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Java开发

【深入Java字符串】(2)Java String案例分析

2016-12-25 21:47 447 查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情景一:字符串池
* JAVA虚拟机(JVM)中存在着一个字符串池,其中保存着很多String对象;
* 并且可以被共享使用,因此它提高了效率。
* 由于String类是final的,它的值一经创建就不可改变。
* 字符串池由String类维护,我们可以调用intern()方法来访问字符串池。
*/
String s1 = "abc";
//↑ 在字符串池创建了一个对象
String s2 = "abc";
//↑ 字符串pool已经存在对象“abc”(共享),所以创建0个对象,累计创建一个对象
System.out.println("s1 == s2 : "+(s1==s2));
//↑ true 指向同一个对象,
System.out.println("s1.equals(s2) : " + (s1.equals(s2)));
//↑ true  值相等
//↑------------------------------------------------------over
/**
* 情景二:关于new String("")
*
*/
String s3 = new String("abc");
//↑ 创建了两个对象,一个存放在字符串池中,一个存在与堆区中;
//↑ 还有一个对象引用s3存放在栈中
String s4 = new String("abc");
//↑ 字符串池中已经存在“abc”对象,所以只在堆中创建了一个对象
System.out.println("s3 == s4 : "+(s3==s4));
//↑false   s3和s4栈区的地址不同,指向堆区的不同地址;
System.out.println("s3.equals(s4) : "+(s3.equals(s4)));
//↑true  s3和s4的值相同
System.out.println("s1 == s3 : "+(s1==s3));
//↑false 存放的地区多不同,一个栈区,一个堆区
System.out.println("s1.equals(s3) : "+(s1.equals(s3)));
//↑true  值相同
//↑------------------------------------------------------over
/**
* 情景三:
* 由于常量的值在编译的时候就被确定(优化)了。
* 在这里,"ab"和"cd"都是常量,因此变量str3的值在编译时就可以确定。
* 这行代码编译后的效果等同于: String str3 = "abcd";
*/
String str1 = "ab" + "cd";  //1个对象
String str11 = "abcd";
System.out.println("str1 = str11 : "+ (str1 == str11));  true
//↑------------------------------------------------------over
/**
* 情景四:
* 局部变量str2,str3存储的是存储两个拘留字符串对象(intern字符串对象)的地址。
*
* 第三行代码原理(str2+str3):
* 运行期JVM首先会在堆中创建一个StringBuilder类,
* 同时用str2指向的拘留字符串对象完成初始化,
* 然后调用append方法完成对str3所指向的拘留字符串的合并,
* 接着调用StringBuilder的toString()方法在堆中创建一个String对象,
* 最后将刚生成的String对象的堆地址存放在局部变量str3中。
*
* 而str5存储的是字符串池中"abcd"所对应的拘留字符串对象的地址。
* str4与str5地址当然不一样了。
*
* 内存中实际上有五个字符串对象:
*       三个拘留字符串对象、一个String对象和一个StringBuilder对象。
*/
String str2 = "ab";  //1个对象
String str3 = "cd";  //1个对象
String str4 = str2+str3;
String str5 = "abcd";
System.out.println("str4 = str5 : " + (str4==str5)); // false
//↑------------------------------------------------------over
/**
* 情景五:
*  JAVA编译器对string + 基本类型/常量 是当成常量表达式直接求值来优化的。
*  运行期的两个string相加,会产生新的对象的,存储在堆(heap)中
*/
String str6 = "b";
String str7 = "a" + str6;
String str67 = "ab";
System.out.println("str7 = str67 : "+ (str7 == str67));
//↑str6为变量,在运行期才会被解析。
final String str8 = "b";
String str9 = "a" + str8;
String str89 = "ab";
System.out.println("str9 = str89 : "+ (str9 == str89));
//↑str8为常量变量,编译期会被优化
//↑------------------------------------------------------over
}


看这个例子,用JDK5+junit4.5写的例子,完全通过测试
import static org.junit.Assert.assertNotSame;
import static org.junit.Assert.assertSame;

import org.junit.Test;

/**
* @author Heis
*
*/
public class StringTest{

@Test
public void testTheSameReference1(){
String str1="abc";
String str2="abc";
String str3="ab"+"c";
String str4=new String(str2);

//str1和str2引用自常量池里的同一个string对象
assertSame(str1,str2);
//str3通过编译优化,与str1引用自同一个对象
assertSame(str1,str3);
//str4因为是在堆中重新分配的另一个对象,所以它的引用与str1不同
assertNotSame(str1,str4);
}

}


第一个断言很好理解,因为在编译的时候,"abc"被存储在常量池中,str1和str2的引用都是指向常量池中的"abc"。所以str1和str2引用是相同的。
第二个断言是由于编译器做了优化,编译器会先把字符串拼接,再在常量池中查找这个字符串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让变量直接引用该字符串。所以str1和str3引用也是相同的。
str4的对象不是显式赋值的,编译器会在堆中重新分配一个区域来存储它的对象数据。所以str1和str4的引用是不一样的。



总结:


1.String类初始化后是不可变的(immutable)

这一说又要说很多,大家只要知道String的实例一旦生成就不会再改变了,比如说:String str=”kv”+”ill”+” “+”ans”; 就是有4个字符串常量,首先”kv”和”ill”生成了”kvill”存在内存中,然后”kvill”又和” ” 生成 “kvill “存在内存中,最后又和生成了”kvill
ans”;并把这个字符串的地址赋给了str,就是因为String的”不可变”产生了很多临时变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建议用StringBuffer的原 因了,因为StringBuffer是可改变的。

