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管中窥豹 | 解读《蚂蚁金服》

2017-05-13 01:28 211 查看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2013年3月,支付宝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宣布将以其为主体筹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小微金融(筹)成为蚂蚁金服的前身。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它致力于打造开放的生态系统,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蚂蚁金服旗下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蚂蚁金融云、蚂蚁达客等子业务板块。

支付宝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支付品牌,而对于蚂蚁金服,很多人并不熟悉,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阿里巴巴的金融板块业务已经被装进了蚂蚁金服集团这个壳子里,在不久的将来会登陆资本市场,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拿到《蚂蚁金服》这本书,就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基因使得支付宝能够成功,又有什么样的经历,使得蚂蚁金服成为中国体量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这里面有企业对人才的如饥似渴,有敢为人先的闯劲,也有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

蚂蚁金服的今天离不开支付宝的成功,支付宝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淘宝。所以从书中的描述,还是能很清楚地看到阿里企业文化的烙印。不得不说,阿里在管理上不仅是有一手,而且是有好几手的。笔者曾经就职于央企、世界500强外企、国内上市公司、互联网创业公司,近距离观察和体验过不同类型、体量、发展阶段公司的管理方式,发现一个相对好的管理体制对公司的发展几乎有决定性作用。员工在一个企业里很容易受到同化,工作氛围的“味道”非常重要,它能让一个不那么上进努力的员工斗志昂扬,也会使一个本来比较奋进的员工变得萎靡消极甚至离开。公司小的时候,可以靠几个合伙人、骨干、中高层领导来定义和塑造公司文化,而规模扩张时,需要有一系列手段保证公司文化的“味道”依旧正面和阳光,而不是大锅饭混日子、办公室政治或者怨气丛生。这里免不了有很多沟通成本,而沟通的顺畅和充分,是业务高效推进的先决条件,有些成本一定要付出,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阿里和淘宝发迹于杭州,在中国的互联网版图上,看似偏安一隅,其实可能也帮了他们。由于杭州的互联网行业远不如北京、上海发达,早期人才聚集反而更加容易,因为选择有限,想做互联网,只此一家,没有太多选择和诱惑,周边的人才逐渐被汇聚到了一起。也可能是马云既非技术出身、也非业务专家的原因,所以尤其懂得知人善任,能够给予手下充分的信任和施展的空间,这一点在创业公司难能可贵,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的非常少,当然这里面有制度建设,有领导人的格局等等各方面因素,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书中有一些比较值得关注的“点”,值得其他公司思考或借鉴。

一、老人做新业务,新人做老业务。很简单的一句话,里面有一些用人哲学。值得关注的是,阿里早期的人从当时的资历和经历来讲绝大多数都谈不上优秀,现在很多都做到了集团里管理成百上千人的总裁、CTO、CEO、董事长。所以人很大程度上是在企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历练,成长,阿里给了这些普通的人一个不普通的舞台,使得他们迅速成长成为将才、帅才。众所周知,阿里对老人是不薄的,这帮老人也是阿里发展的基石和企业文化的坚实贯彻者。这方面做得好的还有华为。

