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记录一下自己的第一次面试题

2018-03-17 01:23 281 查看
①寻找两个链表中的第一个公共节点

②HTTP和TCP的区别
③C语言中的free问题
④SQL查询语句
⑤索引为什么能加速查找
⑥二分查找树
⑦SQL内置语句,例如group,order,limit
⑧对接口的理解
⑨对最新技术的理解,例如区块链
⑩数据库引擎有哪些?各自优缺点。


思路:如果两个链表有公共节点,那么它们在第一个公共节点以后的节点都相同。
1)分别求出两个链表的长度length1和length2;
2)求出两个链表长度差dif;
3)让长的链表先从头往后先走dif步
4)连个链表同时走,直到指针相同为止,返回当前指针。
5)如果两链表走到头也地址不相同,则返回NULL
代码如下:

/*
struct ListNode {
int val;
struct ListNode *next;
ListNode(int x) :
val(x), next(NULL) {
}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unsigned int GetListLength(ListNode* pHead){
unsigned int length = 0;
ListNode* pNode = pHead;
while(pNode != NULL){
length++;
pNode = pNode->next;
}

return length;
}
ListNode* FindFirstCommonNode( ListNode* pHead1, ListNode* pHead2) {
if(pHead1 == NULL || pHead2 == NULL)
return NULL;
ListNode* p1 = pHead1;
ListNode* p2 = pHead2;
unsigned int length1 = GetListLength(p1);
unsigned int length2 = GetListLength(p2);

if(length1 > length2){
while((length1--) > length2){
p1 = p1->next;
}
}
else if(length2 > length1){//注意这里一定是else if,用if会出错,因为前面length1--导致的
while((length2--) > length1){
p2 = p2->next;
}
}
while(p1 != NULL && p2 != NULL){
if(p1 == p2)
ret
4000
urn p1;
else{
p1 = p1->next;
p2 = p2->next;
}
}
return NULL;
}
};
一、基本概念
1、TCP连接      手机能够使用联网功能是因为手机底层实现了TCP/IP协议,可以使手机终端通过无线网络建立TCP连接。TCP协议可以对上层网络提供接口,使上层网络数据的传输建立在“无差别”的网络之上。     建立起一个TCP连接需要经过“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过程中传送的包里不包含数据,三次握手完毕后,客户端与服务器才正式开始传送数据。理想状态下,TCP连接一旦建立,在通信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动关闭连 接之前,TCP 连接都将被一直保持下去。断开连接时服务器和客户端均可以主动发起断开TCP连接的请求,断开过程需要经过“四次握手”(过程就不细写 了,就是服务器和客户端交互,最终确定断开)
2、HTTP连接     HTTP协议即超文本传送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是Web联网的基础,也是手机联网常用的协议之一,HTTP协议是建立在TCP协议之上的一种应用。     HTTP连接最显著的特点是客户端发送的每次请求都需要服务器回送响应,在请求结束后,会主动释放连接。从建立连接到关闭连接的过程称为“一次连接”。     1)在HTTP 1.0中,客户端的每次请求都要求建立一次单独的连接,在处理完本次请求后,就自动释放连接。

