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新书——《“互联网+”时代的IT战略、架构与治理 传统企业信息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2016-06-22 11:21 1296 查看
3月份出版的新书,内容很不错,很言简意赅的介绍了“互联网+”到底是啥,并且给出了传统企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升级的方法,是刘继承老师的诚意之作。


CIO和IT架构师必备手边书
以“顶层设计”思维指导企业信息化转型
运用“企业架构”规划方法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落地
---------------------------------------------------------------------------
京东购买链接:http://item.jd.com/11885771.html
---------------------------------------------------------------------------放点儿文摘在此:
……
1.2.5 互联
+转型的四重境界
说到互联网转型,很多企业讲,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企业号,开发了论坛,还到天猫、京东商城开通了电商门店,可是效果不佳啊,下一步到底怎么走呢?应该说,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开通微信和网店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后面的路更长,也更艰巨。一般来说,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大致会经历四个阶段。具体如图1-4所示:

图1-4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四重境界
总体说,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或称为四重境界:1.第一重境界:网络营销互联网刚刚出现之后,出现了门户、BBS等信息展示类产品,主要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最早的互联网商业应用就是网络广告。即使到了现在,网络广告仍然是互联网公司重要的盈利模式。这也是最容易被互联网影响的价值链环节,从门户到社会化媒体,从新浪网到新浪微博,再到现在的微信,变化的是手段和形式,不变的是营销功能的本质,就是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信息、以合适的形式、通过合适的媒介、传递给合适的人。2.第二重境界: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实质意义上的元年,应该是2003年。2003年“非典”之后,诞生的一批电商网站,如淘宝、京东,才真正开启了全面电商浪潮。目前,比较成功的传统企业转型案例大多是处在电商这个层面的,但大部分还没有解决线上线下整合的难题,传统的运营模式与组织结构与电商的运营和组织基本还是两张皮,转型的阻力仍然很大。未来,搭建不同渠道让消费者自由切换购买,顺畅无缝的全渠道购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3.第三重境界:产品个性化定制在互联网深度影响了传播和渠道环节之后,产品和供应链环节也开始被重构了。对于制造行业,用户通过互联网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产品研发和设计环节,为企业决策做支撑,典型的就是小米手机。对于服务行业,用户通过互联网会将用户体验的建议反馈到服务提供方,为服务优化提供支撑,通过大众点评给餐饮店的菜品提建议促其改进。这就是典型的C2B模式。4.第四境界:企业互联网化重构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在经历了传播互联网化、渠道互联网化和供应链互联网化之后,必然要经历整个经营逻辑的互联网化。也只有完成了整个经营逻辑的互联化,才可能真正做到转型成功。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去重构企业经营的价值链。绝不是你的产品连上网、具有网络功能就代表你有互联网思维,也不是你的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你代表你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一个体系,是一整套的思考方式。可以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运营模式、组织结构是互联网转型的“道”之所在,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企业若是“道”不变,只是将互联网嫁接到企业,建个网站、开个微信公众号用处不大,因为梧桐树长不出玫瑰花。

1.3 互联网+转型推动企业信息化进入新常态

信息化绝对不简单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包含诸多层面与环节的系统工程,如果拿交通作对比,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修路”——指基础设施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涉及信息化的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建设;“造车”——指业务运营与管理类信息系统建设;“载货”——指信息资源建设,涉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司机”——指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培训,涉及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交通规则”——指信息化政策、法规、制度、流程、标准化等治理机制。信息化建设就是要让合格的司机在交通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在现有道路和车辆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去载货。未来几年,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将成为一股难以阻挡的滚滚洪流,信息化的道路、车辆、货物、规则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必将带动信息化的转型升级。要想深刻理解这一变化,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信息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回顾历史才能对未来有更深刻的理解。

1.3.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发展阶段

有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发展10-15年一个周期,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周期性。根据信息化建设内容、信息化范围及价值收益可以将信息化应用的30多年划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可以将他们简称为信息化1.0,信息化2.0和信息化3.0阶段,具体如图1-5所示:

