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数据结构算法

大话数据结构 第一章 数据结构绪论

2017-11-14 21:24 92 查看
1. 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2. 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等相关问题的学科。

3. 程序设计的实质,是对一个确定的问题选择一个好的结构,加上设计一种好的算法。

4. 数据: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可以被计算机操作的对象,能被计算机识别,并被输入给计算机处理的符号的集合。

5. 数据元素:组合数据、有一定意义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中通常作为整体处理。也被称为记录。

6. 数据项:一个数据元素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是数据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7. 数据对象: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子集。

8. 数据结构可以分为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逻辑结构:数据对象中数据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逻辑结构有四种:集合结构(除了同属一个集合外,元素之间没有其他关系)、线性结构(一对一的关系)、树形结构(一对多的层次关系)、图形结构(多对多的网状关系)。物理结构(存储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数据的存储结构应正确反映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的存储形式有两种: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9. 顺序存储结构:把数据存储在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里,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和物理关系一致。链式存储结构:把数据存储在任意的存储单元里,它们的地址可以连续,也可以不连续,数据间的存储关系并不能反映它们的逻辑关系,通过指针找到与其相关联的其他数据。

10. 逻辑结构是面向问题的,物理结构是面向计算机的(其目的就是将数据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储到计算机内存中)

11. 数据类型:一组性质相同的值的集合,以及定义在这个集合上的一些操作的总称。

12. 抽象数据类型:一个数学模型以及定义在该模型之上的的一组操作。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仅仅取决于它的一组逻辑特性,而与其在计算机内部如何表示和实现无关。抽象数据类型不仅仅指那些已经定义并实现的数据类型,也可以是程序员在设计程序时自己定义的数据类型。一个抽象数据类型定义了:一个数据对象,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数据元素的操作。(可以看成是面向对象编程里的类)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