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S3c2440 Uboot移植-BootLoader-Stage0代码分析

2016-04-24 20:32 351 查看
很多人会不理解Bootloader是什么?在Linux系统中作用是什么?如果大家之前研究过PC架构的话,会从PC的架构上获得一些启发。在我们给windows 装机过程中,不同的PC生产厂商会有不同的方式激活BIOS系统,比如F2或者F12,进入BIOS系统后,会要求你设置windows内核启动路径,以及一些硬件设备配置等,典型的界面可以如下:


    对于Linux来说,Bootlaoder的功能就类似于我们熟悉的BIOS系统,他的主要作用就是初始化Board硬件:DDR、时钟、关闭看门狗、关闭中断、初始化SP寄存器,从而使软硬件环境处于一个合适的状态,然后Load uImage 和Rootfs,引导kernel启动。简而言之,Bootloader
就是系统启动之前运行的一段裸机。

                                       


    对于S3C2440 ARM920t core的控制器,我们在开发Bootloader 之前需要了解启动方式。s3c2440支持两种启动模式:NAND和非NAND。具体采用的方式取决于OM0、OM1两个引脚OM[1:0所决定的启动方式,这个在我们规划好原理图以后,我们的系统支持的方式就基本确定了。

OM[1:0]=00时,处理器从NAND Flash启动

OM[1:0]=01时,处理器从16位宽度的ROM启动

OM[1:0]=10时,处理器从32位宽度的ROM启动。

OM[1:0]=11时,处理器从Test Mode启动。

    这里我们set OM0 &OM1都为低电平,选择Nandfalsh启动模式,0地址内部bootbuf(一段4k的SRAM)开始。系统上电,arm会自动把NANDflash中的前4K内容copy 到bootbuf(也就是0地址),然后从0地址运行。

    下面将按照步骤,一步步分析Bootloader实现过程。对于Linux boot的来说,刚开始的一段代码多少会让大家脑袋大,因为很多人并不是完全可以理解汇编,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移植,只有小部分设计硬件相关的code需要修改。首先为了代码的可读性,我们首先建立SourceInsight工程,注意一点,因为Source
Insight 默认不支持ASM语言,因此我们在导入Src Code之前需要config 软件,添加ASM支持,具体步骤如下:

Step1:Options->Document Options->Document Type->x86 Asm Source File,->File filter ->添加*.s;*.S ,然后Add Source to Prj Tree.

Step2:Options->Document Option->Document Type->C Source File->添加*.s;*.S。到这一步,我们的Bootloader 工程就建立起来了。

    打开Start.S ,Bootloader起始代码:

    Step1:设置CPU Mode 为SVC32 管理Mode

     mrs    r0,cpsr

    bic
r0,r0,#0x1f

    orr
r0,r0,#0xd3

    msr
cpsr,r0

    Step2:关闭看门狗,避免启动过程中出现重启现象

     mov    r1, #0x0   

     ldr    r0, =pWTCON    

     str     r1, [r0]

    Step3:屏蔽中断

    mov  r1, #0xffffffff

    ldr    r0, =INTMSK

    str    r1, [r0]

Step4:初始化SDRAM

adr r0, _start  //获取当前地址

ldr r1, _TEXT_BASE //之前设定好的SDRAM执行地址

cmp     r0, r1    //判断二者是否一致

bl
cpu_init_crit      //不一致的话,就会跳转到初始化

这一步简要说明一下,r0获取地址后指向当前地址,如果是上电Reset后的状态r0理所当然的指向0地址,需要初始化。如果是通过 仿真器进行的状态,r0寄存器存储的是0x30008000(仿真器软件设定值)。

Step5 :设置栈

ldr
r0, _TEXT_BASE

sub
r0, r0, #CFG_MALLOC_LEN

sub
r0, r0, #CFG_GBL_DATA_SIZE

Step6:初始化时钟

bl clock_Init  //初始化栈以后,可以运行C语言函数,来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

Step7:重定向,copy加载第二阶段代码从NAND flash 到 SDRAM,清理BSS段,然后跳转到第二阶段start_armboot函数继续执
行。

relocate: 

adr r0, _start

ldr r1, _TEXT_BASE

cmp     r0, r1                  

beq     clear_bss

ldr r2, _armboot_start

ldr r3, _bss_start

sub r2, r3, r2 

add r2, r0, r2 

_start_armboot:
.word start_armboot

经过了一番晕头转向的跳转和内存转换,我们终于跳出了汇编这段可恶的代码,完成了Stage0,来到了我们熟悉的C函数。从start_armboot开始,我们就开始了uboot的功能开发。

    其主要实现的就是两个部分:1.启动加载模式,2.下载升级模式。这一部分主要实现就和BIOS一样了,在BIOS启动过程中,如果摁下F2或者F12,BIOS就会停止加载内核,等待用户设置。当然,这个输入时机是很短暂的,Bootloader也是一样,首先初始化串口,等待键盘输入,当有输入时,就进入等待模式。当没有输入时,就进入内核加载。

    在下次的文章中,将详细介绍Bootloader Stage1,实现过程,以及环境变量的配置和交叉编译,请大家持续关注,微信公众号:GeekFanLinux也将同步更新。

    基于Gnu Linux宗旨,开源、分享,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更多新奇的想法,也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