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互联网中年危机,只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在什么行业

2017-03-14 16:34 639 查看


今天,问津书院掌门打算为互联网的小码农小美工(包括我自己)写一篇长点的文章,以前除了写小说,掌门没写过这么长的。虽然掌门从小有一个梦想,就是QQ空间里每篇文章都要惊天地泣鬼神气冲霄汉响遏白云,可是十年来不长水平光长肉,此时此刻,白头搔更短,还请大家看到文末,谢谢。

一、“互联网行业”不存在

首先,问一个问题吧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UX设计师或Web开发人员,你认为自己在什么行业工作?


——互联网行业?

不,不存在互联网行业。耸人听闻吗?那我再问一个问题


你每天的工作的内容是什么?是生产互联网吗?


——汗,我为产品写代码,我们的产品是基于互联网的啊……

对啊,互联网只是提供服务的工具和平台。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名出色的钳工,在汽车厂工作,你觉得你属于汽车制造行业?还是五金行业或扳手行业?



本掌门在投身码农(美工)事业之前,曾经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工作2年,在ISO9000审核中经常会援引一些行业规范。根据我的了解,在国家统计局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中,对互联网的定义并不具体,只作为一个小类归属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面。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互联网行业(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IDC)

互联网信息服务(门户、邮箱、搜索引擎、网络游戏)

其他互联网服务

国家标准中的行业分类,如果你经常在智联招聘等网站更新简历的话,会非常熟悉,因为大多数招聘网站在设置个人行业分类的时候,会参考这个标准,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行业热度进行一些调整。

标准中说得很明白,互联网属于一种服务,从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意思的是,标准中给出了一个发散信息,即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中,保留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其他互联网服务”。这个意思就是说,除了IDC服务商、门户网站、邮箱服务商、搜索引擎和网络游戏这些传统互联网业务之外,几乎所有其他的互联网公司貌似都可以归属到“其他互联网服务”,尤其是一些新兴互联网业务,如百度外卖、新美大、滴滴出行等O2O企业等。

无论如何,就国家标准将互联网定义为一种服务来看,我们平时口中的“互联网行业”,其实并不存在。



二、你的企业是否从事“其他互联网服务”

在互联网发展之初,从业者大都属于一些传统的,以流量经济为主的互联网服务领域,如IDC、门户网站、邮箱服务、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分别以新网、搜狐、网易、百度、盛大的对应业务为代表)。他们的相同特点是流量为王,带宽、访客数PV/UV、日活DAU等是这些服务优先关注的核心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出现了一些新的苗头,如以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出行)为代表的新的互联网经济形式,其特点是依赖大数据,进行信息的精准投放或匹配。



今日头条、美团、滴滴打车的创始人张一鸣、王兴和程维。(图片来源:新华网)

如果说今日头条还可算作“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范畴,那么,新美大、滴滴出行、摩拜单车这种接地气的服务形式,就必然属于“其他互联网服务”的范畴了,而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吸收了大量传统互联网业务培养出的骨干人才,这些人才帮助他们架构起了O2O的online一端。

那么,我在这里暂停一下,问第三个问题


作为搞互联网的你,是不是已经跳槽进入了“其他互联网服务”企业了?或者说,你甫一入行,是否就进入这个“其他互联网服务”分类里面了?





先不急着回答,我们乱入一段互联网+。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来源:《“互联网+”打造中国发展“升级版”》,新华网,2015年3月8日)


所谓互联网+,即认可了互联网是国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助力,承认了互联网作为一种服务,扮演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行业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的作用。这样,我们可以很容易想到,“互联网+”其实就是“其他互联网服务”,这里的“服务”作为谓词,服务的是各行各业。

所以,如果你的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你服务的企业做的是“其他互联网服务”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属于“互联网+”的急先锋。同时也要提醒你,在你的公司中,技术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要,因为在你的企业中,技术只是催化剂。互联网+?,这个问号才是你真正托身的行业



提问时间:


——“我是滴滴出行的设计师,我的客户是司机和乘客,我的工作是通过优化软件交互界面,提升用户用车体验。我是什么行业呢?”


“——中介行业或汽车租赁行业”。


——”我是今日头条的前端开发,我的客户是广大互联网用户(读者),我的工作是编写性能优越的代码,提升用户访问新闻时的体验。我是什么行业呢?”


