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Java开发

Spring源码分析:AOP源码解析(下篇)

2018-01-14 18:32 591 查看


AspectJAwa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及为Bean生成代理时机分析

上篇文章说了,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utoproxy.AspectJAwa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这个类是Spring提供给开发者的AOP的核心类,就是AspectJAwa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完成了【类/接口–>代理】的转换过程,首先我们看一下AspectJAwa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的层次结构: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最左下角的那个方框,我用几句话总结一下:

AspectJAwa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是BeanPostProcessor接口的实现类
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方法与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方法实现在父类AbstractAutoProxyCreator中
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方法是一个空实现
逻辑代码在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方法中

基于以上的分析,将Bean生成代理的时机已经一目了然了:在每个Bean初始化之后,如果需要,调用AspectJAwa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中的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为Bean生成代理。


代理对象实例化—-判断是否为<bean>生成代理

上文分析了Bean生成代理的时机是在每个Bean初始化之后,下面把代码定位到Bean初始化之后,先是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的initializeBean方法进行初始化:

初始化之前是第16行的applyBeanPostProcessorsBeforeInitialization方法,初始化之后即29行的applyBeanPostProcessorsAfterInitialization方法:

这里调用每个BeanPostProcessor的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方法。按照之前的分析,看一下AbstractAutoProxyCreator的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方法实现:

跟一下第5行的方法wrapIfNecessary:

第2行~第11行是一些不需要生成代理的场景判断,这里略过。首先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哪些目标对象需要生成代理?因为配置文件里面有很多Bean,肯定不能对每个Bean都生成代理,因此需要一套规则判断Bean是不是需要生成代理,这套规则就是第14行的代码getAdvicesAndAdvisorsForBean:

顾名思义,方法的意思是为指定class寻找合适的Advisor。

第2行代码,寻找候选Advisors,根据上文的配置文件,有两个候选Advisor,分别是<aop:aspect>节点下的<aop:before>和<aop:after>这两个,这两个在XML解析的时候已经被转换生成了RootBeanDefinition。

跳过第3行的代码,先看下第4行的代码extendAdvisors方法,之后再重点看一下第3行的代码。第4行的代码extendAdvisors方法作用是向候选Advisor链的开头(也就是List.get(0)的位置)添加一个org.springframework.aop.support.DefaultPointcutAdvisor。

第3行代码,根据候选Advisors,寻找可以使用的Advisor,跟一下方法实现:

整个方法的主要判断都围绕canApply展开方法:

第一个参数advisor的实际类型是AspectJPointcutAdvisor,它是PointcutAdvisor的子类,因此执行第7行的方法:

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拿当前Advisor对应的expression做了两层判断:

目标类必须满足expression的匹配规则
目标类中的方法必须满足expression的匹配规则,当然这里方法不是全部需要满足expression的匹配规则,有一个方法满足即可

如果以上两条都满足,那么容器则会判断该<bean>满足条件,需要被生成代理对象,具体方式为返回一个数组对象,该数组对象中存储的是<bean>对应的Advisor。


代理对象实例化—-为<bean>生成代理代码上下文梳理

上文分析了为<bean>生成代理的条件,现在就正式看一下Spring上下文是如何为<bean>生成代理的。回到AbstractAutoProxyCreator的wrapIfNecessary方法:

第14行拿到<bean>对应的Advisor数组,第15行判断只要Advisor数组不为空,那么就会通过第17行的代码为<bean>创建代理:

第4行~第6行new出了一个ProxyFactory,Proxy,顾名思义,代理工厂的意思,提供了简单的方式使用代码获取和配置AOP代理。

第8行的代码做了一个判断,判断的内容是<aop:config>这个节点中proxy-target-class=”false”或者proxy-target-class不配置,即不使用CGLIB生成代理。如果满足条件,进判断,获取当前Bean实现的所有接口,讲这些接口Class对象都添加到ProxyFactory中。

第17行~第28行的代码没什么看的必要,向ProxyFactory中添加一些参数而已。重点看第30行proxyFactory.getProxy(this.proxyClassLoader)这句:

实现代码就一行,但是却明确告诉我们做了两件事情:

