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MySQL

想让MySQL跑得更快,更不可忽略这些硬件和系统的优化!

2017-04-26 10:58 344 查看
DBA们都知道很多关于MySQL Server相关的优化技巧,比如:MySQL参数配置优化、MySQL的SQL语句优化、MySQL的schema设计优化等。但却往往对运行MySQL的操作系统和硬件优化有所忽略,因为很多时候都是SA在干操作系统和硬件相关的工作。

本文从Linux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硬件的角度来说下关于MySQL的优化技巧,如果在MySQL Server安装部署运行之前,就已经实施了这些操作系统和硬件的优化,相信你的MySQL Server会跑得更加顺畅。

BIOS设置

iDRAC(Integrated Dell Remote Access Controller)

Thermal Base Algorithm选maxinum performance:

最大性能选项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对处理器和内存的散热响应更加积极。以增加风扇功率这一点点代价换来稳定的性能,还是值得的。Auto设置时,这个选项映射至System
BIOS > System BIOS Settings. System Profile Settings。

Fan Speed Offset选High Fan speed offset:

这个选项的设置是使风扇速度接近全速运转(大约90%-100%)。如果服务器上安装了高功率的PCIE卡或其他设备时,这个设置比较有用。



System Profile Settings

CPU选择Maximum Performance,发挥最大功耗性能。

Memory Frequency(内存频率)选择Maximum Performance(最佳性能)。

C1E,处理器处于闲置状态时启用或禁用处理器切换至最低功耗状态,建议关闭(默认启用)。

C States(C状态),启用或禁用处理器在所有可用电源状态下运行,建议关闭(默认启用)。

详解:

C State(处理器的状态)

目前最新的DELL R730搭载的英特尔®至强® E5 v3版处理器,使用的是Intel第三代Haswell微架构,这个架构的C State从旧架构的6个增加至10个。但服务器CPU不会应用 C7-C10这4个新的State,这4个新的State是为笔记本、超极本、平板设置的,我们无需关心。

C0状态:激活

这是CPU最大工作状态,在此状态下可以接收指令和处理数据。我们正常操作电脑时均处于C0状态。

C1/C1E:挂起/待机状态

可以通过执行汇编指令“HLT(挂起)”进入这一状态,停止处理器内部时钟。

增强版的C1E支持降低倍频和电压。

开启后,CPU在空闲轻负载状态可以降低工作电压与倍频,这样就达到了省电的目的。但在重负载的情况下C1E的节能作用很有限。

唤醒时间超快!(只需10纳秒!)

可以节省70%的CPU功耗。

C2/C2E:和C1/C1E类似

进入这个状态需要通过硬件,而C1/C1E通过软件就可以了。

处理器时钟频率和I/O缓冲被停止。

C2状态下也可以节约70%的CPU功耗。

从C2切换到C0状态需要100纳秒以上。

C3状态:深度睡眠

总线频率被锁定,内部时钟停止。

在多核心系统下,缓存数据保留,并暂停写入操作,不响应外部总线的重要请求。

可以节省70%的CPU功耗,但平台功耗比C2状态下大一些。

已进入C2状态后才可以进入C3状态。

唤醒时间需要50微秒。

C4:更深度睡眠

进入C3状态后才可以进入C4,但C4状态的核心电压低于1.0V,L2缓存的数据存储会减少。可以节约98%的CPU最大功耗,唤醒时间比较慢,但不超过1秒。

C4E状态(也称C5状态)

C4E和C4的区别是,L2缓存的数据会清零,唤醒时间至少需要200微秒。

C6状态:深度节能

处理器清理L1缓存,电压降到非常低,功耗也非常低,但唤醒时间也要更长。

NUMA

关闭NUMA

如果上面的BIOS里面忘记关了,可以在操作系统层面进行关闭。

修改/etc/grub,在kernel这一行的最后加上numa=off即可。

详解:

使用NUMA,将使内存分配不均衡,造成使用swap,引起数据库变慢。

关闭NUMA后,据tpmc测试,能提高33%的性能。

RAID

RAID5 OR RAID10

首选RAID10,其次RAID5。

关闭物理磁盘cache策略,防止丢数据。

使用高转速硬盘,不使用低转速盘,15KRPM最好。

有条件可以使用SSD或者PCIe-SSD盘。

详解:

像小io的数据库类型操作,如在线交易等等应用,建议采用RAID10,而大型文件存储,数据仓库等等,则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建议采用RAID5。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用4块盘组RAID,RAID5能利用3块盘的空间,而RAID10只能利用2块盘。

读数据方面:因为我们的OLTP应用一般不开读cache,RAID5和RAID10在读取数据方面没有太大差异。

连续写方面:由于RAID校验是在cache中完成,如4块盘的RAID5,可以先在内存中计算好校验,同时写入3个数据+1个校验。而RAID10只能同时写入2个数据+2个镜相。RAID5在这方面甚至要好一点。