图1-5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如图1-5所示,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同生产方式的演进一样,三个阶段之间也是一种递进和创新的关系,是一种扬弃,而不是颠覆。下面就分别看一下每个阶段的特点。
(1)信息化1.0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其主要特点是单个部门的单系统应用。1981年财政部推动提出“会计电算化”概念,国内企业开始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该阶段的应用特点如下:第一,从信息化内容角度看,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在以财务电算化和档案数字化等个别领域;第二,从信息化应用的范围看,主要是单个部门的应用,很少有跨部门的整合与集成;第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效率提升方面,IT总体地位不高,价值不显著。目前,大部分的大中型企业都已脱离这一阶段,仅有部分小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这一状态。(2)信息化2.0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应用特点为:第一,从信息化建设内容看,重点是企业级套装软件的实施和开发,大部分企业引入了ERP、CRM、PDM以及行业特性管理软件,并通过集成平台实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第二,从信息化建设范围看,信息化首先是跨过部门,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整合,而后是跨过企业边界,部分实现了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之间的整合;第三,从信息化建设角度看,IT地位也随之提升,成为流程与管控创新的有力工具,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主管企业技术的IT主管也成为C级别的高层,CIO群体逐步崛起。目前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处于这一阶段,信息孤岛是主要挑战,集成、整合是工作的重心和难点。(3)信息化3.0阶段随着电子商务的成熟,以及各种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BAT等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部分企业迅速开展系统升级和转型,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引领了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并迅速向传统企业扩散,该阶段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从信息化内容角度看,建设的重点从前一阶段的系统建设和整合方面转向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方面,信息化建设从信息化建设从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阶段向DT(数据技术,Data Technology)阶段进化;;第二,从信息化建设范围看,从内部资源的集成到外部资源管理的扩展,企业通过建设一体化平台,构建内外融合的生态圈,使应用的边界模糊化;第三,从信息化价值看,信息化地位再次提升,已成为战略创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目前处于该阶段定期企业大部分是电商和互联网公司,仅有少部分传统企业信息化达到了这一水平。这也是大多数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本书将重点分析信息化3.0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及传统企业信息化如何向3.0转型升级等。

