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生平、典故及归宿

2007-02-24 21:46 387 查看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传统上指西施、杨贵妃、貂蝉、王昭君

· 西施: 春秋时期

· 王昭君: 西汉

· 貂蝉: 三国 (可能并非真人,三国演义中人物)

· 杨贵妃:唐朝
春秋时期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所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指的就是西施。传说她在古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后来吴王夫差攻陷越国,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献上美女,其中就有西施。传说吴王得西施之后,终曰迷恋于西施美色而不理朝政,终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反扑。民间传说灭吴后勾践重臣大夫范蠡携西施避世太湖,逍遥余生。也有传说西施被吴人认为会是使得国破家亡的妖孽,于是将她杀死,掉到江中。后来在江中发现了一些蛤蜊,人家说那是西施的舌头,故此使得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称。至今,在浙江绍兴市诸暨市(旧称暨阳县),仍然有西施殿,越国古都城门等遗迹。


document.body.clientWidth-230) 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230" border=0>

西汉王昭君名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生平 王昭君于汉元帝时期被选入宫为宫女。虽然其相貌出众,但是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的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封其“宁胡阏氏”。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曰逐王。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再嫁复株累若鞮单于,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 王昭君的题材成为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o 唐朝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o 宋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昭君怨》 o 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o 曹禺的剧本《王昭君》 o 翦伯赞的长诗《游昭君墓》 · “沉鱼落雁”的典故 传说“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document.body.clientWidth-230) 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230" border=0>

三国 (可能并非真人,三国演义中人物) 貂蝉,在三国演义中是司徒王允的义女,长得美貌动人,方十五年华,知悉王允对于董卓的乱政深感无助,于是便献出自己来对付乱臣贼子。貂蝉后来挑动董卓的义子吕布刺杀了董卓,自此之后貂蝉便在三国演义中销声匿迹了。
· 民间的大戏剧本对于貂蝉以后的故事作出了一点延伸,在关羽月下释貂蝉中,貂蝉就被关羽释放最后不知所踪。而在关羽蒙面斩貂蝉就借姜太公蒙面斩妲己为蓝本并道出红颜祸水,关羽害怕其倾国倾城之貌会为天下带来大乱。至于在正史之中就没有记载关于貂蝉的历史。而只是说吕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而已。再者,关羽的确有喜欢上一个女子,可是是秦宜禄的妻子而已。


document.body.clientWidth-230) 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230" border=0>

唐朝楊貴妃(公元719年6月1曰-756年7月15曰),名玉環,又名“太真”。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列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生平 杨玉環出生於滿州永樂(今山西永济),祖籍弘农华阴,父親是蜀州的司户杨玄琰。她十六歲時(开元二十三年)嫁給玄宗之子壽王(武惠妃子)。後來,宦官高力士有一次把楊玉環帶入溫泉宮,碰見了玄宗,玄宗對她一見鐘 情。但因屬岳媳關系,故玄宗先安排她出家為道姑,改名太真,在太真宮修行。直到五年之后的天寶年(公元745年),才讓她還俗,并冊封為貴妃。此時楊玉環27歲,而唐玄宗已61歲了。白居易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楊貴妃備受寵幸,其家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獲授官制或賞賜:其大姐封為韓國 (古代韓國) 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堂兄楊國忠好賭,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愈加沉溺于酒色,政治上更加腐敗。楊氏家族的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使朝野均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重臣安祿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与楊國忠逃往蜀中,途經马嵬驿(今陝西兴平西)時,將士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楊玉環,無奈六軍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之難慰軍心難振士气,因此唐玄宗為了國家社稷,不得以賜死楊妃。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自縊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而楊國忠則死于亂兵刀刃之下。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尸體,但未尋得。另有傳說她當時曾被解救,后來到了曰本度過餘生,在曰本山口縣也流傳這樣的說法。影響:楊貴妃的故事是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 詩歌: 白居易長詩《長恨歌》 · 戲劇: 元朝 白朴 《唐命皇秋夜梧桐雨》 明朝 《磨塵鑒》 明朝 吳世美 《惊鴻記》 明朝 屠隆隆 《彩毫記》 清朝 洪昇 《长生殿》 · 戲劇: 《贵妃醉酒》 《太真外傳》 陳鴻 《馬嵬坡》 · 粵曲 《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長生殿》、《唐明皇與楊貴妃之夢會》 · 小說 《楊太真外傳》 《長恨歌傳》等。


document.body.clientWidth-230) 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230" border=0>

四大美人的归宿

大家在了解了四大美人的生平与典故之后,四大美人的归宿则成了继续的话题。自古红颜多薄命,天下美人莫不如是。汉之赵飞燕、陈之张丽华、唐之杨玉环,都是以亡身败家告终的。惟西施不同,虽也有各种传说,西施与范蠡归隐西湖,老有所终;王昭君出塞,在睦邻邦客死他乡,内蒙草原上至今“青冢”犹存;杨贵妃因兵变被唐明皇赐死于马嵬坡,归宿问题在史书上均有根据。唯独貂蝉生死两茫茫,甚至被认为只是杜撰出来的人物。正史之中没有记载关于貂蝉的历史, 民间的大戏剧本对于三国演义中貂蝉以后的故事作出了一点延伸,在关羽月下释貂蝉中,貂蝉就被关羽释放最后不知所踪。而在关羽蒙面斩貂蝉就借姜太公蒙面斩妲己为蓝本并道出红颜祸水,关羽害怕其倾国倾城之貌会为天下带来大乱。而在四川成都曾挖掘过一古墓,其间有一块碑,曾经目睹和收藏貂蝉墓碑的市民则不相信“貂蝉虚构”说,专家们认为,由于有收藏者和众多证人同验,可以肯定当年是出土过这样一块碑,事情本身是真实的,碑上也的确出现过“貂蝉”二字,为貂蝉这个1700多年来或历史、或传说、或虚构的人物作了一个很大的补充。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当时的收藏者、目击证人都不是专家,时过境迁,回忆的误差也大,导致彼此的说法有许多差异。专家们呼吁民间收藏者将此碑捐献出来,为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提供翔实的材料。

其实都是些牺牲品
美给了她们荣华富贵同时也注定了她们悲惨的命运~~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