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互联网-全行业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方法

2016-09-30 13:41 465 查看
看此文前请大家先回忆下,你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是考虑“这个事怎么做?”的时间比较多,还是“为什么做这个事?”的时间比较多?如果在需要拍板的公司会议上,有成员是带自我否定和疑问句式,诸如“老大,这样做,你觉得会不会格局掉了2级?会不会Low逼?”时,我会这样纠正他:
把你的句式,改成:这样做,可能会XXXXX,或者会格局掉2级,未免Low逼,我认为,该这样这样做来避免,或者取消,或者方案换成XXXXXX,请明示。”
我找你来是替我分忧分压力,你倒好,把皮球踢回给我,让我帮你想,那我要你作甚?我自个儿想得了。
请胸怀大志,准备充足,言之有物,断之有据。
Lv.0

老大,我要做什么?
Lv.1

老大,我知道要做什么,但怎么做?
Lv.2

老大,我知道要做什么,也知道怎么做,但你觉得这样做好吗?
Lv.3

老大,我知道要做什么,也知道怎么做,这样做可能会导致XXXX,或者XXXX,我认为XXXX会比较好点,你觉得呢?请明示。

看下你的队伍里面,哪个Lv的人多点?
只要你的队伍里都是Lv.3的人,你的头顶会冒出多一个金光闪闪,牛逼烁烁的头衔——“甩手掌柜”。
实际上,对自己目前的“格局”、“视野”、“高度”的认知,很难找出能绝对衡量的“尺子”。
一个月薪1W的人,格局就比一个月薪8K的人大?未必,前者在顺丰当揽件员,后者在电商公司任运营经理;
一个本科毕业的人,视野就比一个专科毕业的人要高?未必,N多老板还只是初中毕业,手下一大堆本科生;
一个总经理头衔的人,高度就比一个部门经理的要高?未必,前者公司只有20人,后者公司1000人;
……
所以咱抛出了一个问题:在你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是考虑“这个事怎么做?”的时间比较多,还是“为什么做这个事?”的时间比较多?
一般来说,日常工作考虑“怎么做”所耗时间比较多的人,占多数,有部分在慢慢过渡到思考“为什么”。

好,既然可以选择的是“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聪明的童鞋,基本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纵观一下你所在的公司或者团队,哪些角色,分配主要的时间在“做什么”,哪些角色,分配主要精力在“为什么做”,哪些角色,分配主要精力在“怎么做”。注意,这里的时间分配,是相对的。
比如,一个创业公司的小Leader,手底下就4、5条枪,那么他既要不断思考“为什么做”来支撑之前所决定的“做什么”,然后,还要和队员们一起执行“怎么做”,如果丫整天就在哪里画蓝图,不整一神经病?初创公司,存活,效率,健康现金流,才是重点。
我也见过不少老板,手底下200+号人的,业务稳定,而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思考“下一步,我该怎么走?”
一般人工作的时候,都会兼顾着分配时间到“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上,哪个段位分配的时间多点,就侧面反映了你的“格局”、“视野”和“高度”在这公司是哪个段位。
要知道能“做什么”,前提是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为什么做”;
诚如一些人所说,只有知道了“为什么做”,才能更好的“怎么做”,这正确,我想说的是,通常是“怎么做”熟练了以后,才有时间去思考“为什么做”,注意,是自行思考。
你目前在哪个段位?清晰了一点没有?
请收起你那玻璃心,我只是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点的“尺子”,让你去判断下,目前大概的“格局”、“视野”和“高度”,别哭闹,这才刚开始呢

接下来或许可以开始侃如何提高,不过大家得耐心看下去。
我一直认为,人要自我提升,“执行”和“落地”都是相对简单的部分,只要方向对了,就像跑直线,只需不断重复提高效率,总能跑赢一些意志力不够强的,不够刻苦的同类,过程中虽然会很艰苦,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总会看到艳阳天。

自我提升,最难的是哪部分?弯道超车啊!或者直接把车给换掉!?——思维的提高。

这就需要上面所说的“格局”、“视野”和“高度”了。

当你是基层的时候,碰到的貌似解决不了的问题,想着用中层管理者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它;

当你是中层的时候,碰到的貌似解决不了的问题,想着用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它;

当你是高层的时候,碰到的貌似解决不了的问题,想着用老板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它。

这就是格局

格局如何提高?简单,两步:

站高一级看问题;

站在未来看今天。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何只是“站高一级”,而不是“同级”、“二级”、“三级”呢?

你让一个基层客服,站在公司CEO的角度看问题?这不是瞎扯淡么?

