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谈谈“偶像崇拜”的危害!

2021-01-20 22:22 417 查看

最近老罗事件可是闹的风生水起,那叫一个刺激,作为一个不喜欢吃瓜的人,但是为了这次分享,还要吃一次瓜。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单纯的吃瓜和博人眼球,这些信息都没啥价值可分享。我主要想通过这次事件,谈谈“脑残粉”以及“偶像崇拜”的心理学成因和危害。

这次事件爆料,最先让一部分人不可思议甚至不能接受的就是老罗的真爱粉,所谓的时间管理者、多人运动等,作为很多老罗的真爱粉,简直不敢相信,但是事实就摆在面前。

偶像往往在粉丝面前是“完美化”的,各种追星族、粉丝团的兴起,也使得娱乐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兴盛,是什么让一些“偶像崇拜者”如此的痴迷?是什么导致偶像在粉丝的眼中“完美化”。

粉丝/偶像

说到"粉丝"一词,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在各个领域,无处不在,尤其是娱乐界,各种“粉丝追星”和“偶像崇拜”,似乎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这种潮流将一部分人带入了心理学误区。

比如,对于一些热点信息,很多人不加以独立思考,直接拿别人阐述的观点当做自己的观点,拿别人的价值判断作为自己的价值判断。

除此之外,“粉丝”一词,我通常收到的好友请求是,xx,我是你的公众号粉丝。如果稍加观察,我所有的发文,基本没有用过“粉丝”一词,而是经常用“读者”一词来代替。

我这样称呼的目的,第一,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关注的人对我的期望太大,产生后边将写到的一些误区;第二,我丫的就是一的普通人,没必要你称作是我的粉丝,这样有点把我抬得太高。

偶像崇拜的误区

上边我们提到一个词,叫做“完美化”。在娱乐界,尤其是对一些电视剧中的人物和现实的人物,那些偶像崇拜者认为自己的偶像总是完美的,但是这个世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和物。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做“选择型失察”,对应的还有一个叫做“选择型失忆”。选择型失察就是对于一些追星的“脑残粉”来说,脑子里只保留偶像好的一点,对于一些不好有缺陷的地方,选择型的淡化和无视。这就出现了很多疯狂的追星族。

我个人总结到,其实这是一连串的思维误区,选择型失察进一步造成了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就是不断在将一点进行放大, 用局部概括整体。

比如,你见到一个妹子,所谓心动的感觉,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光环效应加上首因效应。是外貌或者其他表面的一些局部特征,让你误认为这个妹子在各个方面是完美的。所谓的感觉和心动,其实心理方面在你背后作怪。

第二点,就是盲目的信任,比如近几年,这个偶像的粉丝和那个偶像的粉丝干架,互喷的事件也不少,就是因为偶像的一句话,使得粉丝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盲目的信任,就导致了双方粉丝引发的文字互喷,其实对双方都没啥好处,正是这种现象,说明了“偶像崇拜”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点,主要是上边提到的选择型失忆,很多偶像出轨或者各种其他负面的新闻,对于一些“脑残粉”来说,这些负面的新闻在他大脑中与美好的事物相冲突,所以潜意识他会很快忘记这个件事情,就形成了“选择型失忆”。

除此之外,在编程界,也发生过很多类似的。比如很多编程语言的崇拜者,就是认为自己所认为的编程语言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其他语言都是垃圾,这样往往引起没有意义的口水战。

上边提上的几点偶像崇拜的心理学误区,导致这些误区的因素有哪些?


盲目信任

盲目从众一直是这个社会的部分风流。从众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个人见解。从进化心理学来说,人是群居性动物,很多人为了避免被孤立,自然而然要达成合群的状态,而这种合群就是盲目的从众。

社交网络

互联网在这几年迅速崛起,各种社交媒体的兴起,这种线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容易聚集,比如某某明星的粉丝团,这种内部的力量使得个人的崇拜心理加以强化。

感性状态

人往往处于感性的状态下,尤其是对于一些紧张、刺激性的事情发生,或者某些偶像类的电视剧,尤其是韩国的什么欧巴、小哥哥的,比较受到粉丝的疯狂追捧。

往往在理性状态,人们的心理更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让人处于“疯狂”的状态。

个人互补

这通常和一些人的小时候的成长有关,比如拜金主义者,就是因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对钱的需求太过于渴望,往往长大后,非常渴求这些“奢侈品和金Q”,所以往往会把目光集聚到偶像身上,把他们的名誉当做自己的名誉,以此获取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和缺失感。

这种“偶像崇拜”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认知的局限性,甚至会放弃个人的人格,甚至会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发展。

小结

最后的小总结,独立思考不仅用于学习技术,而且其他领域也大力推荐大家多多独立思考,之前的一篇独立思考的文章以及大脑的机制推荐再去阅读一下。

自学系列 | 就谈独立思考!

人往往大多数情况下,处理感性状态,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处于理性,但是在决策关键问题的时候,不要带有感性的思维去做。

之前推荐过很多的心理学书籍,《思考快与慢》、《自控力》、《人性的弱点》、《自卑与超越》等等,多去了解自己心理的运行机制,这样面对一些思维误区,会有很大的帮助。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