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1)

2016-07-19 20:15 309 查看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一章 概论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ENIAC(1946)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第一代 1946-1959 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为基础器件、延迟线作为存储器)

第二代 1959-1964 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成为基础器件 磁芯存储器为存储器)

第三代 1964-1975 小中规模集成电路(SSI  MSI)计算机(小中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器件)

第四代 1975-1990 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器件 半导体存储器为存储器)

第五代 第六代 单片集成电路问世

3.存储程序的概念

(1)计算机(硬件)是有控制器(CC)、运算器(CA)、存储器(M)、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

(2)计算机内部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

(3)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是事先存入存储器中,然后再启动计算机工作。

(注意:冯·诺依曼型计算机与ENIAC的区别:ENIAC不是存储程序的计算机,他的存储容量极小,只有存20个字长为10位的十进制数,程序不能实现存入存储器。)

4.总线(Bus)

总线概念:总线是一组能为多个部件服务的公共信息传送路线,它能分时地发送与接收各部件的信息。

特点:分时,共享

分类:地址总线(单向)、数据总线(双向)、控制总线

总线电路:三态门(0,1,浮空)

5.通道:承担I/O操作管理的主要部件,能使CPU数据处理和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两项操作同时进行。

主机1——n通道1——n设备控制器1——n外部设备

6.冯·诺依曼结构VS哈佛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程序指令存储器与数据存储器放在同一存储器不同物理位置

哈佛结构:程序指令存储器与数据存储器放在不同存储器

7.计算机系统

分类:包括软件系统(程序、文件)和硬件系统(硬件实体)

软件和硬件在逻辑上是等价的

Ps:固件:具有软件功能的硬件

8.系列机与软件兼容

系列机:厂家相同系统相同但是组成不同实现不同的一系列不同型号的机器。

软件兼容:向上-向下(机器档次)向前-向后(投入市场时间)

保证向后兼容,力争向上兼容

9.实际机器与虚拟机器

实际机器:3-6级

虚拟机器:0-2级

虚拟计算机:是以软件或者软件为主实现的机器

10.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主要性能指标

1)机器字长:参与运算的数的基本位数,由加法器、寄存器、数据总线的位数决定。

2)数据通路宽度:数据总线一次所能并行传送信息的位数,通常为外部数据总线宽度。

3)主存储量:一个主存储器所能存储的全部信息量称为主存容量{字节数:每1024为1K,2^10=1K,2^20=M;2^30=1G,2^40=1T;字数*字长

4)运算速度:

A:吞吐量与响应时间:吞吐量是单位时间处理请求的数量;响应时间:系统对请求做出响应的时间

B:主频:CPU中最小的时间元素;是CPU时钟周期(CPI)的倒数

C:MIPS=指令条数/(执行时间*10^6)=主频/CPI

D:MFLOPS=浮点操作次数/(执行时间*10^6)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