     2)在HTTP 1.1中则可以在一次连接中处理多个请求,并且多个请求可以重叠进行,不需要等待一个请求结束后再发送下一个请求。

     由于HTTP在每次请求结束后都会主动释放连接,因此HTTP连接是一种“短连接”,要保持客户端程序的在线状态,需要不断地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通常的 做法是即时不需要获得任何数据,客户端也保持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向服务器发送一次“保持连接”的请求,服务器在收到该请求后对客户端进行回复,表明知道客 户端“在线”。若服务器长时间无法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则认为客户端“下线”,若客户端长时间无法收到服务器的回复,则认为网络已经断开。
3、SOCKET原理3.1套接字(socket)概念     套接字(socket)是通信的基石,是支持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单元。它是网络通信过程中端点的抽象表示,包含进行网络通信必须的五种信息:连接使用的协议,本地主机的IP地址,本地进程的协议端口,远地主机的IP地址,远地进程的协议端口。     应用层通过传输层进行数据通信时,TCP会遇到同时为多个应用程序进程提供并发服务的问题。多个TCP连接或多个应用程序进程可能需要通过同一个 TCP协 议端口传输数据。为了区别不同的应用程序进程和连接,许多计算机操作系统为应用程序与TCP/IP协议交互提供了套接字(Socket)接口。应用层可以 和传输层通过Socket接口,区分来自不同应用程序进程或网络连接的通信,实现数据传输的并发服务。
3.2 建立socket连接

     建立Socket连接至少需要一对套接字,其中一个运行于客户端,称为ClientSocket ,另一个运行于服务器端,称为ServerSocket 。     套接字之间的连接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请求,连接确认。     服务器监听:服务器端套接字并不定位具体的客户端套接字,而是处于等待连接的状态,实时监控网络状态,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客户端请求:指客户端的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要连接的目标是服务器端的套接字。为此,客户端的套接字必须首先描述它要连接的服务器的套接字,指出服务器端套接字的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就向服务器端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     连接确认:当服务器端套接字监听到或者说接收到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时,就响应客户端套接字的请求,建立一个新的线程,把服务器端套接字的描述发给客户 端,一旦客户端确认了此描述,双方就正式建立连接。而服务器端套接字继续处于监听状态,继续接收其他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
4、SOCKET连接与TCP连接     创建Socket连接时,可以指定使用的传输层协议,Socket可以支持不同的传输层协议(TCP或UDP),当使用TCP协议进行连接时,该Socket连接就是一个TCP连接。
5、Socket连接与HTTP连接
     由于通常情况下Socket连接就是TCP连接,因此Socket连接一旦建立,通信双方即可开始相互发送数据内容,直到双方连接断开。但在实际网络应用 中,客户端到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往往需要穿越多个中间节点,例如路由器、网关、防火墙等,大部分防火墙默认会关闭长时间处于非活跃状态的连接而导 致 Socket 连接断连,因此需要通过轮询告诉网络,该连接处于活跃状态。     而HTTP连接使用的是“请求—响应”的方式,不仅在请求时需要先建立连接,而且需要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后,服务器端才能回复数据。     很多情况下,需要服务器端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保持客户端与服务器数据的实时与同步。此时若双方建立的是Socket连接,服务器就可以直接将数据传送给 客户端;若双方建立的是HTTP连接,则服务器需要等到客户端发送一次请求后才能将数据传回给客户端,因此,客户端定时向服务器端发送连接请求,不仅可以 保持在线,同时也是在“询问”服务器是否有新的数据,如果有就将数据传给客户端。
、相互关系      首先,纠正一下我以前一直误解的概念,我一直以为Http和Tcp是两种不同的,但是地位对等的协议,虽然知道TCP是传输层,而http是应用层今天学习了下,知道了 http是要基于TCP连接基础上的,简单的说,TCP就是单纯建立连接,不涉及任何我们需要请求的实际数据,简单的传输。http是用来收发数据,即实际应用上来的。     第一:从传输层,先说下TCP连接,我们要和服务端连接TCP连接,需要通过三次连接,包括:请求,确认,建立连接。即传说中的“三次握手协议”。     第一次:C发送一个请求连接的位码SYN和一个随机产生的序列号给Seq,然后S收到了这些数据。     第二次:S收到了这个请求连接的位码,啊呀,有人向我发出请求了么,那我要不要接受他的请求,得实现确认一下,于是,发送了一个确认码 ACN(seq+1),和SYN,Seq给C,然后C收到了,这个是第二次连接。     第三次:C收到了确认的码和之前发送的SYN一比较,偶哟,对上了么,于是他又发送了一个ACN(SEQ+1)给S,S收到以后就确定建立连接,至此,TCP连接建立完成。     简单就是:请求,确认,连接。     第二:从实际上的数据应用来说httP     在前面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建立TCP连接之后,就需要用http协议来传送数据了,HTTP协议简单来说,还是请求,确认,连接。     总体就是C发送一个HTTP请求给S,S收到了这个http请求,然后返回给Chttp响应,然后C的中间件或者说浏览器把这些数据渲染成为了网页,展示在用户面前。     第一:发送一个h
f72c
ttp请求给S,这个请求包括请求头和请求内容:request header:     包括了,1.请求的方法是POST/GET,请求的URL,http协议版本2.请求的数据,和编码方式3是否有cookie和cooies,是否缓存等。     post和get请求方式的区别是,get把请求内容放在URL后面,但是URL长度有限制。而post是以表单的形势,适合要输入密码之类的,因为不在URL中显示,所以比较安全。request body:即请求的内容.     第二:S收到了http请求,然后根据请求头,返回http响应。response header:包括了1.cookies或者sessions2.状态吗3.内容大小等response body:     即响应的内容,包括,JS什么的。     第三,C收到了以后,就由浏览器完成一系列的渲染,包括执行JS脚本等。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webTCP,HTTP基础知识,待续。。。。。 
      TCP是底层通讯协议,定义的是数据传输和连接方式的规范
     HTTP是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传输数据的内容的规范
     HTTP协议中的数据是利用TCP协议传输的,所以支持HTTP也就一定支持TCP     
      HTTP支持的是www服务 
     而TCP/IP是协议 
     它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TCP/IP是网络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协议。
     TCP/IP实际上是一组协议,它包括上百个各种功能的协议,如: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等,而TCP协议和IP协议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协议。通常说TCP/IP是Internet协议族,而不单单是TCP和IP。