你让一个基层客服,站在公司客服总监的角度看问题?距离也有点远,毕竟对一个管理50+个客服的客服部老大来说,工作重心早已经调整至“客服手册的制定”、“激励”、“管理”、“培训”上面去了,与基层客服的日常工作相比,跨度有点大;

你让一个基层客服,站在别的基层客服角度看问题?如果连基本的业务都不能做到翘楚,那还扯什么格局啊?先锻炼好基础本领再说;

可见,基层客服要提升自己,还是以你的上一级,如客服小组长,客服主管为角度看问题,比较靠谱。

这里的“客服”可自行替换成你所在的岗位。

啥?你是老板?没上级?那请把参照角度调整到你所在领域里,最牛逼公司的老大。

啥?你已经是这个领域最牛逼了?那...那...请赐点干货,我膝盖给你,咱跪着听。

好,下面我们开始讲落地。

Step 1:
找出你所在领域最牛逼的人(案例)


这个不难吧?

你在保险行业做销售,就找出你公司,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保险销售老大;

你做电商行业客服的,就找出你公司,全中国的电商行业里面,最牛逼的客服;

你做策划咨询工作的,就找出你公司,全中国的相关公司里面,最牛逼的人和案例;

甚至,你可以找出已经听过或者看到的,最喜爱的比较牛逼的N个人物(如乔布斯?比尔盖茨?大前研一?巴菲特?索罗斯?)。

还有一个重点,把你上一级(就是你直属领导啦)也放到名单里面。

好,你手上现在应该已经有一堆名单或者案例了(这里提个醒,最好是先集中在一个领域,因为这样已经能让你累瘫)

Step 2:
海量吸纳他们的经历和事迹


把你手上的名单和案例列出来,把他们每个人的著作、案例、自传、新闻报道、花边……全部搜刮出来(昏了没?),按时间排序,整理成知识库(累瘫了没?);

但是,事无巨细,不能纰漏;

一个一个来,不要急,最重要的是快,哈哈。

然后,找一个你的“听众”(或者自己拿个镜子也行,要确保周围没人,否则容易被抓进精神病院),每隔一段时间,把你当期搜刮到的资料,当故事一样,给他复述一遍,记得是凭空口述,不是对着新闻和书本念,重点描述的是,碰到问题或者困难时,这个人是怎么做的;

这时候考验的是你的毅力和效率

Step 3:重复Step
2,时间三个月到半年


你没看错,请重复Step 2,如果你的那“听众”疯了,请找下一个“听众”;

依照经验,研究一个领域(或者一个人),最初的那一个月(或者第一次Step
2),是最难熬的。为何?都是全新的信息,即使你再崇拜这个人,也会累到死去活来,甚至感到腻味;

而接下来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慢慢会发现:

1、对这个人、案例或是这个领域,已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从一开始的无条件接受,开始思考“为什么”——比如“乔布斯当初被赶出董事局后,为什么会创办NeXT?”“史玉柱当年为什么会失败?”

3、这个领域的核心在哪里?基本你已经能侃出个子丑壬卯来;

“假如当时是我,我会怎么做?”

“当我接手这样的一个活的时候,我会咋整?”

“为什么他会想出这样的方法?如果是我呢?有没有别的方法?”

不断地Step 2…Step 2…Step
2…不断问自己“为什么”。


相信我,只要你没疯,不断重复,经过半年,最多不超过一年,你的逼格就会像那火箭一样,“嘭”就上去了;两年后,资质高点的,基本都想开宗立派了,资质再低,也能比之前的你,思维上提高不少。

说下N年前,我做这个事的时候的感觉:

1、牛逼的人,都是先从脑袋(思维)上牛逼;

2、描述牛逼的人的文字,有很多带目的性,且片面,看多了才能分辨;

3、陷入了一个悖论,三个月不能自拔:你所看到的,都是别人让你看到的

4、牛逼的人从平庸到瞩目,一般是由一件典型事件奠定;

5、当时全世界都以为乔布斯是营销很牛逼,但实际上他是一个牛逼的产品经理;

Step 1-3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那原本世界N流的木鱼脑袋,向世界一流的脑袋学习,如何思考问题;

任何领域,到一定程度后,“天赋”的效果才会显露,我相信,你目前远远没到这个程度,在这之前,就先把自己那木鱼脑袋的频率,调整得跟牛逼的人的脑袋频率相近;

Step 4:把视野提高之后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经过半年到一年后,相信你的逼格已经提高不少,能看清楚不少事儿了。

这时候碰到业务上的问题,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我该咋办?”而愣住,会先“静下来”,在脑袋里翻查牛人们的案例,然后再出招,至少这时候,你的脑袋瓜子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木鱼,做事儿自然也就不会懵懵懂懂,而是有的放矢。

这时候,你晋升的时候,应该就要到了,往往还不止提升一级呢。

啥?不让晋升?那咱跳槽行不行啊?凭借对行业和牛人们的了解,知识面的拓宽,复述故事练就的口才,咱开的工资,至少翻个倍吧?嗯?

方法很残酷,效果很明显。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提升能力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