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年后要不要跳槽?看完这篇产业互联网趋势分析再决定吧!

2019-02-17 13:43 531 查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大学

本文作者:张以哲,同济大学国际MBA,先后在腾讯网世博中心和产经资讯部负责报道,获腾讯重大业务突破奖。2013年底加入蝴蝶互动任市场VP,2015年任众安保险运营主管。2017年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沉浸感》,先后投资优去娃娃机、晶核教育、翌雪网络等项目。2018年初创立链英传媒,专注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咨询。

以下为正文:

1994年,狗年,中国接入了互联网,庞大的人口开始了比春运更持久、更伟大、更激动人心的迁徙,人从此不再是人,变成了流量。

十四年后,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以2.53亿的网民数量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延续至今。

2018年,还是狗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达8.02亿,移动端占比98.3%,几乎已经覆盖了全中国有条件上网的人。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伴随着网络的全覆盖和人口红利拐点,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们猛然发现,历经了二十四年的高歌猛进,市场似乎饱和了,流量红利似乎结束了,获客再也没有那么容易了,问题,也就一个个出现了。

但是,2018年被渲染了一整年的互联网流量红利结束、下半场开启,是真的吗?

1

消费互联网流量红利远远没有见顶,只是开始了转移深化。产业互联网科技革命远远没有开始,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

中国互联网发展至今,依然有5.88亿人口等待着成为“流量”。随着农村城镇化和人口自然替换,这部分潜在“流量”的比例将会大大降低,中国互联网行业依然有着广阔的自然增长空间。

近五年来,每年网民的增长数量都稳定在3000-4000万,流量红利只是和人口红利一样呈现出了见顶的可能性。流量红利可能需要到2030年,中国达到14.5亿的人口峰值之后,才会真正开始消亡。而在此之前,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为所有人群提供服务,发掘商业机会。

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的产值已达27.2万亿,增长20.3%,占GDP的32.9%,同比提升2.6%,这一势头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这么漂亮的增长数据下,互联网从业者的焦虑都是幻觉吗?不可能!互联网的增长的确呈现出了减速的趋势——速度依然很快,但加速度已经慢了下来,所以大家开始预期未来增长的见顶。

真正让从业者恐慌的,其实是获取用户与留住用户的难度到达了顶峰。我们再也没那么容易轻松占据用户注意力,再也没那么简单让用户沉迷于我们设置的“信息茧房”之中。

一方面,互联网、软件行业的发展是在蚕食广电、电信行业的蛋糕。

互联网行业和软件、电信、电信制造、广电等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在GDP中的占比一直为6-7%左右,互联网行业并没有逾越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只是随着GDP一同起舞、一起增长。

另一方面,真正超越GDP的“中国速度”的,是数字经济的衍生部分。

这一领域不仅包括了我们理解的互联网和软件行业,更包括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部分。这部分的增长极为迅速,是互联网行业日趋成为中国社会主要产业的核心动能。这部分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7%,迅猛增长到了25.4%,贡献了数字经济的大多数增量,这,正是18年巨头们纷纷开始all-in的“产业互联网”。

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和软件行业继续替代广电、电信行业的趋势不会改变,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互联网部分的深度融合,历经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终于迎来了互联网化、乃至移动化的智能革命。

你看,“产业互联网”本就已经是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又何来“2018年开始才是所谓的‘互联网下半场’,中国互联网行业不得不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一说呢?

2

互联网从业者应该都知道一个事实:流量不等于商业机会,因为还有“转化率”这条拦路虎卡在中间。

转化率问题的出现始于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互联网的蛮荒年代,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总体网民层次较高,人们上网时如饥似渴。从BBS、个人站、聊天室、博客时代走来的人一定还记得,当时一篇好玩的文章能够在互联网上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下沉,产业规模的成倍增长,互联网也来到了供给、需求的平衡点。我们猛然发现,时间过度碎片化,但用户的需求却瞬息万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往我们不曾关注到的农村、老年、儿童、亚文化、低学历人群所在的市场, 渐渐从静默无声走向了舞台中央。

于是我们开始担忧,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会不会如同2018年的手机市场,华米OV等占领了广大低线城镇市场,因而TOP10品牌占有率达95.8%,而整体手机市场增长率却由正转负,主要产值集中在TOP10品牌。

在游戏从业者内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恐慌:游戏行业在严格监管下增长乏力,背后却变成了大厂挟流量优势掌握低龄、低线城市玩家,小公司越来越难活。