③你在free(p)之后,最好加上p = NULL;
要不然容易导致野指针。你在free(p)之后,你只是使用
if(p != NULL)
你想的是用来进行防止误用操作对吧。。
你进入了一个误区,误认为free(p)之后,p就指向了NULL,而其实不然。
free(p)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诉编译器:大家注意啦哈,这块内存我现在不用了,你们谁想用就拿去用哈。而p在这里你可以完全理解成就是这块内存的地址,也就是告诉编译器,这块内存现在不被占用了,而里面的内容此时就是我们所说的“垃圾”,因为作为主人的我已经丢弃它了,里面的内容就是不可控的。
注意p是个地址,你没有强行置为空,那还是原来的那个值。只是里面的内容不受控啦,有可能不会变,有可能会被改写,而结果是未知的。”
之前在知乎上总是看到大牛们大书特书C语言内存管理机制的缺陷,野指针的种种危害。却从未想过究竟什么是“野指针”,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就是野指针带来的,看来自己对C指针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特地写下此文,加以反思。
看来水平离熟练使用C还差很远,静下心继续反思吧。
⑤首先明白为什么索引会增加速度,DB在执行一条Sql语句的时候,默认的方式是根据搜索条件进行全表扫描,遇到匹配条件的就加入搜索结果集合。如果我们对某一字段增加索引,查询时就会先去索引列表中一次定位到特定值的行数,大大减少遍历匹配的行数,所以能明显增加查询的速度。    添加索引的话,首先去索引列表中查询,而我们的索引列表是B类树的数据结构,查询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2N),定位到特定值得行就会非常快,所以其查询速度就会非常快。为什么说B+-tree比B 树更适合实际应用中操作系统的文件索引和数据库索引?1) B+-tree的磁盘读写代价更低B+-tree的内部结点并没有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因此其内部结点相对B 树更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结点的关键字存放在同一盘块中,那么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中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来说IO读写次数也就降低了。    举个例子,假设磁盘中的一个盘块容纳16bytes,而一个关键字2bytes,一个关键字具体信息指针2bytes。一棵9阶B-tree(一个结点最多8个关键字)的内部结点需要2个盘快。而B+ 树内部结点只需要1个盘快。当需要把内部结点读入内存中的时候,B 树就比B+ 树多一次盘块查找时间(在磁盘中就是盘片旋转的时间)。2) B+-tree的查询效率更加稳定由于非终结点并不是最终指向文件内容的结点,而只是叶子结点中关键字的索引。所以任何关键字的查找必须走一条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所有关键字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⑥二叉查找树(Binary Search Tree),也称有序二叉树(ordered binary tree),排序二叉树(sorted binary tree),是指一棵空树或者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
若任意节点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任意节点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任意节点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查找树。
没有键值相等的节点(no duplicate nodes)。
二叉查找树的性质:
  二叉查找树本质上是一种二叉树,所以上章讲的二叉树的性质他都有。
二叉查找树的思想:
  二叉排序树的查找过程和次优二叉树类似,通常采取二叉链表作为二叉排序树的存储结构。中序遍历二叉排序树可得到一个关键字的有序序列,一个无序序列可以通过构造一棵二叉排序树变成一个有序序列,构造树的过程即为对无序序列进行排序的过程。每次插入的新的结点都是二叉排序树上新的叶子结点,在进行插入操作时,不必移动其它结点,只需改动某个结点的指针,由空变为非空即可。搜索,插入,删除的复杂度等于树高,O(log(n)).
⑩ 在Mysql数据库中,常用的引擎主要就是2个:Innodb和MyIASM。这篇文章将主要介绍这两个引擎,以及该如何去选择引擎,最后在提一下这2种引擎所使用的数据结构是什么。
首先介绍一下Innodb引擎。
Innodb引擎提供了对数据库ACID事务的支持。并且还提供了行级锁和外键的约束。它的设计的目标就是处理大数据容量的数据库系统。它本身实际上是基于Mysql后台的完整的系统。Mysql运行的时候,Innodb会在内存中建立缓冲池,用于缓冲数据和索引。但是,该引擎是不支持全文搜索的。同时,启动也比较的慢,它是不会保存表的行数的。当进行Select count(*) from table指令的时候,需要进行扫描全表。
所以当需要使用数据库的事务时,该引擎就是首选。由于锁的粒度小,写操作是不会锁定全表的。所以在并发度较高的场景下使用会提升效率的。
 
