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转]P2P普及系列之六:对各种P2P算法的探讨

2008-04-09 10:06 295 查看
随着P2P应用的蓬勃发展,作为P2P应用中核心问题的发现技术除了遵循技术本身的逻辑以外,也受到某些技术的发展趋势、需求趋势的深刻影响。  -

如上所述,DHT发现技术完全建立在确定性拓扑结构的基础上,从而表现出对网络中路由的指导性和网络中结点与数据管理的较强控制力。但是,对确定性结构的认识又限制了发现算法效率的提升。研究分析了目前基于DHT的发现算法,发现衡量发现算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度数(表示邻居关系数、路由表的容量)和链路长度(发现算法的平均路径长度)之间存在渐进曲线的关系。

研究者采用图论中度数(Degree)和直径(Diameter)两个参数研究DHT发现算法,发现这些DHT发现算法在度数和直径之间存在渐进曲线关系,如下图所示。在N个结点网络中,图中直观显示出当度数为N时,发现算法的直径为O(1);当每个结点仅维护一个邻居时,发现算法的直径为O(N)。这是度数和直径关系的2种极端情况。同时,研究以图论的理论分析了O(d)的度和O(d)的直径的算法是不可能的。

从渐进曲线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想获得更短的路径长度,必然导致度数的增加;而网络实际连接状态的变化造成大度数邻居关系的维护复杂程度增加。另外,研究者证明O(logN)甚至O(logN/loglogN)的平均路径长度也不能满足状态变化剧烈的网络应用的需求。新的发现算法受到这种折衷关系制约的根本原因在于DHT对网络拓扑结构的确定性认识。

非结构化P2P系统中发现技术一直采用洪泛转发的方式,与DHT的启发式发现算法相比,可靠性差,对网络资源的消耗较大。最新的研究从提高发现算法的可靠性和寻找随机图中的最短路径两个方面展开。也就是对重叠网络的重新认识。其中,small world特征和幂规律证明实际网络的拓扑结构既不是非结构化系统所认识的一个完全随机图,也不是DHT发现算法采用的确定性拓扑结构。

实际网络体现的幂规律分布的含义可以简单解释为在网络中有少数结点有较高的“度”,多数结点的“度”较低。度较高的结点同其他结点的联系比较多,通过它找到待查信息的概率较高。

Small-world[a][b]模型的特性:网络拓扑具有高聚集度和短链的特性。在符合small world特性的网络模型中,可以根据结点的聚集度将结点划分为若干簇(Cluster),在每个簇中至少存在一个度最高的结点为中心结点。大量研究证明了以Gnutella为代表的P2P网络符合small world特征,也就是网络中存在大量高连通结点,部分结点之间存在“短链”现象。

因此,P2P发现算法中如何缩短路径长度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找到这些“短链”的问题。尤其是在DHT发现算法中,如何产生和找到“短链”是发现算法设计的一个新的思路。small world特征的引入会对P2P发现算法产生重大影响。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