随机写方面:假设我们执行一个update语句,把一个数字2变成数字4,那么对于RAID5,实际发生了4次io:先读出2与校验6,可能发生读命中(如果发生读命中,则RAID5不需要4个io),然后在cache中计算新的校验,写入新的数字4与新的校验8。

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对于RAID10,同样的单个操作,最终RAID10只需要2个io,而RAID5需要4个io。

因为RAID10对于一个写操作,只发生2次io,所以,同样的压力,同样的磁盘,RAID10的IOPS要比RAID5的低。

RAID CACHE & BBU

阵列写策略为WB,关闭预读,勾选Force WB with no battery,关闭磁盘本身Cache。

如果BIOS里面没设置(以DELL服务器为例):

关闭预读命令MegaCli64 -LDSetProp NORA -LALL -aALL

设置cache在电池充放电时有效:MegaCli64 -LDSetProp CachedBadBBU -lall -a0

关闭磁盘本身Cache:MegaCli64 -LDSetProp -DisDskCache -Lall -aALL

详解:

关于预读:

CACHE比较宝贵,没必要做预读,拿来做写缓存。

作为缓存,cache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读与写两个不同的方面:

作为写,一般存储阵列只要求数据写到cache就算完成了写操作,当写cache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阵列才把数据刷到磁盘,可以实现批量的写入。所以,阵列的写是非常快速的。至于cache数据的保护,一般都依赖于镜相与电池(或者是UPS)。

作为读,cache在读数据方面的作用一样不可忽视,因为如果所需要读取的数据能在cache中命中的话,将大大减少磁盘寻道所需要的时间。

读选项:

“Read Ahd”(预读)、“No Read”(非预读)或“Adaptive”(自适应)

写选项:

Write Through:系统的写磁盘操作并不利用阵列卡的Cache,而是直接与磁盘进行数据的交互,影响写入性能。

Write Back:利用阵列Cache作为系统与磁盘间的二传手,系统先将数据交给Cache,然后再由Cache将数据传给磁盘,可提高写入性能。

Write Back with BBU:此是阵列卡配有Battery Backup模块元时的可选项,它的作用是用以在系统断电时保护Cache中的数据,避免断电造成中间数据的丢失。 

电池选项:

Force WB with no battery:这个选项打开的话,要自己维护电池。不打开的话DELL服务器默认90天重复充电一次,一般是45天自动学习(auto learn),然后决定是否要充电。

如果不设置这个选项,充电时,电量低于某个级别后,write cache策略就会改成Writethrough,严重影响i/o性能。设置这个选项后,充电时就不会使用write through了。

RAID电池的作用:

用以在系统断电时保护Cache中的数据,避免断电造成中间数据的丢失。它实际上是一块锂电池。

在更换RAID卡电池之前,服务器虽然已经下线,无数据写入,但还有一部分数据存在RAID cache中,并未写入硬盘中。

一般RAID卡电池坏掉后,RAID卡会自动将写缓存(即write back)禁止,变为write through方式,会使写性能有一定的下降,但不影响数据安全。

若RAID电池和某块硬盘同时出现故障,应先更换RAID卡电池,待服务器重启成功,RAID卡工作正常后再更换故障的硬盘,最大限度保证数据安全。

电容对比锂电池的好处:

第一,锂电池存在寿命问题,每隔1~2年容量会下降50%,因此需要不断监视电池的状态和更换。而电容的寿命和服务器一样长,使用中不需要更换,也不需要进行维护。

第二,BBU供电保持数据的时间最多72小时,在这期间内如果系统没有开机的话数据就会丢失;而采用了电容的新RAID卡将数据保存在了Flash Memory中,10年都不会丢失。此外锂电池从开机到充满电需要4.5~9个小时;而电容在系统启动时就能完成充电,立即进入保护状态。

文件系统和调度算法

文件系统

选XFS。这个没什么好说的,redhat7已经默认是XFS了。XFS的综合性能表现比EXT4还是有优势。

磁盘调度策略

首选deadline,如果是SSD可以选noop,其他不考虑。

查看调度算法:

cat /sys/block/sda/queue/scheduler

临时更改调度算法:

echo deadline >/sys/block/sda/queue/scheduler

永久更改调度算法:

修改/etc/grub.conf

kernel的最后加上elevator=deadline

详解: 

关于磁盘调度策略

noop-sio-deadline-cfq-bfq io任务调度的区别:

