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主题:理想、激情、生存――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三)

2008-12-11 10:22 344 查看
[align=center]7. 走入海尔 [/align]
[align=center]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有时不是你不想稳定,是企业做着做着就不行了,你不得不做新的选择。1998年国家规定军队不准经商,在军队彻资,集团人事变更,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公司从全国性的大公司收缩成地方性的小公司,研发中心难以为续,宣布解散。我面临新的选择。这时国内有很多家电企业想进入IT业。经过几年的IT产品研发,我对IT产品有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感觉。我给TCL李东生,海尔张瑞敏,康佳陈伟荣,新科秦志尚,创惟黄宏生分别写了mail 和Fax。海尔回复最快,结果是在深圳成立了深圳海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我们重新招聘了员工,这实际上是一个Design House 有25人。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兼总经理,我为常务副总经理,我在同创的同事杨宏春为副总经理 [/align]
[align=center]我们研发了“海尔小超人”PC,它实现了语音识别控制计算机,当你进行语音训练后,它就可以根据你的指令,自动开关机,并可以用语音提示你已安排的日程,语音识别部分做在一个兔子形状的体内,兔子手臂会动作,眼睛会发光。通过USB接口与PC相连。 [/align]
[align=center]我们还研发了基于ARM的以Creator 7209为主芯片的MP3,其功能包括播放多种格式的音乐如MP3/WMA/AAC,录音,文件存储和管理,复读机的所有功能。 [/align]
[align=center]这两个产品研发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先做最简功能推上市,然后再进一步做成系列产品,即一次规划,分次实现;一种意见是,一次规划,一次到位,能够一鸣惊人。我的想法是前一种。杨宏春和集团的计算机公司技术主管的想法是后一种,鉴于计算机公司实际上是我们的客户,也考虑海尔付得起这个学费,我同意按他们的想法做。结果由于技术上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产品上市一再推迟。 [/align]
[align=center]工程师研发产品往往追求性能指针,设计的产品能代表什么什么水平,追求他认为有用的多而全的功能,往往忽视市场的时间需求和用户的实际需求。有时候,当影响公司的大局时,这种情况是一定要扭转的。如果不影响公司的大局,通过事实来教育新人,可能效果更好。因为你不让他试,就证明不了利弊。付这种成长的代价,其实也是体现一种企业文化。 [/align]
[align=center]海尔有个“8号会”,即每月的8号,集团的经理级以上的干部会,大家天南海北的集中到青岛,地点在总部的海尔大学的阶梯形教室,开会时用多个投影仪,每人坐位上有麦克风。一般会上有三个内容,第一部分是各生产公司,销售公司的营业额排名,有准备好的报表,时间10几分钟;第二部分是重点,是案例讨论,案例有专人准备。用录象,录音客观反映这一个月发生在某个生产,技术,销售环节的一件事。然后讨论这件事的全过程,哪个环节做的对,哪个环节做的不对,对在那里,错在那里,怎样改善,这个案例重点放在管理层面,避开技术细节,以让大家均可参与。讨论由张瑞敏自己主持,这个时候,特别能体现张瑞敏的视角独到之处,体现他的逻辑能力,洞察力和把坏事变为好事的能力。 [/align]
[align=center]海尔还有个“9号会”,即每两个月的9号开新产品推介会,由在全国各地的10个研发公司和集团空调,冰箱,电视等公司的设计所介绍这两个月来的新产品,场面做得很大,有实物,有图片,有演示。特别要介绍产品有什么市场“卖点”,产品处于同行的什么水平。然后由张瑞敏点评,最后由各销售公司经理填销售需求表,任一产品销售需求不足3万台,不能投产。 [/align]
[align=center]1999年,深圳高交会期间,我陪他看了展会,并请他到深圳海尔科技给工程师们讲了话,张瑞敏说,做事关键是思路,海尔有品牌优势,服务优势,量大优势,你们做技术要善用这些优势,要借力去做技术整合,否则这几个人能做成几件事。他认为,核心技术固然是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还是为了赢得用户,在核心技术一时难求的时候,我们如果已经赢得了用户和用户的忠诚度,这就是核心竞争力。张瑞敏内心充满做第一的激情,但又充满理智。外表气定神闲,说话从不急躁,但一语中的,极富人格魅力,他是中国少有的思想家型企业家。 [/align]
[align=center]海尔在全国各地网罗人材,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成立了10个研发公司,以改变海尔的技术形象,这些研发公司投入较高,人员待遇也比集团本部的技术/管理人员要好,在中下层也带来一些管理上8. 学历 能力 绩效 [/align]
[align=center]没有读一所名牌大学是我心中永远的痛,这种痛主要来自于每一次的工作转变,倒不见得再读大学可以多学多少知识。象海尔的各地研发公司经理除了我其它都是博士。其实后来工作中读书还是有机会的,在熊猫集团东方厂的时候就有过一次机会,后来因为手上有设计项目,没有去成,后来只去西电有过一次短期的培训。到了同创后,有了读工程硕士的机会,我报了名,刚刚开始读一个月,总裁要我去深圳做研发,我说要在南京读书,他说,你看硕士毕业才多少工资?你去深圳都超过了那个工资,还要那个虚名干什么?结果是我又一次失去了再读大学的机会,真是“失之东隅,得之榆桑”。 [/align]
