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linux下TCP/IP及内核参数优化调优(TIME_WAIT)

2017-04-26 19:54 891 查看
以下未经验证,需根据实际场景测试验证!!!

linux系统下内核参数优化,参数配置得当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也可以根据特定场景进行专门的优化,如TIME_WAIT过高,DDOS攻击等等。


根据TCP协议定义的3次握手断开连接规定,发起socket主动关闭的一方 socket将进入TIME_WAIT状态,TIME_WAIT状态将持续2个MSL(Max Segment Lifetime),在Windows下默认为4分钟,即240秒,TIME_WAIT状态下的socket不能被回收使用. 具体现象是对于一个处理大量短连接的服务器,如果是由服务器主动关闭客户端的连接,将导致服务器端存在大量的处于TIME_WAIT状态的socket,
甚至比处于Established状态下的socket多的多,严重影响服务器的处理能力,甚至耗尽可用的socket,停止服务。

状态描述:

CLOSED:无连接是活动的或正在进行

LISTEN:服务器在等待进入呼叫

SYN_RECV:一个连接请求已经到达,等待确认

SYN_SENT:应用已经开始,打开一个连接

ESTABLISHED:正常数据传输状态

FIN_WAIT1:应用说它已经完成

FIN_WAIT2:另一边已同意释放

ITMED_WAIT:等待所有分组死掉

CLOSING:两边同时尝试关闭

TIME_WAIT:另一边已初始化一个释放

LAST_ACK:等待所有分组死掉

如下配置是写在sysctl.conf中,可使用sysctl -p生效,文中附带了一些默认值和中文解释(从网上收集和翻译而来),相关参数仅供参考,具体数值还需要根据机器性能,应用场景等实际情况来做更细微调整。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400000

#该参数决定了,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包的速率比内核处理这些包的速率快时,允许送到队列的数据包的最大数目。

 

net.core.optmem_max = 10000000

#该参数指定了每个套接字所允许的最大缓冲区的大小

 

net.core.rmem_default = 10000000

#指定了接收套接字缓冲区大小的缺省值(以字节为单位)。

 

net.core.rmem_max = 10000000

#指定了接收套接字缓冲区大小的最大值(以字节为单位)。

 

net.core.somaxconn = 100000

#Linux kernel参数,表示socket监听的backlog(监听队列)上限

 

net.core.wmem_default = 11059200

#定义默认的发送窗口大小;对于更大的 BDP 来说,这个大小也应该更大。

 

net.core.wmem_max = 11059200

#定义发送窗口的最大大小;对于更大的 BDP 来说,这个大小也应该更大。

 

net.ipv4.conf.all.rp_filter = 1

net.ipv4.conf.default.rp_filter = 1

#严谨模式 1 (推荐)

#松散模式 0

 

net.ipv4.tcp_congestion_control = bic

#默认推荐设置是 htcp

 

net.ipv4.tcp_window_scaling = 0

#关闭tcp_window_scaling

#启用 RFC 1323 定义的 window scaling;要支持超过 64KB 的窗口,必须启用该值。

 

net.ipv4.tcp_ecn = 0

#把TCP的直接拥塞通告(tcp_ecn)关掉

 

net.ipv4.tcp_sack = 1

#关闭tcp_sack

#启用有选择的应答(Selective Acknowledgment),

#这可以通过有选择地应答乱序接收到的报文来提高性能(这样可以让发送者只发送丢失的报文段);

#(对于广域网通信来说)这个选项应该启用,但是这会增加对 CPU 的占用。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10000

#表示系统同时保持TIME_WAIT套接字的最大数量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5000 表示系统同时保持TIME_WAIT的最大数量,如果超过这个数字,TIME_WAIT将立刻被清除并打印警告信息。默 认为180000,改为5000。对于Apache、Nginx等服务器,上几行的参数可以很好地减少TIME_WAIT套接字数量,但是对于
Squid,效果却不大。此项参数可以控制TIME_WAIT的最大数量,避免Squid服务器被大量的TIME_WAIT拖死。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8192

#表示SYN队列长度,默认1024,改成8192,可以容纳更多等待连接的网络连接数。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表示开启SYN Cookies。当出现SYN等待队列溢出时,启用cookies来处理,可防范少量SYN攻击,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imestamps = 1

#开启TCP时间戳

#以一种比重发超时更精确的方法(请参阅 RFC 1323)来启用对 RTT 的计算;为了实现更好的性能应该启用这个选项。

 
net.ipv4.tcp_tw_reuse = 1

#表示开启重用。允许将TIME-WAIT sockets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表示开启TCP连接中TIME-WAIT sockets的快速回收,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0

#表示如果套接字由本端要求关闭,这个参数决定了它保持在FIN-WAIT-2状态的时间。# FIN_WAIT 超时时间。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1800

#表示当keepalive起用的时候,TCP发送keepalive消息的频度。缺省是2小时,改为30分钟。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3

#如果对方不予应答,探测包的发送次数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15

#keepalive探测包的发送间隔

 

net.ipv4.tcp_mem

#确定 TCP 栈应该如何反映内存使用;每个值的单位都是内存页(通常是 4KB)。

#第一个值是内存使用的下限。

#第二个值是内存压力模式开始对缓冲区使用应用压力的上限。

#第三个值是内存上限。在这个层次上可以将报文丢弃,从而减少对内存的使用。对于较大的 BDP 可以增大这些值(但是要记住,其单位是内存页,而不是字节)。

 

net.ipv4.tcp_rmem

#与 tcp_wmem 类似,不过它表示的是为自动调优所使用的接收缓冲区的值。

 

net.ipv4.tcp_wmem = 30000000 30000000 30000000

#为自动调优定义每个 socket 使用的内存。

#第一个值是为 socket 的发送缓冲区分配的最少字节数。

#第二个值是默认值(该值会被 wmem_default 覆盖),缓冲区在系统负载不重的情况下可以增长到这个值。

#第三个值是发送缓冲区空间的最大字节数(该值会被 wmem_max 覆盖)。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表示用于向外连接的端口范围。缺省情况下很小:32768到61000,改为1024到6500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max=204800

#设置系统对最大跟踪的TCP连接数的限制

 

net.ipv4.tcp_slow_start_after_idle = 0

#关闭tcp的连接传输的慢启动,即先休止一段时间,再初始化拥塞窗口。

 

net.ipv4.route.gc_timeout = 100

#路由缓存刷新频率,当一个路由失败后多长时间跳到另一个路由,默认是300。

 

net.ipv4.tcp_syn_retries = 1

#在内核放弃建立连接之前发送SYN包的数量。

 

net.ipv4.icmp_echo_ignore_broadcasts = 1

# 避免放大攻击

 

net.ipv4.icmp_ignore_bogus_error_responses = 1

# 开启恶意icmp错误消息保护

 

net.inet.udp.checksum=1

#防止不正确的udp包的攻击

 

net.ipv4.conf.default.accept_source_route = 0

#是否接受含有源路由信息的ip包。参数值为布尔值,1表示接受,0表示不接受。

#在充当网关的linux主机上缺省值为1,在一般的linux主机上缺省值为0。

#从安全性角度出发,建议你关闭该功能。

修改完成后执行如下命令生效。

$ sudo sysctl -p

 

参考文献:
http://liming495.iteye.com/blog/2002479 http://www.cnblogs.com/zhenfei/p/6201645.html http://blog.csdn.net/zdwzzu2006/article/details/7713651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