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Java开发

Java中的析构方法finalize

2018-03-09 17:31 169 查看
Java中的析构方法finalize在C++程序设计中有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的概念,并且是内存管理技术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在Java语言中只有构造器(也可以称为构造函数)的概念,却没有析构器或析构函数的概念。这是因为,理论上JVM负责对象的析构(销毁与回收)工作。也就是上面讲到的垃圾回收的概念。那么Java语言中是否真的不存在与C++中析构函数职能类似的方法?其实Java语言中的finalize 方法与C++语言中的析构函数的职能就极为类似。finalize方法是Java语言根基类Object类中所包含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保护类型的方法(protected),由于在Java应用中开发的所有类都为Object的子类,因此用户类都从Object对象中隐式地继承了该方法。因此,我们在Java类中可以调用其父类的finalize方法,并且可以覆盖自身继承来的finalize方法。虽然我们可以在一个Java类中调用其父类的finalize方法,但是由于finalize方法没有自动实现递归调用,我们必须手动实现,因此finalize函数的最后一个语句通常是super.finalize()语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实现从下到上finalize的迭代调用,即先释放用户类自身的资源,然后再释放父类的资源。通常我们可以在finalize方法中释放一些不容易控制,并且非常重要的资源,例如:一些I/O的操作,数据的连接。这些资源的释放对整个应用程序是非常关键的。
finalize方法最终是由JVM中的垃圾回收器调用的,由于垃圾回收器调用finalize的时间是不确定或者不及时的,调用时机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控的,因此,有时我们需要通过其他的手段来释放程序中所占用的系统资源,比如自己在类中声明一个destroy()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添加释放系统资源的处理代码,当你使用完该对象后可以通过调用这个destroy()方法来释放该对象内部成员占用的系统资源。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调用自己定义的destroy()方法释放系统资源,但是还是建议你最好将对destroy()方法的调用放入当前类的finalize()方法体中,因为这样做更保险,更安全。在类深度继承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就显得更为有效了,我们可以通过递归调用destroy的方法在子类被销毁的时候释放父类所占用的资源,例如下面的代码:
1.原始基类A
public class A {
      Object a = null;
      public A() {
          a = new Object();
          System.out.println("创建a对象");
      }
      protected void destroy() {
         System.out.println("释放a对象");
         a = null;
         // 释放自身所占用的资源
         …
      }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java.lang.Throwable {
         destroy();
         // 递归调用超类中的finalize方法
         super.finalize(); 
      }
  
}
2.一级子类B
public  class B extends A {
    Object b = null;
    public B() {
          b = new Object();
          System.out.println("创建b对象");
    }
    protected void destroy() {
         b = null;
         // 释放自身所占用的资源
         System.out.println("释放b对象");
         super.destroy();
    }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java.lang.Throwable {
         destroy();
         // 递归调用超类中的finalize方法
         super.finalize(); 
    }
  
}
3.二级子类C
public class C extends B {
    Object c = null;
    public C() {
     c = new Object();
         System.out.println("创建c对象");
    }
    protected void destroy() {
         c = null;
         // 释放自身所占用的资源
         System.out.println("释放c对象");
         super.destroy();
    }
    protected void finalize()throws java.lang.Throwable {
         destroy();
         // 递归调用超类中的finalize方法
         super.finalize(); 
    }
  
}
上面的三个类的继承关系是非常明晰的:A->B->C,类A是原始基类(这是一种习惯叫法),类B继承了类A,类C又继承了类B。其实类A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基类,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Java语言中的原始基类是Object类,尽管我们并没有显式的声明,但这已经是系统约定俗成的了。
为了简单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在这三个类中分别声明了3个方法,用来论证上面所讲解的知识点,在类A的构造器中我们初始化了一个对象a,在destroy方法中通过a = null;释放其自身所占用的资源。并且在finalize方法中,我们调用了destroy方法用来释放其自身所占用的资源,然后调用其超类Object的finalize方法,这是我们以上所提到的“双保险”的内存释放方法;类B与类C的结构与类A极为相似,它们除了释放自身所占用的资源外,它们还在其对应的方法中调用其超类的destroy方法与finalize方法,用来释放超类所占用的资源。如在类B中调用其超类A的destroy方法与finalize方法与在类C中调用其超类B的destroy方法与finalize方法。但是类A与类B、类C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其destroy方法中没有super.destroy()语句,这是因为其超类Object并没有destroy方法。下面看一下当我们调用初始化与销毁类C时,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以下是调用完成这个过程的测试类Test的源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
    c = null;
    public Test () {
         c = new 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Class me = new MyClass();
         me.destroy();
         }
    protected void destroy () {
         if (c != null) {
              c.destroy();
         }else {
             System.out.println("c对象已被释放");
         }  
    }  
}
编译执行Test.java:
> javac Test.java
java Test
下面是这个程序的运行结果:
创建a对象
创建b对象
创建c对象
释放c对象
释放b对象
释放a对象
我们注意到当在Test类中初始化类C的对象时,其构造器产生了递归调用,并且是由基类开始依次调用、初始化成员对象的,而当调用C类对象的destroy方法时系统同样产生了递归调用,但调用的顺序却与初始化调用的顺序完全相反,释放资源的调用顺序是由子类开始的,依次调用其超类的资源释放方法destroy()。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类时应尽可能地避免在类的默认构造器中创建、初始化大量的对象。一个原因是在实例化自身的情况下,造成较大的资源开销;另一个原因是其子类在被实例化时,也同样会带来较大的系统资源开销。因为即使我们没有想调用父类的构造器创建大量无用的对象(至少有时候这些对象对我们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系统会自动创建它们,而这些操作与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是隐含的。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内存资源浪费,我们应当尽量不在类的构造器中创建、初始化大量的对象或执行某种复杂、耗时的运算逻辑。 
转载自http://blog.csdn.net/dongliheng/article/details/1686258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