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絕句賞析【八陣圖   杜甫】功蓋三分國……

2004-07-11 20:56 155 查看
名人名詩-《滄海曉夢─李商隱詩選》【無題】
李商隱在一生創作中,不斷地產生綺麗、神妙的情詩。他那神秘、無奈、又充滿魅惑的詩句,不知顫動了多少年輕的心。有人說,李商隱的情詩都「有寄託」;也有人說,李商隱的詩五分之一與令狐有關,即使描寫男女之愛也是隱射令狐。姑且不論這些紛紜的眾說,李商隱都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最擅於描寫愛情的詩人。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註釋》
(1) 絲:和「思」字諧音,形容相思之情,如絲之長,如繭之縛,生死不渝。
(2) 雲鬢:指年輕女子濃密的鬢髮。
(3) 蓬山:古代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在此指女子居住之地。
(4) 青鳥:神話中傳遞消息的仙鳥。
(5) 探看:探望。看字唸平聲,有試試看之意,是別後失望之餘的希冀之詞。

《賞析》
我和她要相會本來就很不容易,現在好不容易相聚,卻又不得不分開,心中有如刀割一般。何況這正是春風無力,百花凋殘的暮春時節,我的感傷不覺又加重了千百倍。
我悠悠的思念,像春蠶所吐的繭絲,除非到死才完結。我無窮的離恨,像蠟炬溢下的燭淚,除非變作灰才會乾掉。
清晨對鏡,只恐她美麗的雲鬢變衰,青春易逝。夜晚吟詩,只怕她也覺得月光淒冷,對影無聊。
她居住的蓬萊仙山離這兒大概沒多遠吧?現在只有希望青鳥為我們頻傳書信,互道別後思念之情!

詞、曲賞析-重樓飛雪─唐宋明清詞賞析【定風波 柳永】
本書採擷眾長,薈為一編,共選唐宋明清詞五七闋,略加注解及訂律,並附賞析。所選範圍較坊間《春夢秋雲》、《曉風殘月》一類書籍寬廣些;每一詞牌,於例以一闋為原則,亦兼寓詞譜之意。雖限於篇幅和時間,不能盡善,但相信所選的都是精金美玉、足供咀嚼之作。

定風波 【柳永】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
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
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箇!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
向雞窗、只與蠻牋象管,拘束教吟課。
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註釋》
(1) 定風波:唐教坊曲,初為雙調六二字,柳永演為仄韻慢詞,雙調林鍾商,共九九字。
(2) 是事可可:凡事均不在意,任其隨便過去。
(3) 暖酥:指皮膚。
(4) 膩雲嚲:膩雲指頭髮。嚲,音,ㄉㄨㄛˇ,下垂狀。
(5) 無那:無奈。
(6) 恁麼:如此。
(7) 雞窗:即書窗。
(8) 蠻牋象管:蠻牋,蜀地所產彩色箋紙。象管,象牙製成的筆管。
(9) 鎮:鎮日,整天。

《賞析》
以俗言俚語寫小兒女孌媟之態,也是柳永絕技,對女子心理的刻畫與揣摩,貼切無比。

上半顛倒《詩經》「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而來,由終日厭厭倦倦的神情寫到對薄情郎的怨。下半片則由此怨而生悔,悔當初沒拴鎖住他,讓他在家教教塾館糊口就好了,何必出外發展事業?——整個情感及心理過程,可以用兩首李商隱詩來做說明:「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為有〉)「待得郎來月已低,寒暄不道醉如泥,五更又欲向何處?騎馬出門烏夜啼」(〈留贈畏之〉)這個男子,為了一個外向世界,例如功名、事業、財利、抱負、無可推卸的客觀社會關係等等,必須不斷追逐奔馳,無法停下來仔細品味或享有這份安寧的愛,他是痛苦的;而那個女子,她多半不能瞭解或感知他的痛苦,她兀自抱怨屬於他們的愛,已經被分割、被剝奪了。唐李益詩:「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即是在宣訴這種怨與悔。

