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成功教育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2007-05-23 21:24 211 查看
所谓成功教育,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老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功教育的"成功"是:
①成功的下限是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②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
③成功的本质是不 断发展,不断提高;
④成功总是相对于原有基础而言,没有终极意义的,是无止境的;
⑤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取得成功,这种取得成功的内驱力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个人在后天逐渐积累和形成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思索,与各位共享。
  家校合作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家庭与学校的成功合作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学校和家庭既各有职责范围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如果各自主动争着承担责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支持,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相反,如果在教育观念上相去太远,不能达成共识,相互推诿责任,教育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所以,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受教育者本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密切合作,那么成功教育也就离不开家庭的有力支持。

  兴趣是成功教育的基础。"兴趣"是人的一种情绪。它是人们对待外部世界万事万物的晴雨计。"兴趣"产生人们的一种需要。凡是感兴趣的,人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寻觅和追求,去得到满足。反之,就会厌恶与排斥。"兴趣"完全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长来说,"兴趣"的作用更是巨大的。

  实施成功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确立一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成功教育,所有的孩子都可成才。在教师确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其核心就是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并为学生今后的社会成功作好各方面的准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这样鼓励他们:在为别人或期待别人鼓掌时,请千万不要忘了为自己鼓掌。

  "成功教育"的关键是师生互动。老师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冲出"生源决定论"的误区,走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悲观情绪,冷静客观地看待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对学生尽量实施鼓励性评价,让老师树立"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把差生都能教好的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优质教育"的意识。为了让成功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探索出一套"让尖子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跟着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回自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

  为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发展空间。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长大后能有所成就,出人头地,但在培养学生时有时却是理论脱离实际,一相情愿,不管学生的情况这样,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去设计和培养。教育学生需要严格,但过分的管理往往容易过往矫正,起到相反的效果,就如我们的盆景制作,使树木扭曲生长,最终走向身心受创--不但不能够成"龙",反而会成"虫"。因此,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受教育的空间,留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去发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与支持,是学生充满自信地自由的发展,才是更为重要的。总之,尽量在班级上营造大家都要进步的气氛,在学生遇挫折的时候,积极帮助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很可能成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鼓励学生勇于冒险和尝试。不难发现,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勇于冒险、敢于尝试、善抓机遇,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就是具有人们常说的"魄力"。我国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总结自己的创作决窍就是"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也就是说画画时要不落窠臼,敢于突破前人的法则。在许多情况下,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并不遥远,也许仅仅是一步之遥,关键是看是否具有跨出这一步的胆量。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冒险、敢于尝试,提高把握机会的能力,"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果敢、机敏的健康心理和性格。但在教育时要把握一个"度",因为"勇于冒险,敢于尝试"和"目标盲目,行为冒失"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鼓励教育的方式和程度要因人而异.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时就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的不同区分对待:对于积极性高、善于创新、勇于尝试、取得成功的动力强的学生,就不必进行过多的鼓励教育,而是应着重对其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整和纠正,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其少走弯路;对于性格懦弱、内向、不善表现、缺少自信心的学生就应着重加强鼓励教育,尤其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进行鼓励,并暗示他"你能行!"这样久而久之,通过成功的不断积累,也就增强了其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探索创新的能力;对学习积极性差、思想消极、得过且过的学生则首先要教育其认识到学生时期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虚度光阴对个人成长的危害,使之树立起对自己负责、对家长负责的责任意识,才能使其找准努力方向,然后再进行鼓励教育,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心理平台。"生命因赏识而美丽",教育尤其需要赏识,赏识能够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会激励学生从自己优势的方面去重点突破。"成功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比单纯主管学生,以成绩来刺激学习积极性的作法,效果是不一样的。多给学生鼓励,实际上就是多给学生信心,积极开展信心教育,学生才能更好的、充满自信的努力,也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一次小小的测验,学生考好了,兴冲冲地看着试卷,就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此时若教师恰倒好处的给予表扬,学生的脸上就会充满了灿烂的笑容。学生还会以此为动力,默默下定决心,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学生成绩不理想,学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低落了,教师此时再加以训斥,甚至找到家长说三道四。学生也会自己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自己笨,久而久之这样下去,学生也会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做什么事情也就没有了自信,那么也就很难有一个圆满的成功。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一次成败不足以论英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淡化成绩,重视能力的提升。这样正面给予学生引导,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材。

  培养学生平凡中的成功意识。光宗耀祖,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名利双收(不值得提倡),是众人所盼,但却不是众人所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天下父母的所望,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对待正在成长中孩子来说,一味的灌输自己非要高人一等的思想,只是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这样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地思想压力,学生会天天背债精神上的思想包袱,每到考试就会提心吊胆,可想而知,学生背负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大山。万一考试失利就会给学生自信心造成极大的打击,更甚者会使学生自暴自弃。因此我在教育学生时,不给学生订立过高的目标,只要尽了力,我就会给予肯定和表扬。也让学生可以直面人生,直面未来,才能培养学生平凡中超越智慧的人生境界,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和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鼓励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不断适时的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让学生轻松学生,健康成长。

  努力改变"不准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没有失败也就不会取得成功。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也就等于使学生在片面追求正确性的同时,减弱了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减小了思维的空间,也就无法取得创新。所以说,犯错误多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差生。但对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其错误进行认真地分析,使学生既不能对错误视而不见,也不可一蹶不振,而是要做到引以为戒,并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基础。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