NOOP调度器十分简单,其只拥有一个等待队列,每当来一个新的请求,仅仅是按先来先处理的思路将请求插入到等待队列的尾部。其应用环境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物理设备中包含了自己的I/O调度程序,比如SCSI的TCQ;二是寻道时间可以忽略不计的设备,比如SSD等。noop是最简单的i/o调度策略,本质上就是先来先服务,意思就是哪个进程先请求i/o系统就先为哪个进程服务,有最好的连续存取性能。

DEADLINE调度算法主要针对I/O请求的延时而设计,每个I/O请求都被附加一个最后执行期限。该算法维护两类队列,一是按照扇区排序的读写请求队列;二是按照过期时间排序的读写请求队列。如果当前没有I/O请求过期,则会按照扇区顺序执行I/O请求;如果发现过期的I/O请求,则会处理按照过期时间排序的队列,直到所有过期请求都被发射为止。在处理请求时,该算法会优先考虑读请求。deadline
是一刀切的态度,不管谁来了,都只给他特定时间点菜, 如10秒钟的点菜时间,10秒过了,他还没想好点什么菜,或者还有菜没点完,那就先把他已经点好菜送给他吃,并且,让他回到队伍的最后面,继续排队来点那些还没有点完的菜。

CFQ实现了一种QoS的IO调度算法。该算法为每一个进程分配一个时间窗口,在该时间窗口内,允许进程发出IO请求。通过时间窗口在不同进程间的移动,保证了对于所有进程而言都有公平的发出IO请求的机会。同时CFQ也实现了进程的优先级控制,可保证高优先级进程可以获得更长的时间窗口。CFQ适用于系统中存在多任务I/O请求的情况,通过在多进程中轮换,保证了系统I/O请求整体的低延迟。但是,对于只有少数进程存在大量密集的I/O请求的情况,会出现明显的I/O性能下降。

操作系统

mount参数上加上noatime,nobarrier两个选项:

/dev/sda4 on /data0 type xfs (rw,noatime,nobarrier,logbufs=8)

设置vm.swappiness=0:

echo "vm.swappiness = 0" >>/etc/sysctl.conf

sysctl -p生效

详解:

关于noatime

默认情况下,Linux ext2/ext3 文件系统在文件被访问、创建、修改等的时候记录下了文件的一些时间戳,比如:文件创建时间、最近一次修改时间和最近一次访问时间。

因为系统运行的时候要访问大量文件,如果能减少一些动作(比如减少时间戳的记录次数等)将会显著提高磁盘 IO 的效率、提升文件系统的性能。Linux 提供了 noatime 这个参数来禁止记录最近一次访问时间戳。

关于nobarrier

简单说barrier是保证日志文件系统的WAL(write ahead logging)一种手段。

现代日志文件系统如ext4有个journal区,类似数据库领域的redo log,用于意外崩溃后的快速恢复。

数据写入磁盘时,理应先写入journal区,再写入数据在磁盘的实际对应位置。

磁盘厂商为了加快磁盘写入速度,磁盘都内置cache,数据一般都先写入磁盘的cache。

cache能加快写入速度,当然是极好的东西,但磁盘一般会对cache内缓存数据排序使之最优刷新到磁盘,这样就可能导致要刷新的实际数据和journal顺序错乱。

一旦系统崩溃,下次开机时磁盘要参考journal区来恢复,但此时journal记录顺序与数据实际刷新顺序不同就会导致数据反而“恢复”到不一致了。

而barrier如其名——“栅栏”,先加一个“栅栏”,保证journal总是先写入记录,然后对应数据才刷新到磁盘,这种方式保证了系统崩溃后磁盘恢复的正确性,但对写入性能有蛮大影响。

什么时候需要开启nobarrier呢?

barrier不开启情况下journal记录会和数据刷新顺序不一致,但journal只有恢复时才会用,所以只要disk无需恢复就行:

BBWC (Battery-Backed Write Cache) :通常企业级服务器都有HBA,提供单独电池,这样即使系统崩溃,磁盘一直有电供着。

FBWC (Flash-Backed Write Cache):类似BBW,但不用电池而是使用flash做存储,掉电时有一个大电容供电,足够将磁盘cache中的内容写入flash。

其他供电方式:UPS、笔记本电池等等。

无cache或禁用cache:这样子写就是同步的了,自然barrier也就没什么意义。

除了以上4种情况,其他情况下都不要开启“nobarrier”标示。

关于swappiness

swappiness=0的时候表示最大限度使用物理内存,然后才是 swap空间,swappiness=100的时候表示积极的使用swap分区,并且把内存上的数据及时的搬运到swap空间里面。操作系统的默认值一般是60左右。

总结

总之,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硬件作为运行数据库Server的载体,值得我们DBA更多得去关注和优化。

当然,以上的这些操作系统和硬件调整,最好在数据库服务器安装完成后就开始实施进行,作为我们DBA,可以把这些调整需求提供给SA,让SA添加到服务器和硬件的部署规范里面。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