微博上有一些人认为,O2O赶走了靠个人微信揽客的搬家师傅、开公众号送外卖的小饭店、靠电话叫车的出租车公司,把线下流量全部转到线上后,大厂的套路变成了靠投资人的补贴挤占所有小公司的生存空间,等到自己一家独大后再提价。那些已经决出前两名的行业,则会在投资人的推动下进行合并,实现垄断。

显然,这种玩法,属于互联网的新时代——流量为王。

用户被动地成为了平台的流量之后,平台能够严守“不作恶”的底线吗?近几年曝光的新闻似乎并不能让我们乐观。

互联网企业们用智能化、数据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赶走了低效、冗杂、昂贵的传统服务商,满足了用户需求后,却发现自己似乎反而低效、冗杂、昂贵了起来,用户自然也从一开始的疯狂安利,变得唯恐避之不及。

互联网企业们赢得了用户的流量,却换来了用户的满堂倒彩。

3

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见顶时,除了抓住最后几年的流量,我们更应该关注新增用户的真实需求。这一需求,绝非是吃喝住行这么基础的需求。

扪心自问,这些需求不需要互联网也搞得定。

农村地区的网络普及为这一结论做出了侧面佐证。截止到2018年6月,农村地区的网民覆盖率仅为36.5%,迟迟难以突破。调研发现,除了年龄、文化程度、技术门槛等影响因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相关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互联网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农村网民覆盖率一下子就能接近50%,提供五千多万的“红利”。

换句话说,OPPO、VIVO、拼多多、快手、WIFI万能钥匙等产品,正是得益于对广大农村的深入理解和需求挖掘。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现象,被观察者认为是“消费降级”。

无独有偶,在城市生活中,“消费升级”成为了新的消费模式,相对价格的提升带来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城市青年们似乎更在意产品“逼格”的提升。同时,“消费升级”并不影响人们去拼团、买榨菜,实践城市版的“消费降级”。

显然,我们可以把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视为同一现象的两种表现方式,其背后都是对用户消费需求的重新挖掘。因此,过去没有被主流公司满足的需求之中,诞生了新的商业机会。

用户在消费时,除了自身需求以外,会更多地考虑自己是否喜欢这件产品。但用户喜欢,却是极难量化的标准,很多时候更为依赖经验判断。

以手机为例:

第一层需求为功能需求,此时此刻用户会去挑选手机;

第二层需求为匹配需求,用户是必须买iPhone,还是买便宜的?是拍照多,还是打电话多?

第三层需求为偏好需求,用户需要明星同款,还是待机久?还是自拍漂亮?还是“我全都要”?

第四层为决策需求,这台手机由谁买单?是自己?还是爸妈?还是男朋友?

到了“互联网下半场”,如果我们还只是停留在给用户提供一种我们想象的服务,我们以为自己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用户有可能买单,但绝不会喜欢,出现替代品之后,用户们会绝尘而去,毫不留恋。

用户已经从“我需要”,开始向“我喜欢”进化。

4

在流量红利减速的背景下,互联网行业备战备荒,已经提前进入了所谓的“存量的厮杀”。

做社交的,开始重新挖掘兴趣;做知识付费的,开始重新挖掘人的满足感;做游戏的,开始重新细分二次元等人群。为了占领用户的时间,大家拼尽全力。

我们知道,人一天只有24小时,如果我们把上网时间比喻为流量之海中的一座座孤岛,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巨头们已经满足了大多数情况下,用户的自住和摆渡需求,形成了大陆。同时,用户也可以较为方便地在巨头大陆和其他大小不一的岛屿之间来回跃迁。

所有流量岛屿都有着自我扩张的需求,但时间之海的总面积是恒定的、内卷的。显然,所有岛屿都希望用户尽可能久地留在自己的平台上。

对于巨头来说,不仅要保住自己的大陆地位,建立城墙严防死守自己满足需求的核心能力,更要合纵连横,将和自己战略相关的其他小岛纳入大陆体系,提供最为方便的互通渠道。

对于小公司来说,除了避开巨头城墙外,还得小心翼翼,挖掘用户的其他需求,让用户喜欢上自己,产生认同,让一部分用户心甘情愿地待在自己的岛上。

在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只有核心用户,一切没有核心用户的岛屿,都会被时间之海残酷地冲刷出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打造核心用户群?这本质上是一个设计原则的问题。

道理其实很简单,克制冲动,成为用户,用最简洁的方式提供创新、易用、真诚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感动用户的细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互联网发展至今,变广、变深、逐渐下沉,成为人的生活方式,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数字经济增量的关键,产业互联网逐渐被互联网从业者们关注。

互联网逐渐向后,开始变基础、变模糊,给社会发展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图景,这一图景会是怎样的呢?