就這一層意義上看,我們才能知道柳永此詞其實已超越了唐詩及五代詞中所表現的閨怨情懷,而躍向一個更廣大深沈的人性探索領域去了。據貝德葉夫(Nikolai Berdyaer,1874-1948)的說法,人類之愛,可以區分為兩種形式,各有不同的性質基礎,一是「超昇的愛」(love that ascend)、一是「凡塵的愛」(Love that descend),男女之間的愛戀,往往屬於前者,由殘缺不圓滿開始,盡力使它實現豐富與完美。它本身也可能是個惡魔,蠱惑了一切受它吸引的人,使男女在愛中瘋狂,心神貫注地為愛的追求而努力。至於「塵凡的愛」,則是只付出而不求報償,是悲憫、同情的愛,不為自身,也不為追求能讓我們豐富壯大的事物,它只把自己的豐盈傾其所有地給予旁人,例如父母之於子女、釋迦之於人類等。它常和男女愛戀之具有選擇性不同,因為仁慈、悲憫是指向所有的人類,與選擇無關。當然,這兩種愛的形式,是可以互相含容,而不必截然劃分的。真實的「超昇的愛」是應包含充滿悲憫、體諒的「塵凡之愛」才對;如若一位陷在愛中的女子,無法體認憐憫與慈悲,則她所擁有的「超昇的愛」其實正蘊含了邪惡的力量,奴役了愛者本身,也奴役了被愛者,它可能是殘酷的佔據,並蘊蓄著兇狠的暴力。本詞上半深刻描述這個被它奴役的女子的心靈和神態,下半由雕鞍鎖的「鎖」字開始,明顯展示了她意欲奴役被愛者的企圖,她希望另一個完整的生命,完全拘鎖在她所安置的框框裡,被她佩帶在身邊,以完足她們的「愛」!這種對愛的執著當然是深刻而可敬的,但也是殘苛而暴戾的,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的阿紫、臥龍生《絳雪玄霜》裡的陳玄霜,都不惜毀損對方,用鐵鍊或毒藥令對方殘廢,以便與自己長相廝守,「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於是——

在天真爛漫的小女子脣吻中,我竟深為它背後藏蘊的悲愁陰鬱而驚怵莫名!這一層人性解剖,當然不是李益或李商隱同類作品,所曾達到的。

五言絕句賞析-《冰心玉壺─絕句賞析》【八陣圖   杜甫】
小巧玲瓏、晶瑩亮麗的絕句是中國詩歌的一項偉大成就。短短四行的五言或七言小詩,完全符合詩歌所要求的經濟原則。一個空間景象的切片、一次剎那間的突然感悟,都可以作為表現的題旨。凝聚、濃縮是絕句創作的必經途徑,但最終完成的卻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經驗或意義。僅只四行便是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註釋》
(1) 三分國:指魏、蜀、吳三分天下。
(2) 八陣圖: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一帶)西市,俯臨江沙,下有八陣圖,為諸葛亮所造。  (參看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引《東坡志林》、《成都圖經》與劉禹鍚《嘉話錄》)
(3) 失吞吳:蜀漢昭烈帝章武二年劉備因關羽為孫權所殺而伐吳,兵敗而還。

《賞析》
杜甫對於諸葛亮所抱持的態度,始終是既敬又愛,而且充滿了惋惜感,這從他在蜀期間所寫的〈武侯廟〉、〈蜀相〉、〈諸葛廟〉、〈古柏行〉、〈夔州歌〉十絕之九、〈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以及〈八陣圖〉等詩,可以得到證實,這不祇是因諸葛亮的作為可佩,同時也是杜將己身的人格投射至這位歷史人物所致。

在這些詩當中,杜甫皆把諸葛亮視為一個歷史上偉大的悲劇性人物,譬如在「詠懷古跡五首」之中說諸葛亮在謀略及政治實務上可以比美伊尹、呂望,他領兵作戰指揮若定的優異表現可以讓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但是蜀漢終於還是被消滅了,杜說這是漢的氣數已盡,天要亡漢,怪不得諸葛亮徒勞無功,究竟他已是「志決身殲軍務勞」了。

〈八陣圖〉雖然祗是一首短短的五言絕句,同樣的對於詩中主人翁的「功」、「名」有明確的肯定:言其功則說他「功蓋三分國」;言其名則說他「名成八陣圖」。「蓋」在這裏可能有二義,一是「乃在於」,一是「超過」,於此寧取後者,以加強其功之大。杜說諸葛亮之功超過三國時代的任何一人,而他是因八陣圖而成名。實則諸葛亮之名應成於其「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成於其「鞠躬盡瘁,死而後矣」,而不祇是那八八六十四的方陣,杜以八陣圖暗喻諸葛的用兵謀略,以小喻大,以有限暗示無限,正是詩之所以為詩的重要因素。

然而如此蓋世功名,如今竟祇存一江急水沖激著那屹立不動的巨石了,石不轉而詩意急轉而下,由古落實到今,那一江急水彷彿便是無情的時間巨流,流走了諸葛亮生前為蜀所付出的一切辛勞,他的心志,他的抱負,以及先主所託付的遺言,也一併悄悄流去了,他不能不恨,恨未能有效勸止先主伐吳,而導致元氣盡失,狂瀾難挽的悲劇。

時代是個悲劇,蜀的興亡是個悲劇,諸葛亮在其中所扮演的便是一個悲劇英雄角色。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是杜對於諸葛亮這位歷史人物的定評;「江流石不轉」是現時空間所呈現的動態景象,暗示一種歷史性的悲哀意義;「遺恨失吞吳」回到過去的時空演出一齣歷史性的悲劇。透過杜甫力透紙背的文字魔力,把諸葛亮這位悲劇英雄的性格和成因表現出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