——“媒体行业”。

没毛病。



对于企业来说,“其他互联网服务”类型的企业实际上各自是在自己的行业里跑马圈地,并不是在一个“互联网行业”里厮杀,很多技术人员务必要理解这一点。哪怕你供职在BAT这样的受益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红利的大企业中,你也要了解,这些企业也都在向着“互联网+?”这个问号所属的行业布局,最终,尘埃会落定在细分的传统行业,手段可以是投资并购,也可以是颠覆创新。

企业的行业属性在变化,那么个人至少要看得到这种变化。



BAT几乎圈住了所有显性和隐性的高产值领域(图片来源:《BAT三足鼎立,华坤道威做垂直领域黑马》,搜狐,2016年4月20日)

三、行业的定位影响个人的发展

对于个人来说,认清这种行业划分,对职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举例来说,小A,中国传媒大学中文系毕业,校招进入腾讯网络媒体事业部做了一名编辑。工作2年后,因为受到张小龙的八小时演讲的感染,努力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内部转岗的机会,成功转身成为了腾讯视频的产品经理。又过了2年,小A接到了百度医疗事业部的电话,希望挖他过去参与一个愿景远大的项目。小A感觉是个机会,便经过几轮面试,成功跳槽。小A认为自己已经在互联网行业浸淫多年,经验丰富。可是到了百度,立马面临诸多棘手问题,因为他本身对医疗没有什么兴趣,之前视频项目的经验无法顺利移植,只能硬着头皮从头学起。

另一个例子,小B,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第一份工作去了上海,在bilibili做编辑,过了2年,在二次元界混的小有名气,又因为手绘功夫尚可,业余也积攒了一些视觉作品,于是萌生跳槽做设计师的打算。经过和阅文集团的多次沟通,成功跳槽,虽然在新公司做了和老东家完全不一样的工作,但是因为行业性质相同,很快,他就得到了新公司同事们的认可。

同样是职业转换+跳槽,乍看小A更有优势,因为毕竟在腾讯先行完成了转岗并积攒了2年的经验,而小B在跳槽前的准备貌似不是那么充分。但是因为小B在跳槽时选择了和之前从事的行业一致的公司,所以入职后遇到的沟通障碍和压力显然要小于小A。而小A之前在内容行业积累的4年经验,到了医疗行业,却发现并没有太大用处。

小A曾经告诉我说:原以为都是做互联网行业,没想到差别那么大。拜托,你从前从事的是内容行业,现在是医疗行业好不好!



行业的选择,不是本文要讲的话题,个人认为,结合专业和兴趣选择一条从一而终的道路是好的。本文是要告诉大家,跳槽不可怕,但是以“互联网行业”为名在不同行业之间频繁跳槽则是大忌。在不同行业做同一职位,是比在相同行业做不同职位更不容易的一条路,一般不建议尝试。

四、行业的定位影响技术的选择

本掌门这一生,生是内容行业的人,死是内容行业的死人。做过设计,做过开发,说起行业和技术的关系,我会想到下面二十四个字:


行业决定用户
用户决定需求
需求决定产品
产品决定技术
——问津书院掌门语录


而今,无论是做设计还是开发,每一个细分领域相信都可以画出一棵复杂的技能树。就交互设计和前端开发领域,我各举一个例子:



2011年,设计师Ben Melbourne画的交互设计技能树(图片来源:asinthecity.com)



2008年,豆瓣张克军画的前端技能树,已经能够比较清晰地说明前端技术分类情况(图片来源:张克军的flickr)

这些技能树代表了作为一名全栈交互设计师或者一名全栈前端工程师要肩负的重任,也就是说,会了这些,任何需要交互设计或者前端开发的岗位,无论是任何产品类型你都可以通吃。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并不打算干遍天下所有的行业,而打算在一个行业深耕下去的话,你并不需要学会图中所有的技能。拿前端开发来讲,如果你选择了在内容行业从事这份职业,你关注的核心应该在内容的平台适应性、无障碍、渐进增强等方面。因为这些方面关系到你的内容在用户那里的呈现效果。如果你选择了信息中介行业或零售行业,大量的营销需求必然会让你考虑优先发展自动化工具和规范化等技能。

行业的自我定位,可以让技术的学习更加专注。



五、行业定位受益一生

终于到了本文最核心的部分。

相信读过刚才文字的同学,人生都会少走很多弯路。对于搞互联网的诸位同学,选行业就像是找人结婚,如果学校专业和行业对口,那是门当户对,再好不过。如果是出了社会自由恋爱,那么也要看下兴趣是否相投,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另一半也没有兴趣,唯独剩下共筑爱巢挣小钱钱的那种成就感是你唯一的动力,那么你要想想此生是否会出轨呢?以前我们认为人会变,行业是不会变的。但是在“互联网+”的今天,一个经营互联网信息的企业,可能没多久就变成了一个线下传统的销售企业。你是否有所预判?

如果你选择了内容行业或社交媒体行业,那么,接下来这本书就是掌门我给你们准备的嫁妆!



《渐进增强——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

掌门摸着良心说:


这本书是最近10年米国Web设计领域领导世界Web设计思潮的精华。


另外,掌门隆重介绍它的姊妹书:腾讯网前端研发中心精心翻译的《前端体验设计——HTML5+CSS3修炼》



掌门摸着良心说:


这本书在纵向上拓展了前端的技术视野。两本书同时阅读,可以实现左右互搏,功力成倍提升!!





(完)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