接下来来说说MyIASM引擎。它是MySql的默认引擎,但不提供事务的支持,也不支持行级锁和外键。因此当执行Insert插入和Update更新语句时,即执行写操作的时候需要锁定这个表。所以会导致效率会降低。不过和Innodb不同的是,MyIASM引擎是保存了表的行数,于是当进行Select count(*) from table语句时,可以直接的读取已经保存的值而不需要进行扫描全表。
所以,如果表的读操作远远多于写操作时,并且不需要事务的支持的。可以将MyIASM作为数据库引擎的首先。
 
我们在来说说这两种引擎的选择。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这里我在补充了两点:
1、大容量的数据集时趋向于选择Innodb。因为它支持事务处理和故障的恢复。Innodb可以利用数据日志来进行数据的恢复。主键的查询在Innodb也是比较快的。
2、大批量的插入语句时(这里是INSERT语句)在MyIASM引擎中执行的比较的快,但是UPDATE语句在Innodb下执行的会比较的快,尤其是在并发量大的时候。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两种引擎所使用的索引的数据结构是什么?答案是都是B+树。
对于MyIASM引擎来说,B+树的数据结构中存储的内容实际上是实际数据的地址值。也就是说它的索引和实际数据是分开的,只不过使用索引指向了实际数据。这种索引的模式被称为非聚集索引。
而Innodb引擎的索引的数据结构也是B+树,只不过数据结构中存储的都是实际的数据,这种索引有被称为聚集索引。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