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TCP/IP理论基础

2016-11-07 22:38 295 查看
一、TCP/IP的分层模型

OSI协议参考模型,它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建议发展起来的,

它分为7个层次: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及物理层。

这个7层的协议模型虽然规定得非常细致和完善,但在实际中却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过于复杂。

但它仍是此后很多协议模型的基础。与此相区别的TCP/IP协议模型将OSI的7层协议模型简化为4层,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和使用。

 




①网络接口层(Network Interface Layer)

网络接口层是TCP/IP协议软件的最底层,负责将二进制流转换为数据帧,并进行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数据帧是网络传输的基本单元。

②网络层(Internet Layer)

网络层负责在主机之间的通信中选择数据报的传输路径,即路由。当网络层接收到传输层的请求后,传输某个具有目的地址信息的分组。该层把分组封装在IP数据报中,填入数据报的首部,使用路由算法来确定是直接交付数据报,还是把它传递给路由器,然后把数据报交给适当的网络接口进行传输。

③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负责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服务。这种通信又称为端到端通信。传输层要系统地管理信息的流动,还要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以确保数据到达无差错、无乱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输层协议软件要进行协商,让接收方回送确认信息及让发送方重发丢失的分组。传输层协议软件把要传输的数据流划分为分组,把每个分组连同目的地址交给网络层去发送。

④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分层模型的最高层,在这个最高层中,用户调用应用程序通过TCP/IP互联网来访问可行的服务。与各个传输层协议交互的应用程序负责接收和发送数据。每个应用程序选择适当的传输服务类型,把数据按照传输层的格式要求封装好向下层传输。

 

TCP/IP模型边界特性

TCP/IP分层模型中有两大边界特性:一个是地址边界特性,它将IP逻辑地址与底层网络的硬件地址分开;一个是操作系统边界特性,它将网络应用与协议软件分开 。

 

二、TCP/IP中的核心协议

1.TCP协议

TCP的上一层是应用层,TCP向应用层提供可靠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流传输服务,TCP数据传输实现了从一个应用程序到另一个应用程序的数据传递。它能提供高可靠性通信(即数据无误、数据无丢失、数据无失序、数据无重复到达的通信。),应用程序通过向TCP层提交数据接发送/收端的地址和端口号而实现应用层的数据通信。

通过IP的源/目的可以惟一地区分网络中两个设备的连接,通过socket的源/目的可以惟一地区分网络中两个应用程序的连接。

三次握手

TCP是面向连接的,所谓面向连接,就是当计算机双方通信时必需先建立连接,然后进行数据通信,最后拆除连接三个过程。TCP在建立连接时又分三步走:

第一步(A->B):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一个包含SYN即同步(Synchronize)标志的TCP报文,SYN同步报文会指明客户端使用的端口以及TCP连接的初始序号;

第二步(B->A):主机B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后,将返回一个SYN+ACK的报文,表示主机B的请求被接受,同时TCP序号被加一,ACK即确认(Acknowledgement)。

第三步(A->B):主机A也返回一个确认报文ACK给服务器端,同样TCP序列号被加一,到此一个TCP连接完成。



2.UDP协议

UDP即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不需要通过3次握手来建立一个连接,同时,一个UDP应用可同时作为应用的客户或服务器方。

由于UDP协议并不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连接,因此建立UDP应用要比建立TCP应用简单得多。UDP比TCP协议更为高效,也能更好地解决实时性的问题,如今,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使用UDP协议。



③协议选择

协议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数据可靠性、应用的实时性和网络的可靠性。

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需选择TCP协议,而对数据的可靠性要求不那么高的应用可选择UDP传送。

TCP协议中的3次握手、重传确认等手段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但使用TCP协议会有较大的时延,因此不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而UDP协议则有很好的实时性。

网络状况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需选用TCP协议(如在广域网等情况),网络状况很好的情况下选择UDP协议可以减少网络负荷。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