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C语言/C++

我所理解的设计模式(C++实现)——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2016-07-05 12:32 549 查看

解决的问题:

我们PC用到的文件系统,其实就是我们数据结构里的树形结构,我们处理树中的每个节点时,其实不用考虑他是叶子节点还是根节点,因为他们的成员函数都是一样的,这个就是组合模式的精髓。他模糊了简单元素和复杂元素的概念,客户程序可以向处理简单元素一样来处理复杂元素,从而使得客户程序与复杂元素的内部结构解耦。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模式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注明:树形结构里的叶子节点也有左右孩子,只不过他的孩子都是空。

概述

组合模式的实现根据所实现接口的区别分为两种形式,分别称为安全模式和透明模式。组合模式可以不提供父对象的管理方法,但组合模式必须在合适的地方提供子对象的管理方法(诸如:add、remove、getChild等)。

透明方式

作为第一种选择,在Component里面声明所有的用来管理子类对象的方法,包括add()、remove(),以及getChild()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所有的构件类都有相同的接口。在客户端看来,树叶类对象与合成类对象的区别起码在接口层次上消失了,客户端可以同等同的对待所有的对象。这就是透明形式的组合模式。

这个选择的缺点是不够安全,因为树叶类对象和合成类对象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树叶类对象不可能有下一个层次的对象,因此add()、remove()以及getChild()方法没有意义,是在编译时期不会出错,而只会在运行时期才会出错或者说识别出来。

安全方式

第二种选择是在Composite类里面声明所有的用来管理子类对象的方法。这样的做法是安全的做法,因为树叶类型的对象根本就没有管理子类对象的方法,因此,如果客户端对树叶类对象使用这些方法时,程序会在编译时期出错。

这个选择的缺点是不够透明,因为树叶类和合成类将具有不同的接口。

这两个形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软件的具体情况做出取舍决定。

类图结构及样例实现:

这里给出安全方式的组合模式的类图结构和样例实现,透明方式就是在叶子节点的add()/remove()/GetChild()均有实现,不过是无意义的实现。大部分应用都是基于透明模式的,因为这样代码可以重用。

安全方式的组合模式:



这种形式涉及到三个角色:

抽象构件(Component)角色:这是一个抽象角色,它给参加组合的对象定义出公共的接口及其默认行为,可以用来管理所有的子对象。在安全式的合成模式里,构件角色并不是定义出管理子对象的方法,这一定义由树枝构件对象给出。

树叶构件(Leaf)角色:树叶对象是没有下级子对象的对象,定义出参加组合的原始对象的行为。

树枝构件(Composite)角色:代表参加组合的有下级子对象的对象。树枝对象给出所有的管理子对象的方法,如add()、remove()、getChild()等。

样例实现:

[cpp] view
plain copy

//Menu.h  

#include <string>  

  

class Menu    

{  

public:  

    virtual ~Menu();  

  

    virtual void Add(Menu*);  

    virtual void Remove(Menu*);  

    virtual Menu* GetChild(int);  

    virtual void Display() = 0;  

protected:  

    Menu();  

    Menu(std::string);  

    std::string m_strName;  

};  

  

//Menu.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Menu.h"  

  

Menu::Menu()  

{  

  

}  

  

Menu::Menu(std::string strName) : m_strName(strName)  

{  

  

}  

  

Menu::~Menu()  

{  

  

}  

  

void Menu::Add(Menu* pMenu)  

{}  

  

void Menu::Remove(Menu* pMenu)  

{}  

  

Menu* Menu::GetChild(int index)  

{  

    return NULL;  

}  

  

//SubMenu.h  

#include "Menu.h"  

  

class SubMenu : public Menu    

{  

public:  

    SubMenu();  

    SubMenu(std::string);  

    virtual ~SubMenu();  

  

    void Display();  

};  

  

//SubMenu.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SubMenu.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SubMenu::SubMenu()  

{  

  

}  

  

SubMenu::SubMenu(string strName) : Menu(strName)  

{  

  

}  

  

SubMenu::~SubMenu()  

{  

  

}  

  

void SubMenu::Display()  

{  

    cout << m_strName << endl;  

}  

  

//CompositMenu.h  

#include "Menu.h"  

#include <vector>  

  

class CompositMenu : public Menu  

{  

public:  

    CompositMenu();  

    CompositMenu(std::string);  

    virtual ~CompositMenu();  

  

    void Add(Menu*);  

    void Remove(Menu*);  

    Menu* GetChild(int);  

    void Display();  

private:  

    std::vector<Menu*> m_vMenu;  

};  

  

//CompositMenu.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CompositMenu.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mpositMenu::CompositMenu()  

{  

      

}  

  

CompositMenu::CompositMenu(string strName) : Menu(strName)  

{  

  

}  

  

CompositMenu::~CompositMenu()  

{  

  

}  

  

void CompositMenu::Add(Menu* pMenu)  

{  

    m_vMenu.push_back(pMenu);  

}  

  

void CompositMenu::Remove(Menu* pMenu)  

{  

    m_vMenu.erase(&pMenu);  

}  

  

Menu* CompositMenu::GetChild(int index)  

{  

    return m_vMenu[index];  

}  

  

void CompositMenu::Display()  

{  

    cout << "+" << m_strName << endl;  

    vector<Menu*>::iterator it = m_vMenu.begin();  

    for (; it != m_vMenu.end(); ++it)  

    {  

        cout << "|-";  

        (*it)->Display();  

    }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Menu.h"  

#include "SubMenu.h"  

#include "CompositMenu.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Menu* pMenu = new CompositMenu("国内新闻");  

    pMenu->Add(new SubMenu("时事新闻"));  

    pMenu->Add(new SubMenu("社会新闻"));  

    pMenu->Display();  

    pMenu = new CompositMenu("国际新闻");  

    pMenu->Add(new SubMenu("国际要闻"));  

    pMenu->Add(new SubMenu("环球视野"));  

    pMenu->Display();  

  

    return 0;  

}  

实现要点:

1.组合模式采用树形结构来实现普遍存在的对象容器,从而将“一对多”的关系转化“一对一”的关系,使得客户代码可以一致地处理对象和对象容器,无需关心处理的是单个的对象,还是组合的对象容器。

2.将“客户代码与复杂的对象容器结构”解耦是组合模式的核心思想,解耦之后,客户代码将与纯粹的抽象接口——而非对象容器的复内部实现结构——发生依赖关系,从而更能“应对变化”。

3.组合模式中,是将“Add和Remove等和对象容器相关的方法”定义在“表示抽象对象的Component类”中,还是将其定义在“表示对象容器的Composite类”中,是一个关乎“透明性”和“安全性”的两难问题,需要仔细权衡。这里有可能违背面向对象的“单一职责原则”,但是对于这种特殊结构,这又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4.组合模式在具体实现中,可以让父对象中的子对象反向追溯;如果父对象有频繁的遍历需求,可使用缓存技巧来改善效率。

5. 客户端尽量不要直接调用树叶类的方法,而是借助其父类(Component)的多态性完成调用,这样可以增加代码的复用性。

使用场景:

以下情况下适用组合模式:

1.你想表示对象的部分-整体层次结构。

2.你希望用户忽略组合对象与单个对象的不同,用户将统一地使用组合结构中的所有对象。

LCL_data原创于CSDN.NET【http://blog.csdn.net/lcl_data/article/details/8811101

参考资料:

1.http://www.cnblogs.com/Terrylee/archive/2006/03/11/347919.html
2.http://www.cnblogs.com/zhenyulu/articles/41829.html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