1.3.2 企业信息化3.0阶段的五大新常态

互联网+以及诸多IT新技术的出现,正在触动传统信息化的根基,将要颠覆传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模式、框架、技术及治理方式,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化3.0阶段,该阶段存在诸多与以前不一致的“新常态”。所谓的“新常态”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有着十分丰富内涵的概念,关系到信息化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关系到各个方面的再平衡问题。其中的“新”主要体现在新形势、新技术、新要求、新重心、新方法等几个方面。1. 新形势:“互联网+”转型倒逼信息化转型互联网+的本质,是一个双向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让互联网不再是一个自成领域的行业,而成为每个行业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为存在于各个行业之中的基因。在互联网+战略之下,未来中国各个产业都将与互联网结合,这势必让各个产业获得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机会。 大部分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会被颠覆,被注入互联网的基因,并重新出现在市场。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许多传统行业从业者和企业会无法适应这个变化而被淘汰,迅速转型的企业则将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业务都要与互联网建立连接,通过直接连接客户、连接合作伙伴而重塑业务战略,O2O、电商、C2B成为业务战略的热门关键词。以生产制造企业来说,企业原有的信息化建设更多的关注内部,大多是靠计划驱动的大规模制造模式,现在要向互联网转型,信息化的视角要从内部转向外部、从支持大规模标准化制造转向支持个性化的单件制造,这对信息化体系的改造是颠覆性的。2.新技术:“云大物移智”将大规模商用目前,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IT技术浪潮风起云涌。这些技术在过去几年初步完成了概念炒作阶段,并在互联网公司有了较为成功的实践,为传统企业的大规模应用扫平了道路。未来几年,新IT技术将快速进入传统企业,将会和应用创新进一步交错互动、螺旋式演化,解决信息化现存的难题,将打破传统IT技术的封闭、集中、僵化的束缚,使信息化变得更加灵活、友好、智能化,它们将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形成崭新的“IT世界观”。这些新技术将在1.4节详细论述。3.新要求:信息安全提升到国家层面过去,人们通常把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称为网络安全,把数据与内容的安全称为信息安全。但从2011年以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纷纷制定国家Cyberspace(赛博空间)战略,以争取和保持在信息化新阶段的国家安全的战略优势地位。Cyberspace包含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与内容以及控制域,即覆盖传输层、认知层和决策层,其范围还将从目前的互联网拓展到各类网络、各类数据链和所能链接及管控的各类设备。Cyber Security(赛博安全)的含义不仅是传统的网络基础设施安全,还包括信息层面即数据或内容的安全以及执行决策层面的安全,即与信息化有关的非传统安全的综合。面对这一新形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空间的安全问题,于2014年2月27日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旨在提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战略,主要职责是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未来,企业面临着来自政府、行业组织以及自身战略的合规性要求会越来越多,信息安全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能力,企业要更加重视信息安全的管控,尤其是新技术的安全控制。4.新重心:数据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如果说信息系统是企业的“血管”,那么这些数据就是“血液”了。随着技术和需求的变化,今天IT已经在向DT(数字科技)时代快速跨越了。马云认为,电商与其说数字经济,不如说是数据经济。未来三十年,因为数据经济,人类社会将会真正进入巨大的变革时代。未来的世界,我们将不再由石油驱动,而是由数据驱动。这一变化也将引发生产模式的变迁,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用户改变企业,而不是企业向用户出售——因为我们将有大量的数据;制造商必须个性化,否则他们将非常困难。随着数据量的累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成熟,未来信息化建设将从关注系统实施向关注数据分析方向转化,成为未来信息化应用的新重心。5.新方法:以企业架构理论驱动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孤岛”、“烟囱”等问题,表面上是技术问题,但究其本源确是管理问题。如果不能从管理上进行革新,仅在技术上着力,未来几年还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方式,需要一套全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使信息化建设从局部规划和设计向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转变,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套方法就是企业架构理论。所谓企业架构是一种对组织多角度的综合描述,它反映了组织结构+流程+技术的总体设计和安排。企业架构是连接业务战略、融合先进技术趋势,指导业务优化和信息化方案设计的重要手段,是承接业务战略与IT之间的桥梁。基于企业架构的管理可以帮助组织实现如下目标:搭建业务战略与IT间的沟通桥梁,建立一种全新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确保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清晰勾勒出未来信息化的远景目标及未来信息系统架构模型,指导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帮助各个业务条线进行优化和整合,创新运作机制,减少和消除职责重叠或盲区;可以有效地指导系统集成和整合,是“信息孤岛”整合的利器;可以规避、减少信息化项目风险,提高投资回报、节约成本;可以有效加强大型组织的信息化建设过程管控,提升总体IT治理水平等。总之,以企业架构为主线的信息化建设方法是确保信息化支撑业务发展、实现信息系统集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步,是保证信息化建设质量更好、建设效率更高、建设费用更低的重要举措和科学方法。过去几年间,我国已有部分大型的政府和企业开始尝试进行架构的梳理和优化,TOGAF和FEA等架构框架也开始受到重视。相信在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组织引入企业架构体系,从战略高度将信息化建设与战略目标进行匹配,并具体落实到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终构建以企业架构为核心优化IT治理体系。