[align=center]在今天的职场,很多的国内企业第一看重的还是文凭。而外企的做法是对5年工作经验以内的人,其文凭占比较重要的录取分数;对5年工作经验以上的人主要看其能力,绩效,越是工作年龄长,其文凭占的录取分数就越小。 [/align]
[align=center]这里我抄一个小故事: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 [/align]
[align=center]有一个博士分发到一家研究所上班,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跟这两个大学毕业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程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又不好去问,心想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 [/align]
[align=center]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想着, 想着,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中跨:我就不信大学毕业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到 “噗咚” 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面去啦。 [/align]
[align=center]两位所长赶忙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博士反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align]
[align=center]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一般的说,本科生比大专生基础要好,工作能力也强些。但硕士就不一定比本科生工作能力强,博士也不一定比硕士工作能力强。尤其是长期来看,很难看出规律。所以说学历好,不一定能力好,能力好不一定绩效好。 [/align]
[align=center]能力好,不肯出力,自然绩效不好;还有一种情况是个性问题,我就碰到过一个工程师在接研发项目时会提种种条件,往往因此失去做项目机会;难得接到项目,研发时碰到问题又老是说别人的问题,搞得左右都不协作,绩效当然不好。 [/align]
[align=center]世上有两种成功的工程师,一种人是靠过人的聪明.。在熊猫集团东方厂时我的上司丁石藤(现在复旦大学工作),后来在ABIT时的YT-lee都是属于高智商的人,他们读书不吃力,成绩优秀;工作绩效也好,也不用靠加班熬夜。但这毕竟是属于很难找到的极少数人,我这么多年和那么多工程师共事,真正聪明的人也就碰到2~3人。大部分人取得成功,确实要靠方法和勤奋。的冲突。 [/align]

[align=center]9. 人脉关系 [/align]
[align=center]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因该说是自然形成的,互相间觉得比较投缘,就多了一些来往,各自工作中碰到技术问题,也可以交流一下。因为工作了20年,走过几家公司,各种知识背景的人都认识一些。每一次的工作变更,我都会把工作交代的清清楚楚,好聚好散,也使我有比较多的人脉关系,这给后来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也有些人并没共过事,仅一面之交,但也为今后留下了某种机缘。 [/align]
[align=center]我多年面试新员工有一个习惯,就是帮面试者倒一杯水。这源于自己的一种感觉,人家大老远赶过来,心情又紧张,喝口水应该是需要的。还有就是第一天上班的新同事一般不会带自己的杯子来,我也会让助理给他倒一杯水。而且在从面试到新同事第一天上班,整个过程,我在公司HR规定的框架内,要求部门助理做到让新同事感到“宾至如归”。来公司谈事的供货商FAE或sales到午饭时,我都会对同事说,多定个盒饭,让人家吃过饭再走。这几件小事使我添了一些朋友,也为公司赢得了一些口碑。有的没被录取的人给我写mail,说应聘多少公司,仅在你们这里受到了礼遇,以后有机会还是想来工作。 [/align]
[align=center]“以人为本”被很多公司列入企业文化,但怎样变为员工的行动准则,落实在细小的环节,那真是件困难的事。面对弱者,怀抱怎样的心态,是一种修炼。我一直有一个做人的原则就是:遇弱不强,遇强不弱。 [/align]
[align=center]当然问题的另一面就是要交接比自己强的人,这就象下棋一样,要找高手,你才容易进步,而且能帮你的,往往是比你强的人。弱者和强者之间怎么能取得一种资源互补,要运用智能。这个技术问题在后面的“技术传承”中再介绍。 [/align]
[align=center]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都会让一些企业掉队,经历了潮起潮落,心中的忧患意识是很强的。所以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也特别关注行业前几名企业的状况,也有意识的参加一些技术论坛,展会认识一些人。 [/align]
[align=center]说起来1980年代,各行业的技术人员都有全国性的技术交流会,对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和技术的发展是有益的;现在各公司技术相对封闭过分了,说起来是为了公司各自的利益,但得不偿失。好在有网络,在一些专业网站上,还是能交流很多知识的。 [/align]
[align=center]10. 台资企业 [/align]
