中一年级得了一个杰出学生奖。最初听说是杰出学生,她简直不敢相信:写没写错名?会不会有重名的?她儿子移民美国刚一个学期,他在中国连职高都没考上。由于她与丈夫离婚,孩子留给丈夫,从小这个孩子就学习不好。初中时,回回家长会上,老师都要点名批评他,上课时则常常被老师拽出课堂;而来美国才半年,英语还跟不上,怎么就奇迹般地得了杰出学生奖?校长还有亲笔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学校希望家长和学校保持联络,将这个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校长的信还说,这个孩子将在这所学校学习4年,毕业之际,他们相信他和孩子的家长将会看到一个身体健壮、心智健全,热爱艺术,既会创造,又会欣赏,有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关心并乐于参与竞选和法律判决,对社区有忘我的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他将懂得尊重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人,并知道怎样与他们沟通、交流。校长说他对此深信不疑。

这位中国女人拿着儿子的奖状和校长给她的亲笔签名信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的儿子扬眉吐气,腰也挺直了。鼓励的力量是提携和推动的力量。本来她在心里对儿子早已不存份外之想,她把他办来美国,只不过是为了了却自己的心事。好在美国高中随便上,能不能毕业则是另一回事。作为母亲她只希望儿子能拿个高中文凭就算了,想不到成了美国高中的杰出学生,而且校长还对他寄予那样的厚望。

其实这位中国母亲不了解美国中学教育系统的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运作。美国中学所有学生毕业全部获奖,只不过奖项、名目不同罢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设奖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发奖是校长、老师激励学生,调动他们潜能的正面手段。实践证明,表扬、赞美,就是比批评、指责更有积极的推动力。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说完走出校长室。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