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历史回顾:2003年的第一次思考

2008-02-02 11:46 155 查看
偶然翻到以前的思考,竟然比现在的我有思想多了^_^
思考(一)

最近读了几本书,很激动,受制于成熟的压力,不能捶胸顿足,却也浑身颤栗。开卷有益,建议有志无志之士,少睡觉,多读书。

之一:《三教平心论》,静斋学士刘谧。

“百川到海,同一味以亡名。”

这一句真的有力,犹如万钧雷霆,定神后却倍感轻松,长长吐了口气,好像顿悟了些什么,却也怅然若失。这里我不想谈人生,人生的话题太沉重,且众生各异,安能皆明我意。只想谈谈我们的软件开发,共同的事业,应该能够共鸣。

回想我们的软件开发过程,从2000年至今已有近三年,这期间我们不断谋求变革,从开发工具的选择,应用平台的选择,到产品的内部结构设计,等…,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技术上的努力太多了,这个层次的努力,很容易使我们因追求外在的表现,而丧失软件本身之根本。

我们先认同一下何为软件的根本:首先:有用;其次:能用;最后:好用;简言之:实用。

技术上的追求,所能解决的只是好用,逐本而求末,前途有限。

技术人员容易沉迷于技术,玩物丧志,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这里技术上我们的支支节节,犹如百川,软件的实用性,犹如海,百川到海,同一味以亡名。各路神仙,不知是否有所感悟。

之二:《大学微言》,南怀瑾。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谓止,就是目标。

这里我不想解释大学,只想说说由此所想到的另一个说法:以人为本。回想一下我们的软件开发,在编码上,我们的灵活度很差,往往一个很小的改动,也要伤筋动骨。这是我们系统设计的有问题吗?还是我们的编码能力有问题?我想从本质上,上诉两个问题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在于相关人员只是以完成个人工作为目标,没有站在公司的角度去看待软件整体发展的问题。再问: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认为,在于个人没有“主人翁”感,每个人都在想,我是打工的,我不是主人,我自己学到本领才是真实的。对于个人来说,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公司来说,决不是一件好事。

这里就需要公司以人为本,为每个人切实的规划职业生涯,要自上而下层层的灌输(这里我认为组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组长的一言一行将深刻的影响整个组。)当每个人都“知止”,必然:“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得,我得,大家得。

之三:《拯救与逍遥》,刘小枫。

“圣子耶稣流泪的双眼正因为看到人的德行的脆弱,方才以自己的亲身受难和自我牺牲的爱托付难免跌倒的人身。”

软件提供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用户的圣子耶稣,用户的各种苦难都需要我们来协助解脱。

这里又有一个心态的问题,即:我们应该处处为用户着想,他们是如此地需要我们,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的去帮助,去体谅,去宽容。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我们就是上帝。

之四:《软件开发的科学与艺术》

“软件开发的科学与艺术。”

这是本书精髓。我更喜欢后一个重点:艺术。软件开发的确是门艺术,无论是软件界面,系统架构,还是内部编码,都是讲究艺术的。艺术的才会长久,一个杂乱无章的软件,必然是短命的。而我们的软件目前在软件界面和内部编码上还谈不上艺术,所以为求长远,实在是需要修炼。

最后:

以上每个观点,纯属抛砖引玉,不求认同,只求能引起思考。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