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笔记]第五部分——数据链路层 以太网技术

2016-11-19 16:55 369 查看
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帧结构:
前同步码
目标地址
源地址
类型
数据
CRC
说明:


前同步码:8个字节,用于提示信道内侦听的节点有数据要传输了,前同步码不计入帧的长度计算,相当于字与字之间的空格。
前同步码的前7个字节是10101010,第8个字节是10101011


目标地址、源地址:各6个字节,是MAC地址


类型:2个字节,用于表明承载在帧上的协议类型,比如IP、ARP等


数据:帧中封装的上层协议的报文,最短长度是48个字节,最长长度是1500个字节,注意,最短长度,不是根据商城协议的最短长度制定的,而是根据载波侦听的需求。
因为载波侦听检测到碰撞需要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以太网链路最长为500m,可经过4个中续器增长,在这样的一个链路中检测到碰撞还能将检测到碰撞的提示传回到源,最坏情况下需要51.2微秒,即512bit在10Mbps速率下的比特时间,正好是64字节=帧最小长度。
比特时间:一个比特在链路中传播所用到的时间,对于10Mbps速率的链路来说1/10*10^6=0.1us(微秒)


CRC:4字节CRC校验码,由除去前同步码的所有报文数据来计算


很多以太网技术对帧的编码采用曼彻斯特编码,对每一个比特都要跳变一次,而非若干个1和若干个0持续用一个电位表示,以此来识别比特的个数


以太网的帧长度:6+6+2+(46~1500)+4=64~1518个字节


以太网提供的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服务,即发送方发送报文之前不需要连接,也不会确认对方是否接收报文,接收方检查到数据出错,只会丢弃,不会通知重发。

以太网的多路访问协议:CSMA/CD
策略:

发送数据的时间随机(没有时隙的概念)

只有信道中无其他数据传输,本届点才会传输数据(载波侦听)

其中,无其他数据传输,是指92个比特时间内,信道中没有信号能量从信道进入本适配器

一旦传输过程中,出现了碰撞(侦听到),立刻停止发送数据,转而发送48比特的阻塞信号,阻塞信号是为了让其他节点可以侦听到碰撞发生

碰撞后,适配器在K*512个比特时间后重发数据(这个过程称为指数后退)

其中K是{1,2,4,……,2^(m-1)}中随机的一个数,m是此次传输数据的碰撞次数,当碰撞次数过多是,m不会无限增大,而是取最大=10

以太网的传输效率:



:传播时延,数据在链路中传播所消耗的时间


:传输时延。数据由路由器中开始传输,到全部由路由器进入链路的时间

交换机:本身但相对于节点来说是透明的,功能是转发或过滤链路层的帧,属于数据链路层设备
交换机维护这一张“交换机表”,其中保存节点MAC-对应节点的接口-TTL


对于一个节点来的帧,如果:

源地MAC=目标MAC的接口:丢弃报文

源地址MAC

目标MAC的接口:转发

目标MAC地址不在交换机表中:在除源MAC所在接口的其他接口广播帧


交换机的优点:

自学习:初始无需设置,家还击会通过经过它转发的报文自动生成交换机表,每一个源MAC地址和对应接口都会加入到交换机表中

具体的:

a)
交换机记录接收的输入帧的MAC地址,接口以及时间,用于生成交换机表

b)
当一定时间交换机再没收到以表中MAC作为源地址的帧时,就删除这条MAC-接口-TTL记录

消除碰撞:因为一个节点对应一个接口,交换机有很多个接口对应节点,所以节点到交换机不存在碰撞

即插即用:无需干涉配置


集线器:仅仅将多个输入链路与输出链路关联在一起,方便转发,不能消除碰撞,没有缓存,只管转发,没有优化,属于物理层设备

比较:
集线器(Hub)
交换机(Switch)
路由器(Router)
流量隔离



即插即用



优化选路



直通交换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