  下面是一些String相关的常见问题:

  String中的final用法和理解

  final StringBuffer a = new StringBuffer("111");

  final StringBuffer b = new StringBuffer("222");

  a=b;//此句编译不通过 final StringBuffer a = new StringBuffer("111");

  a.append("222");// 编译通过

  可见,final只对引用的"值"(即内存地址)有效,它迫使引用只能指向初始指向的那个对象,改变它的指向会导致编译期错误。至于它所指向的对象的变化,final是不负责的。

2.代码中的字符串常量在编译的过程中收集并放在class文件的常量区中,如"123"、"123"+"456"等,含有变量的表达式不会收录,如"123"+a。

3.JVM在加载类的时候,根据常量区中的字符串生成常量池,每个字符序列如"123"会生成一个实例放在常量池里,这个实例是不在堆里的,也不会被GC,这个实例的value属性从源码的构造函数看应该是用new创建数组置入123的,所以按我的理解此时value存放的字符数组地址是在堆里,如果有误的话欢迎大家指正。


2.使用String不一定创建对象

在执行到双引号包含字符串的语句时,如String a = "123",JVM会先到常量池里查找,如果有的话返回常量池里的这个实例的引用,否则的话创建一个新实例并置入常量池里。如果是 String a = "123" + b (假设b是"456"),前半部分"123"还是走常量池的路线,但是这个+操作符其实是转换成[SringBuffer].Appad()来实现的,所以最终a得到是一个新的实例引用,而且a的value存放的是一个新申请的字符数组内存空间的地址(存放着"123456"),而此时"123456"在常量池中是未必存在的。

要注意: 我们在使用诸如String str = "abc";的格式定义类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创建了String类的对象str。担心陷阱!对象可能并没有被创建!而可能只是指向一个先前已经创建的对象。只有通过new()方法才能保证每次都创建一个新的对象


3.使用new String,一定创建对象

在执行String a = new String("123")的时候,首先走常量池的路线取到一个实例的引用,然后在堆上创建一个新的String实例,走以下构造函数给value属性赋值,然后把实例引用赋值给a:

public String(String original) {
int size = original.count;
char[] originalValue = original.value;
char[] v;
if (originalValue.length > size) {
// The array representing the String is bigger than the new
// String itself.  Perhaps this constructor is being called
// in order to trim the baggage, so make a copy of the array.
int off = original.offset;
v = Arrays.copyOfRange(originalValue, off, off+size);
} else {
// The array representing the String is the same
// size as the String, so no point in making a copy.
v = originalValue;
}
this.offset = 0;
this.count = size;
this.value = v;
}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是新创建了一个String的实例,但是value是等于常量池中的实例的value,即是说没有new一个新的字符数组来存放"123"。

如果是String a = new String("123"+b)的情况,首先看回第4点,"123"+b得到一个实例后,再按上面的构造函数执行。


4.String.intern()

String对象的实例调用intern方法后,可以让JVM检查常量池,如果没有实例的value属性对应的字符串序列比如"123"(注意是检查字符串序列而不是检查实例本身),就将本实例放入常量池,如果有当前实例的value属性对应的字符串序列"123"在常量池中存在,则返回常量池中"123"对应的实例的引用而不是当前实例的引用,即使当前实例的value也是"123"。

public native String intern();


存在于.class文件中的常量池,在运行期被JVM装载,并且可以扩充。String的 intern()方法就是扩充常量池的 一个方法;当一个String实例str调用intern()方法时,Java 查找常量池中 是否有相同Unicode的字符串常量,如果有,则返回其的引用,如果没有,则在常 量池中增加一个Unicode等于str的字符串并返回它的引用;看示例就清楚了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0 = "kvill";
String s1 = new String("kvill");
String s2 = new String("kvill");
System.out.println( s0 == s1 ); //false
System.out.println( "**********" );
s1.intern(); //虽然执行了s1.intern(),但它的返回值没有赋给s1
s2 = s2.intern(); //把常量池中"kvill"的引用赋给s2
System.out.println( s0 == s1); //flase
System.out.println( s0 == s1.intern() ); //true//说明s1.intern()返回的是常量池中"kvill"的引用
System.out.println( s0 == s2 ); //true
}


最后我再破除一个错误的理解:有人说,“使用 String.intern() 方法则可以将一个 String 类的保存到一个全局 String 表中 ,如果具有相同值的 Unicode 字符串已经在这个表中,那么该方法返回表中已有字符串的地址,如果在表中没有相同值的字符串,则将自己的地址注册到表中”如果我把他说的这个全局的
String 表理解为常量池的话,他的最后一句话,”如果在表中没有相同值的字符串,则将自己的地址注册到表中”是错的: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1 = new String("kvill");
String s2 = s1.intern();
System.out.println( s1 == s1.intern() ); //false
System.out.println( s1 + " " + s2 ); //kvill kvill
System.out.println( s2 == s1.intern() ); //true
}


在这个类中我们没有声名一个”kvill”常量,所以常量池中一开始是没有”kvill”的,当我们调用s1.intern()后就在常量池中新添加了一 个”kvill”常量,原来的不在常量池中的”kvill”仍然存在,也就不是“将自己的地址注册到常量池中”了。

  s1==s1.intern() 为false说明原来的”kvill”仍然存在;s2现在为常量池中”kvill”的地址,所以有s2==s1.intern()为true。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