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学习记录——计算机网络之基础概念

2016-12-18 19:49 477 查看
所用教材为: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 谢希仁 编著



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2、因特网概述

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互联网:网络和网络之间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构成的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是“网络的网络”

可以说: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在一起。

3、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单个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TCP协议是基于IP协议的,保证可靠传输(分组交换)

internet是一个通用名词,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Internet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 ARPANET.

第二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例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的IP地址书目的不同,ISP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主干ISP、地区ISP和本地ISP

4、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1)因特网草案——这个阶段还是不是RFC文档。

(2)建议标准——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3)草案标准

(4)因特网标准

5、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同城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对等方式(P2P文件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三个步骤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分组交换:采取存储转发技术,实际采用了在数据通信过程中断续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

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 1Kb/s = 1000b/s 1Mb/s = 1000000b/s 1Gb/s = 1000000000b/s

带宽

吞吐量

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实验 + 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发送速率(b/s)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b/s)

时延带宽积

往返时间RTT

利用率

7、网络协议的三要素: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的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区别: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成为服务原语。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