5

巨头们高调宣布进军产业互联网,一时间,产业互联网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概念,无论是创业者、投资人,还是科技爱好者都对其趋之若鹜。

其实,正如文章开头我们所分析的,产业互联网十几年来,一直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非异军突起。

C端远远没有到顶、但产业端已经发展多年,此刻巨头们将目光投向所谓“产业互联网”,和互联网本身更广、更深的发展趋势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政府倡导的“新基建”概念中,有大量信息技术的相关部分,例如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特高压、高铁、核电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管理。政策的红利,自然会引起巨头的觊觎。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产业互联网”和过去的“产业+互联网”有着根本差异。“产业+互联网”是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传统问题,主要表现形式为IT外包软件公司或企业的IT研发部门,主要产品为ERP、CAM、OA等系统。真正细化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互联网,很多时候又以C端应用与业务的结合为主。

过去碎片化的产业需求带来了如今碎片化的供给现状,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B端服务,有时变成了骗补贴、骗经费的“关系”市场。即使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创业公司的天然劣势和决策与责任的脱钩,也导致了B端生意的难做。中国至今没有诞生Salesforce、埃森哲这样的伟大公司,就是明证。

一切科技革命都是痛苦的。在“互联网思维”、“数据思维”、“区块链思维”、“人工智能思维”等概念都流行起来时,作为从业者或创业者,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想,至少有十二个字需要做到。

独立思考

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互联网这门学问太新,其发展之快又使旧经验往往很快过时。面对我们遇到的问题,无论是互联网的产业应用,还是互联网技术的迭代与革新,都需要我们以排除万难、拒绝迷信的心态去尝试新的路径。因此,独立思考的逻辑能力尤为重要。

抬起头来

互联网从业者大多身处一线城市,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过分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圈子,相似的教育经历、生活方式、朋友圈层会导致互联网人对于一线城市年轻人以外的世界缺乏贴身了解,不了解农村、老年、儿童、亚文化、低学历人群的边缘化市场。我们在进行互联网创业时常常踏错步、行错路,容易把项目做成to VC的“自我感动项目”,忽略了真实的用户需求。

在产业端,由于天然的行业壁垒、差异的话语体系和匮乏的交流机制,我们往往对传统行业的逻辑、问题、模式、标准等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难以从产业互联网的角度深入思考其中蕴藏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抬起头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不能成为产业专家,我们很难成为产业互联网专家。

融会贯通

无论是互联网下沉引起的消费再选择(升级或降级),还是互联网泛化导致的产业互联网加速迭代发展,都需要我们离开流量红利避风港,去开拓进取,对曾经陌生的人群、行业的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合理预判、正确引导,打通上下半场互联网的血脉,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和公司的价值。

6

在“新基建”的版图中,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服务、数据技术)这四个领域备受关注,再辅以5G、物联网这样的硬件层,一幅完整的互联网工业化的图景跃然纸上。

结合“新基建”,互联网将运用最强有力的算法,保证数据自身的价值,降低计算和存储成本,并打通B端、C端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将万物互通、互联,产生最大的商业价值。

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面对B端和C端业务的根本差异,从而必须进行自我革命。我们将面对B端(G端)和C端的巨大差异,互联网企业和IT企业的根本差异,技术服务和技术革命的根本性差异,这几对矛盾将是传统互联网人进军产业互联网的拦路虎。

仅运用互联网经验,无法替代传统行业数十年经验积累的解决方案,C端的经验在B端面前毫无意义,思维方式的南辕北辙,使我们只能从最底层的需求出发,逐步改变B端的现状。

短期内,G端生意或许比B端更好做,运用好的技术去替代、革新政府的公共服务,找准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中国政府高效、强力的推动下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或许是产业互联网的一种突破方向。

从C端向B端的转移过程中,如何让世界可靠而自由地相互连接,一方面需要新技术,另一方面需要新思路。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ABCD、IoT、5G等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学习每一次产业革命的每一次尝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我们更要关注政府的相关政策,跟着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走,避免走弯路。当然,我们还需要发掘新技术和现实的结合点,在新旧两个世界重叠时,预先找到机会,看准方向。

如今,我们站在2019年产业互联网的门槛上,正如1876年我们站在吴淞铁路刚刚通车的站台上。我们已经能看到无数城镇即将崛起,无数城镇即将衰落,旧有的生活、生产、运输方式将被彻底颠覆,世界的联系从此真正紧密起来。互联网将弥散到生活的每一处,机会从此无处不在,世界之轴又一次变化,而我们适逢其会。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