创建AopProxy接口实现类
通过AopProxy接口的实现类的getProxy方法获取<bean>对应的代理

就从这两个点出发,分两部分分析一下。


代理对象实例化—-创建AopProxy接口实现类

看一下createAopProxy()方法的实现,它位于DefaultAopProxyFactory类中:

前面的部分没什么必要看,直接进入重点即createAopProxy方法:

平时我们说AOP原理三句话就能概括:

对类生成代理使用CGLIB
对接口生成代理使用JDK原生的Proxy
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指定对接口使用CGLIB生成代理

这三句话的出处就是createAopProxy方法。看到默认是第19行的代码使用JDK自带的Proxy生成代理,碰到以下三种情况例外:

ProxyConfig的isOptimize方法为true,这表示让Spring自己去优化而不是用户指定
ProxyConfig的isProxyTargetClass方法为true,这表示配置了proxy-target-class=”true”
ProxyConfig满足hasNoUserSuppliedProxyInterfaces方法执行结果为true,这表示<bean>对象没有实现任何接口或者实现的接口是SpringProxy接口

在进入第2行的if判断之后再根据目标<bean>的类型决定返回哪种AopProxy。简单总结起来就是:

proxy-target-class没有配置或者proxy-target-class=”false”,返回JdkDynamicAopProxy
proxy-target-class=”true”或者<bean>对象没有实现任何接口或者只实现了SpringProxy接口,返回Cglib2AopProxy

当然,不管是JdkDynamicAopProxy还是Cglib2AopProxy,AdvisedSupport都是作为构造函数参数传入的,里面存储了具体的Advisor。


代理对象实例化—-通过getProxy方法获取<bean>对应的代理

其实代码已经分析到了JdkDynamicAopProxy和Cglib2AopProxy,剩下的就没什么好讲的了,无非就是看对这两种方式生成代理的熟悉程度而已。

Cglib2AopProxy生成代理的代码就不看了,对Cglib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看Cglib及其基本使用一文。

JdkDynamicAopProxy生成代理的方式稍微看一下:

这边解释一下第5行和第6行的代码,第5行代码的作用是拿到所有要代理的接口,第6行代码的作用是尝试寻找这些接口方法里面有没有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同时都有的话打个标记,寻找结束,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有特殊处理。

最终通过第7行的Proxy.newProxyInstance方法获取接口/类对应的代理对象,Proxy是JDK原生支持的生成代理的方式。


代理方法调用原理

前面已经详细分析了为接口/类生成代理的原理,生成代理之后就要调用方法了,这里看一下使用JdkDynamicAopProxy调用方法的原理。

由于JdkDynamicAopProxy本身实现了InvocationHandler接口,因此具体代理前后处理的逻辑在invoke方法中:

第11行~第18行的代码,表示equals方法与hashCode方法即使满足expression规则,也不会为之产生代理内容,调用的是JdkDynamicAopProxy的equals方法与hashCode方法。至于这两个方法是什么作用,可以自己查看一下源代码。

第19行~第23行的代码,表示方法所属的Class是一个接口并且方法所属的Class是AdvisedSupport的父类或者父接口,直接通过反射调用该方法。

第27行~第30行的代码,是用于判断是否将代理暴露出去的,由<aop:config>标签中的expose-proxy=”true/false”配置。

第41行的代码,获取AdvisedSupport中的所有拦截器和动态拦截器列表,用于拦截方法,具体到我们的实际代码,列表中有三个Object,分别是:

chain.get(0):ExposeInvocationInterceptor,这是一个默认的拦截器,对应的原Advisor为DefaultPointcutAdvisor
chain.get(1):MethodBeforeAdviceInterceptor,用于在实际方法调用之前的拦截,对应的原Advisor为AspectJMethodBeforeAdvice
chain.get(2):AspectJAfterAdvice,用于在实际方法调用之后的处理

第45行~第50行的代码,如果拦截器列表为空,很正常,因为某个类/接口下的某个方法可能不满足expression的匹配规则,因此此时通过反射直接调用该方法。

第51行~第56行的代码,如果拦截器列表不为空,按照注释的意思,需要一个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并通过proceed方法对原方法进行拦截,proceed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里面使用到了递归的思想对chain中的Object进行了层层的调用。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