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IP QoS 技术介绍

2008-04-18 10:51 274 查看
随着INTERNET和IP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业务开始通过IP网络来实现传输。但是,IP网络提供的是“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服务,没有QoS(Quality of Service)的保证。因此,业务流量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网络的拥塞而产生延迟、丢包等现象。而实时性业务对延迟是相当敏感的,如:VoIP、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如果一旦网络发生拥塞,这些业务就无法正常地展开了。所以,要在IP网络上开展这些实时性业务,就必须解决网络拥塞这个问题。 网络拥塞一般是由于线路速度不匹配而造成的。例如:在一个多路访问的网络中,N个远端点的接入带宽为1M,中心点的接入带宽也是1M,当所有远端点同时向中心点发送数据时,就会在中心点造成拥塞。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通过路由器连接广域网和局域网。一般来说局域网的带宽(100M)会比广域网(2M或更底)高得多。当局域网用户试图通过广域网发送大量数据的时候在网络边缘(路由器)就会发生拥塞。由此可以看出,解决网络拥塞的最好的办法是增加网络的带宽。但从运营、维护的成本来考虑,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应用一个“有保证”的策略对网络拥塞进行管理。QoS就是一种应用于IP网络中的,对延迟敏感流量进行保护的策略。 QoS目前被分为两大服务类型:集成服务类型(InterServ)和区分服务类型(DiffServ)。
1、InterServ(RFC1633 RSVP)是指在整个网络中为某一业务流量保留一定的带宽,为该业务提供一条端到端的透明通道。这种服务类型能对业务应用提供完全的QoS保证。但是这种保留策略会消耗原本就不多的广域网带宽,当业务流量不是很频繁的时候会造成带宽的浪费。一般只有在拥有相对固定的业务流量的时候,才会使用到InterServ服务类型。
2、DiffServ是一种基于每一跳的QoS策略,网络上的每一台数据中继设备(路由器或交换机)通过检查每一个数据包的包头信息对流量进行分类,再根据调度策略来决定如何转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一台数据中继设备上设置不同的QoS策略。相对于InterServ,DiffServ的应用更加灵活,效率更高。DiffServ服务是目前广泛应用一种的QoS类型。 在DiffServ的服务中,有拥塞管理和拥塞避免两种策略。拥塞管理策略一般应用于外出接口,根据需要将不同的业务流量按一定的顺序发送出去,来保证某些业务的正常运行。典型的拥塞管理策略有:WFQ(加权公平队列)、PQ(优先级队列)、CQ(可定制队列)等。
1、WFQ(加权公平队列)是一种自动调度的队列机制。它根据数据流(IP地址+端口)将流量分类,然后根据加权公平算法对各种业务流量进行公平调度。防止出现某一突发性大数据流将带宽全部占用的现象。这种队列机制配置方便,应用简单。但是无法对关键的业务提供确定的带宽保证。
2、PQ(优先级队列)是对不同数据流标记不同的优先级别,然后再根据优先级别进行调度的队列机制。PQ总共有四个优先级别,依次为:高优先级,中等优先级,一般优先级和低优先级。高优先级的数据永远优先发送,当高优先级队列空时,则轮到中等优先级的数据。以次类推,低优先级的数据始终最后发送。这种队列机制一般应用于线路带宽较窄的场景下,可以有效地保证实时性业务的数据流优先发送。3、CQ(可定制队列)则是一种轮选的调度方式,我们可以设置各个轮选队列的发送的大小。例如:队列1发送1500字节后由队列2发送;队列2发送500字节以后由队列3发送;队列3发送1000字节后由队列4发送……。CQ最大可以支持16个轮选队列。当线路带宽比较充裕的时候,通过CQ可以实现动态的带宽分配。 以上谈到的几种队列调度机制都是对总数据队列中的数据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调度。但是,当出现网络拥塞的时候,入口带宽往往是高于出口带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总数据队列很快就会溢出。这个时候数据设备默认会对进入的数据包实施尾部丢弃,丢弃所有入站数据包直至总数据队列不再溢出为止。这样的尾部丢弃机制同样会对实时性业务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策略来防止总数据队列的溢出,这就是拥塞避免策略。其中最常见的拥塞避免策略是WRED(加权公平早期检测)。WRED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不同的数据流设置不同的丢弃阀值。例如:当总队列达到50%时,开始丢弃级别最低的数据包;当总队列达到70%时,开始丢弃第二级别的数据包;当总队列达到90%时,开始丢弃第三级别的数据包;以次类推。通过丢弃低级别的数据包来避免总数据队列的溢出,保证高优先级的数据包始终能够进入数据总队列接受调度。从而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的顺利展开。拥塞避免策略一般用于入站接口,防止因为线路拥塞而使数据中继设备的队列溢出。一般来说,根据实际情况,将拥塞避免策略和拥塞管理策略结合使用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以上两种QoS服务类型,都位于在OSI/RM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要实施QoS策略,需要设备的支持和复杂的配置。尤其是DiffServ的服务,对数据包的分类和调度都是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的。这就需要数据中继设备拥有更强劲的CPU和更大的内存容量。而且,当数据中继设备的处理负担较重的时候,同样会影响到QoS的质量。至于InterServ服务,不仅需要在整个网络中所有的数据中继设备上进行统一的InterServ配置。而且对终端设备也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见,第三层的QoS技术虽然对流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实现的花费比较高,效果不稳定。 虽然IP QoS在目前的应用并不完善,但对于用户来说,多种业务在同一线路的传输还是最为廉价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IP QoS的现状,科达DSL-4000系列综合复用设备融和IP和TDM技术,不仅支持全部标准的第三层QoS技术,还融和了基于物理层的QoS技术,其实现效果大大优于纯IP的QoS技术。 在综合业务通信专网中应用最多的线路是从运营商租用的E1线路,若采用纯IP的解决方案,一般方法是由路由器把E1线路设置为一条通道,各类业务同时在此通道中传输,这样QoS保证就只能由第三层的设备来提供。而综合复用设备则把E1线路在物理层分割为32个时隙,每个时隙的带宽为64Kbps。其中TS0和TS16分别用于传送帧编、同步和控制信令。可由用户分配的总共为30个时隙,TS1-TS15和TS17-TS31。这30个时隙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设置成不同的捆绑方式,分别提供给不同的业务流量。如语音业务占4个时隙(256K)、数据业务占6个时隙(384K)、视频业务占20个时隙(1280K)。由于不同业务的传输通道之间是通过底层技术实现物理层隔离的,不同的业务流量之间不会相互干扰,拥有确定的QoS保证。这样的方式,初一看类似IP QoS的InterServ类型,但它比InterServ类型更加优秀的地方,就是能灵活地对业务通道进行释放和重组。当不使用视频会议或视频码流变小的时候,综合复用设备就能将原来视频业务的带宽释放或压缩,提供给数据或其他业务使用。另外,由于采用半固定连接方式,这种QoS的实现是基于硬件的,不会出现IP QoS中遇到的处理能力限制的问题。 另外,针对基于光纤直联线路的专用网,综合复用设备也提供了QoS支持,主要是把语音、视频和数据业务隔离,让语音和视频等实时业务占用独立的通道,不与数据业务共享带宽。 综合复用技术在专用网领域良好的解决了QoS问题,并提供通用的IP QoS技术与公用网络及其它相关网络兼容,为当前的专网建设提供了一种高性价比的多业务解决方案。[align=center]本文出自 51CTO.COM技术博客
[/align]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