二、会议和饭局。我看到蚂蚁金服经常会开三四天的会,阿里好像也一直有这种传统,通宵通宵地开会,有时候是白天开会,晚上饭局喝酒,书中描述彭蕾也喝得满地吐。我想这么连轴的会议和酒局肯定不是目的,主要还是促进沟通,统一思想,加强互相的了解和理解,相当于是在给团队上润滑油。这在哪种类型的公司里都必不可少,沟通不够,配合就生涩,沟通多了,流程就能跑顺畅,当然了,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一个问题,既要避免不必要的文山会海,也要使得大家都能对一件事,或者共同的愿景有充分的理解。酒,有时候是好东西,工作中团队内、团队间配合有时候会出现推进不畅的情况,喝点酒,互相提提意见建议,把平时不敢在工作场合里说的话说说,甚至有什么委屈哭一哭发泄一下,都会让公司这个机器运作得更加顺畅。笔者记得在创业公司曾经又一次横跨周六、周日的团建,去郊区进行拓展训练,白天各种体力脑力竞争项目,晚上吃饭喝酒、在篝火边唱歌游戏,深夜里的促膝长谈,都让团队的融合和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勇于自省,敢为人先。书中写到早期一次年会上,马云到场,大骂支付宝“垃圾,非常垃圾”,把好好的年会气氛毁了不说,还把几个高层和很多员工都骂哭了,之后有了“用户价值第一”的驱动力。人心肉长,如果在充分授权和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没有把事情做好,被骂其实是应该的,而且每个人也都有自尊心,愧疚心,有其是对于渴望成功的人,能激发出他们的能量,激发出这种“自省”的能量,难能可贵,从管理角度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骂一个团队的结果也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离职或者消极怠工(you can you up),为什么同样的方式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我觉得“将心比心”这几个字是核心,很多公司都想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甚至激发狼性,但是基本的东西没有做到,让员工有委屈,后面的所有东西都推行不下去,所以这是一套组合拳,不能分割地学某一条。应该说蚂蚁金服早期员工充分发挥和解释了“主观能动性”这几个字的意义,基本都是冲在前,去解决事情,甚至是开创性地推动一些事情。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快捷支付”原来是支付宝第一个推动实现的,这个“快捷支付”如今对整个互联网支付行业确实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四、政委式的HRBP。实际上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一直不太理解,阿里和华为为什么这么重视HR部门,外界有人说阿里HRBP大权在握,慢慢理解了一些,HRBP是HR Business Partner的意思,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这个就和传统的HR不一样了,传统的HR是独立于各业务部门,统一管理招聘、薪酬、培训、升降职之类的人力资源部门。但这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组织和业务发展了,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都采用了HRBP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在我理解,HRBP就是HR分布到一线的业务团队里去了,就像部队的指导员,政委体系,能够聆听到一线员工的心声,能够了解业务发展,快速提供有效的组织支撑和保障。蚂蚁金服的董事长彭蕾本身就是HR出身,她和HR们经常去“走楼”,和员工聊天,感受工作气氛,了解员工思想,把握业务进展状况。这对HR的要求更高了,这种方式和软件开发里的“敏捷”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快速响应变化。相信读者们有人玩过星际争霸,如果说传统的HR就像是一座医院,前线的兵伤了,病了,回来到医院里接受医治,那HRBP简直就是星际里的“护士”,和机枪兵一起就奔赴了战场,在战时不断给机枪兵“打针补血”,战斗力提高可真不是一点儿。当然了,如何管理也是门艺术,玩不好HRBP就成了宦官当道,东厂锦衣卫。

HRBP对企业文化和愿景的塑造也是不遗余力,新员工有完备的入职培训,P8以上有号称“降落伞”的培训,也就是价值观认同培训,P11以上HRBP会采取人盯人战术,及时了解每个人的思想及心理状态,这在很多公司根本做不到。也就是他们在用“人”方面下足了功夫,明白了做“事”实际是胜在用“人”。

五、头脑风暴、务虚会。这方面我没有太深的理解,只是看到在蚂蚁金服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长达三四天的务虚会,头脑风暴,用来奠定战略战术,奠定未来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因为我没有开过这么长时间会的经历,所以不知道这种长达好几天的会是怎么开的,如何设置议题,如何发言,如何引导,如何拍板,总觉得这么多人,如果开这么久会,很容易把人开崩溃,最终获得的成果是不是就真的有这个价值。有阿里或蚂蚁的朋友可以指点一下。

当然,有一点需要承认,随着一个组织越来越大,沟通成本一定越来越高,放在沟通上的时间一定越来越多,这里面有高层之间的互信和统一思想,也有大量执行层之间的协调和确保对问题的理解一致,必要的沟通一定要有,才能使得上下一心,劲儿往一处使,否则很容易导致信息阻塞,南辕北辙。

当然,无论是阿里,蚂蚁,华为,都有很多优点值得学习,也有很多为人诟病的地方,但是能在为数众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中脱颖而出,一定有其道理,凡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都给我们带来了价值。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