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rup与传统软件工程之需求分析

2005-06-06 02:08 423 查看
二.需求分析:
传统的软件工程模式:
目的:开发者与用户达成对该系统一致的功能需求,对系统的功能作整体上的描述,即分析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
在可行性分析阶段已经初步定义了系统的基本功能,在需求分析阶段在可行性分析阶段基础上完整,清晰,准确地定义出系统的功能要求,性
能要求,运行要求,扩展要求。
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利用其它工具如层次方框图(层次方框图专门针对数据的组成结构),warnier图(是层次方框图的更健壮的形式)对数据字
典作必要补充。
开发系统原形,并让用户进行评价。
分析数据处理过程,主要是对可行性分析阶段导出的数据流图作精确分析。分析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元素的组成,基本算法(ipo图)。
对可行性分析阶段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作必要的添加和完善。
细化数据流图,对粗略描述的数据流图作细化分析(即更深入的分层),此时应对数据字典作必要的修改和添加。
书写必要文档(需求规格说明书,数据要求说明,修正计划,初步的用户使用说明),并对上述工作进行评审和验证。
输出工件:改进的数据流图,改进的数据字典,ipo图,ER图,warnier图,层次方框图(描述数据分类及组成),需求规格说明书,数据要求说
明,修正计划,初步的用户使用说明。(需求规格说明书里包括了数据流图,ipo图,数据字典)。

RUP模式:
目的:构造出用户认可的用例,开发者与用户达成对该系统一致的功能需求,对系统的功能作整体上的描述,即分析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
并记载所有已达成共识的需求变更。
基于用例的需求分析主要面向需求较为复杂和不明确,用户较多的系统。
需求分析是前景分析的扩展和进一步的细化(即进一步的具体)。
分析过程:
1.建立基本的用例模型(定义系统)。
捕获通用词汇,建立词汇表(好比数据字典);找到使用和管理该系统的所有用户;根据用户定义基本用例;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复杂度
及风险对用例排序;复审。
2.细化该模型(精化系统定义)。
定义用户之间的关系(包括用户泛化等),用例间的关系(包含,扩展,使用等);重构用例模型消除冗余;详细描述每个用例(包括名称,简述,
事件流,特殊需求,前置后置条件等根据具体需要而定);复审。
3.记载补充规约。
定义在用例模型中无法表述的需求。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