[align=center]上个世纪末,大型台资IT企业纷纷投资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在苏州地区。台湾主板厂ABIT公司也又一次布局大陆。他们找到了我,希望我去帮ABIT筹建和管理ABIT大陆研发中心,这缘于前几年在技术业务来往中建立的人脉关系和相互的了解。我想有几件事给他们留了印象:有一次是他们供给我公司的产品有品质问题,我一层层追踪得不到结果的时候,打了很多电话,得到了他们研发处长的家庭电话,打过去,终于联系上了,得到了明确的答案。那天是中秋节。我不是不知道公事一般不打家庭电话,但是做事突破常规,才能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还有一次是一个项目的论证会,当报告者在报效益评估数据卡壳时,我报出一连串数据,帮助解了围。另外是他们看到我们的团队人员工作时的活力和我们的工程师与他们的工程师有冲突时我的客观处理态度。 [/align]
[align=center]鉴于我家在南京和他们给我的良好待遇,2001年初我接收了这个中心常务副总经理的职务(无总经理),从“0”开始筹建。我将深圳海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职务向海尔集团推荐,交给了我的副手杨宏春接任。 [/align]
[align=center]ABIT股票当时刚在台湾股市上市2年,成立这个研发中心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一种效应,因为这样,台湾股票就会涨。台湾的总经理一再强调不要急,技术人材的培养要很多年,招聘应届毕业生慢慢培养。要有“永续经营”的思想和做法。这也给了我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我那时已给自己定位为技术管理,因为要做大量的各种培训,也使得我又一次去update和总结一些研发流程和绩效考核方法,也去读了大量的管理类书。这里面有很多话题 放在后面介绍 现在还是先说台资企业。 [/align]
[align=center]大型台资IT企业在台湾都是股市上市公司,他们一般都已经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经营上比较平稳,不是那么急功近利,特别是在遵守政府法规,对员工的薪资福利方面是“明码标价”很规范的,包括对新来的员工和流失的员工,做的够人性化。不象在大陆,即使有些名气的一些公司做的也很不规范。 [/align]
[align=center]同规模的台资企业比大陆企业的管理要先进5~10年。就研发来说,EVT、 DVT review,零件承认流程,新品试生产流程,网络化的Debug review系统,ERP中的料号系统,BOM系统都是有效的流程化管理。就工厂的管理来说,均实现了基于网络的电子化管理,我所在ABIT的工厂-----“罗礼科技”就有4套系统:A.用来考勤 /就餐 /门禁的刷卡系统;B.ERP中的BOM系统,MRP系统,C. SFIS(shop floor integrated system): 现场信息整合系统中的品质管理系统;D.文件管理和签核系统。这些管理手段大大减少了人为的失误。就整体上说,目前大陆和台湾的研发管理相比前者还是粗放形的,同样写一个流程,前者可能1页就写完了,后者可能要写10页。即便是IT行业的领军团队也是有相当差距,而后者的精细,严谨,制度化已是普遍达到的水平。 [/align]
[align=center]台资企业为大陆企业带来了技术和精细化的管理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的机会。 [/align]
[align=center]台资企业薪资定的比较低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同等工作,技术人员月薪在主要是欧美企业的苏州工业园区比主要是台资企业的苏州新区高500圆。上海又比苏州工业园区要高500~1000圆。站在员工角度,看到苏州的房价飞涨,做10年也买不起一套房子,生活水准不比上海低,如果没有特别的吸引,流动在所难免。上海贵的是房价,他们会选择在上海挣几年钱,再到一个合适生存的城市。 [/align]
[align=center]台资企业到大陆,短期主要是为了低价劳动力和降低其它营运成本,中长期是为了占领大陆的市场和在大陆的生存发展。因此台资企业对大陆技术人员是低技术的定位,他们并不想让大陆技术人员真正掌握高端技术。台资工厂纷纷迁移大陆,造成岛内大工厂批中低阶员工的失业对台湾研发工程师刺激很大的。这几乎牵扯到台湾家家户户,控制高技术向大陆转移也是台湾政府的政策。因此在台资企业学不到深层次技术也是正常的了,而且一旦发现大陆工程师的快速成长,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也必然要利用机会采取一些手段来遏制这种势头。 [/align]
[align=center]台资企业在大陆的管理干部换人是频繁的,我了解的一些公司部门主管基本上一年换一个,并且还有同时派了2个主管来,让下面的工程师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台干依靠权力在做管理,这都给工程师都留下了不好的感觉。在人际关系方面台资企业有与国企一样的弱点。我在ABIT苏州研发中心常务副总经理位上一做4年多,而且还兼职ABIT的工厂-----“罗礼科技”的工程部协理,是个例外。这不仅是指时间,还指职务,在台资企业大陆的干部,一般做到课长就已经碰到了“天花板”,这实际上也是大陆优秀人材把台资企业作为跳板的原因。 [/align]台资企业到大陆,公司高阶干部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需动作,但中层和以下干部多数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他们还是没有做长期的打算,也不和大陆员工做比较深入的交流,他们的交际圈子还是台湾人,并没有想融入当地社会。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