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互联网银行的待解决的问题

2016-09-19 22:05 134 查看
    2013年被称为CN的互联网金融元年,迄今为止第二批民营银行名单呼之欲出。数家银行的导向都是走科技普惠连接的路子,企图效法财付通和支付宝,将科技成为银行的一个盈利的动力,取代传统银行业务为王的模式。

    CN有着口号治国的传统,任何事情都未如西方一样,有着经济学界、产业界、工业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指引。因此民营金融业与其说是银行业的创新,不如说是经济下行阶段的无奈的选择。在经济高涨的90年代和21世纪初,金融业等二十余个行业,均是严厉禁止私营企业进入,在大计划小市场的经济体制下,经济下行的压力,才会让民营企业在银行业市场不太好的环境下进入市场,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机会主义风格的常见做法。在传统的银行业,是一个标准的事业单位,银行的业务也难以被外界所知。如同当年宗周时期,知识都是掌握在贵族的手里,民间是无法拥有知识的,只有夷狄蛮族打了进来,将周朝消灭,知识才被迫从贵族手里传播到民间。对于企业文化的松和紧,都是符合中国传统-冲击-回应的曲线。

    历史上,中国从没有诞生够发达的商业,契约精神也无法从农耕民族浓重的皇权崇拜中诞生。杨小凯等经济学家认为是没有产权保护、累退税制、没有分工等导致的,至少,现代商业是从契约精神诞生,而银行业又在高度发达的商业上产生。从现代来看,CN的银行业继承了官商一体的传统,政企不分,既受到垄断的保护又受到行政力量的禁锢。WTO之后如果信守放开金融业的承诺,政企不分的机构会首先受到冲击,互联网金融的管制可能会提前10年放开。

    互联网金融的叫法是比较奇怪的,金融业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互联网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只会带给金融业一些效率的提升。从实践上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的过度神话,是漫无边际的。

     互联网金融的很多机构标榜科技带动,但是从人力资源构成、金融业务传播、企业组织机构、做事风格,往往反而比传统金融行业的官僚臃肿更加变本加厉。

     形式上管理模仿互联网的扁平管理,依然无法解决官大一级压死人,领导决定一切的固疾。只不过是将传统银行业金字塔型的皇权变成了互联网扁平的皇权,换了个说法,皇帝依然是皇帝,太后依然是太后,奴才依然是奴才。封建诸侯的割据无法消灭,也没有带来沟通上的便捷,人事上的简单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的人力往往都是不懂互联网的人在掌管。这导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下层教育上层的成本过高,最终被上层驯化。自下而上的革新是完全被堵死的,又回到了传统银行业的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的老路。

    很多领导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优点就是快,项目上误解了敏捷开发的原则。整体研发团队成为敏捷执行领导意图的工具,而非有创意自动纠错的团队。这相当于互联网银行模式下的新型外包。下层无法有创新、想法,更难以推动做事,层层掣肘,这使得科技产生动力简直就是笑话。

    业务上,传统银行业务传播缓慢,这是由于他们的体制造成的。所以大部分银行业务有天然的傲慢感。以北京某银行朋友为例:传统银行的项目既无知识传播,也没有团队协作,很多模块都是某一个人弄,成为他的封建诸侯割据的地盘,外面的人不知道他在搞什么,但是都会觉得他很牛逼。实际上,这种就是典型的夜郎国封闭环境下制造的牛逼。在开放的环境下一击就溃。

    从长期来看,新的事物总是充满争议的。上面的问题,以后总会被某些民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