1.3.3 企业信息化转型的六个重点

未来几年,在诸多因素的合力推动下,信息化建设将进入发展阶段转型的关键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理念、理论、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已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筹划。因此,面对“新常态”,未来的信息化应用不能再沿用原有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突破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未来几年,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将发生以下六个方面的变化。1.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从内部向外部转化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更多的是关注内部,例如,在很多的生产制造企业,PDM+ERP+MES是信息化的核心,实现从设计到计划再到生产的集中管控是信息化的主要工作。在未来,企业的经营要向互联网扩展,要逐步将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外部的商务活动与互联网直接连接起来,要去除价值链中的中间环节,直接与消费者、与合作伙伴连接,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再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谐的生态圈,以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要支持这一战略的落地,信息化建设要从更多的关注内部向关注外部转化,通过外部需求倒逼内部系统的升级。首先在客户端要满足O2O、电子商务、C2B的需求,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营销、客服、设计、生产计划等系统的改造;其次在供应端要满足B2B的需求,构建功能强大的平台,支撑生态圈的高效运作。在这样的形势下,PDM+ERP+MES将不再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且他们也需要进行改造,从支撑大批量生产向个性化转换。2.信息化建设重点从应用向数据逐步转化信息化2.0阶段,大家往往更关心如何通过信息系统固化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的电子化处理,而对数据不甚了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价值,企业系统都是以流程为中心,大家关注的是产品功能;第二,工具和技术不足,缺乏有效处理多种类型、不同格式数据的能力;第三,需求不足,信息化主要还是满足业务操作和中层管理的需求,真正数据分析挖掘的需求和动力不足。随着基本信息系统建设的完毕,未来信息化的重心必然会随之变化,将逐步从 IT(信息技术) 向DT(数据技术) 转化,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中心转化,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是如何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推动信息化向更高层面进化。3.信息系统从追求大一统向平台+组件化转变企业要快速的发展,业务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业务调整了带来信息化大量地变更,而且响应不及时,势必会影响到企业业务的发展,设计出智能的、柔性的信息化技术架构,才能快速的适应业务的变化,及时的为业务提供信息化的相关支撑。信息化2.0阶段的一大特点是套装软件为主,企业去被动的适应软件的要求,二次非常困难、成本高昂。随着业务的快速变革,僵化的软件不但没有成为业务发展的支撑,反倒制约了业务的变化。SOA思想诞生后,意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但由于成本高昂,效果并不理想。未来的互联网转型要求信息系统必须要随业务快速变革,这就要求系统从原来的大一统向平台+组件化转变,从业务入手,进行业务和技术的分层和解耦,以动态支持业务变革。4.IT基础架构向云端转型近几年,云计算基础资源加紧布局、核心技术逐步完善、服务租赁的意识日趋深入人心,这些都为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几年,随着PaaS层和SaaS层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会将系统部署到云端,混合云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IT基础设施的常态,如何处理好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关系,维护好“两朵云”之间的关系是考验IT建设和运维的一道难题。5.IT系统从PC端向移动端转化对比“云大物移智”几大IT新技术,移动应用或许是最容易走进传统企业的,移动应用对传统的IT架构并没有带来巨大的冲击,其成本也相对较小,而对终端用户的价值却是最大。因此,移动信息化在传统企业将会快速推进,甚至有专家预测,到2017年,所有的信息系统都将移动化,这一预测是否能实现尚不得而知,但信息系统的移动化迁移确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并成为未来几年信息化的一项核心工作。6.信息系统开发从瀑布式向敏捷转化业务向互联网转型后,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试错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这也要求信息系统开发从传统的瀑布式向敏捷化开发转化。瀑布模型式是最典型的预见性的方法,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的步骤顺序进行。步骤成果作为衡量进度的方法,例如需求规格,设计文档,测试计划和代码审阅等等。瀑布式的主要的问题是它的严格分级导致的自由度降低,项目早期即做出承诺导致对后期需求的变化难以调整,代价高昂。瀑布式方法在需求不明并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行的。敏捷开发是针对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开发模式,目标是提高开发效率和响应能力。敏捷开发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相对较小的功能,强调的是能将尽早将尽量小的可用的功能交付使用,并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持续改善和增强,以应对业务的快速变革。 如有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的IT科技书(店面零售类、教材类、专著类)寻求出版,可与本人联系~~~QQ:2399929378(IT大公鸡)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