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移动开发 > Objective-C

Objective-C 引用计数:不讲用法,只说原理

2015-12-14 15:53 369 查看


本文所使用的源码为 objc4-647 和 CF-1153.18

实际上这是我本周实习周报的一部分,写的比较仓促,如有差错还请多多指正。

不讲用法,只说原理。

引用计数如何存储

有些对象如果支持使用 TaggedPointer,苹果会直接将其指针值作为引用计数返回;如果当前设备是 64 位环境并且使用 Objective-C 2.0,那么“一些”对象会使用其 isa 指针的一部分空间来存储它的引用计数;否则 Runtime 会使用一张散列表来管理引用计数。

其实还有一种情况会改变引用计数的存储策略,那就是是否使用垃圾回收(用UseGC属性判断),但这种早已弃用的东西就不要管了,而且初始化垃圾回收机制的 void gc_init(BOOL wantsGC) 方法一直被传入 NO。

TaggedPointer

判断当前对象是否在使用 TaggedPointer 是看标志位是否为 1 :

id 其实就是 objc_object * 的简写(typedef struct objc_object *id;),它的 isTaggedPointer() 方法经常会在操作引用计数时用到,因为这决定了存储引用计数的策略。

isa 指针(NONPOINTER_ISA)

用 64 bit 存储一个内存地址显然是种浪费,毕竟很少有那么大内存的设备。于是可以优化存储方案,用一部分额外空间存储其他内容。isa 指针第一位为 1 即表示使用优化的 isa 指针,这里列出不同架构下的 64 位环境中 isa 指针结构:

SUPPORT_NONPOINTER_ISA 用于标记是否支持优化的 isa 指针,其字面含义意思是 isa 的内容不再是类的指针了,而是包含了更多信息,比如引用计数,析构状态,被其他 weak 变量引用情况。判断方法也是根据设备类型:

综合看来目前只有 arm64 架构的设备支持,下面列出了 isa 指针中变量对应的含义:



在 64 位环境下,优化的 isa 指针并不是就一定会存储引用计数,毕竟用 19bit (iOS 系统)保存引用计数不一定够。需要注意的是这 19 位保存的是引用计数的值减一。has_sidetable_rc 的值如果为 1,那么引用计数会存储在一个叫 SideTable 的类的属性中,后面会详细讲。

散列表

散列表来存储引用计数具体是用 DenseMap 类来实现,这个类中包含好多映射实例到其引用计数的键值对,并支持用 DenseMapIterator 迭代器快速查找遍历这些键值对。接着说键值对的格式:键的类型为 DisguisedPtr<objc_object>,DisguisedPtr 类是对 objc_object * 指针及其一些操作进行的封装,目的就是为了让它给人看起来不会有内存泄露的样子(真是心机裱),其内容可以理解为对象的内存地址;值的类型为 __darwin_size_t,在 darwin 内核一般等同于 unsigned long。其实这里保存的值也是等于引用计数减一。使用散列表保存引用计数的设计很好,即使出现故障导致对象的内存块损坏,只要引用计数表没有被破坏,依然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内存块的位置。

之前说引用计数表是个散列表,这里简要说下散列的方法。有个专门处理键的 DenseMapInfo 结构体,它针对 DisguisedPtr 做了些优化匹配键值速度的方法:

当然这里的哈希算法会根据是否为 64 位平台来进行优化,算法具体细节就不深究了,我总觉得苹果在这里的 hardcode 是随便写的:

再介绍下 SideTable 这个类,它用于管理引用计数表和后面将要提到的 weak 表,并使用 spinlock_lock 自旋锁来防止操作表结构时可能的竞态条件。

获取引用计数

在非 ARC 环境可以使用 retainCount 方法获取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其会调用 objc_object 的 rootRetainCount() 方法:

在 ARC 时代除了使用 Core Foundation 库的 CFGetRetainCount() 方法,也可以使用 Runtime 的 _objc_rootRetainCount(id obj) 方法来获取引用计数,此时需要引入头文件。这个函数也是调用 objc_object 的 rootRetainCount() 方法:

rootRetainCount() 方法对引用计数存储逻辑进行了判断,因为 TaggedPointer 前面已经说过了,可以直接获取引用计数;64 位环境优化的 isa 指针前面也说过了,所以这里的重头戏是在 TaggedPointer 无法使用时调用的 sidetable_retainCount() 方法:

sidetable_retainCount() 方法的逻辑就是先从 SideTable 的静态方法获取当前实例对应的 SideTable 对象,其 refcnts 属性就是之前说的存储引用计数的散列表,这里将其类型简写为 RefcountMap:

然后在引用计数表中用迭代器查找当前实例对应的键值对,获取引用计数值,并在此基础上 +1 并将结果返回。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说引用计数表存储的值为实际引用计数减一。

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这里把键值对的值做了向右移位操作(it->second >> SIDE_TABLE_RC_SHIFT):

可以看出值的第一个 bit 表示该对象是否有过 weak 对象,如果没有,在析构释放内存时可以更快;第二个 bit 表示该对象是否正在析构。从第三个 bit 开始才是存储引用计数数值的地方。所以这里要做向右移两位的操作,而对引用计数的 +1 和 -1 可以使用 SIDE_TABLE_RC_ONE,还可以用 SIDE_TABLE_RC_PINNED 来判断是否引用计数值有可能溢出。

当然不能够完全信任这个 _objc_rootRetainCount(id obj) 函数,对于已释放的对象以及不正确的对象地址,有时也返回 “1”。它所返回的引用计数只是某个给定时间点上的值,该方法并未考虑到系统稍后会把自动释放吃池清空,因而不会将后续的释放操作从返回值里减去。clang 会尽可能把 NSString 实现成单例对象,其引用计数会很大。如果使用了 TaggedPointer,NSNumber 的内容有可能就不再放到堆中,而是直接写在宽敞的64位栈指针值里。其看上去和真正的 NSNumber 对象一样,只是使用 TaggedPointer 优化了下,但其引用计数可能不准确。

修改引用计数

retain 和 release

在非 ARC 环境下可以使用 retain 和 release 方法对引用计数进行加一减一操作,它们分别调用了 _objc_rootRetain(id obj) 和 _objc_rootRelease(id obj) 函数,不过后两者在 ARC 环境下也可使用。最后这两个函数又会调用 objc_object 的下面两个方法:

这样的实现跟获取引用计数类似,先是看是否支持 TaggedPointer(毕竟数据存在栈指针而不是堆中,栈的管理本来就是自动的),否则去操作 SideTable 中的 refcnts 属性,这与获取引用计数策略类似。sidetable_retain() 将 引用计数加一后返回对象,sidetable_release() 返回是否要执行 dealloc 方法:

看到这里知道为什么在存储引用计数时总是真正的引用计数值减一了吧。因为 release 本来是要将引用计数减一,所以存储引用计数时先预留了个“一”,在减一之前先看看存储的引用计数值是否为 0 (it->second < SIDE_TABLE_DEALLOCATING),如果是,那就将对象标记为“正在析构”(it->second |= SIDE_TABLE_DEALLOCATING),并发送 dealloc 消息,返回 YES;否则就将引用计数减一(it->second -= SIDE_TABLE_RC_ONE)。这样做避免了负数的产生。

除此之外,Core Foundation 库中也提供了增减引用计数的方法。比如在使用 Toll-Free Bridge 转换时使用的 CFBridgingRetain 和 CFBridgingRelease 方法,其本质是使用 __bridge_retained 和 __bridge_transfer 告诉编译器此处需要如何修改引用计数:

此外 Objective-C 很多实现是靠 Core Foundation Runtime 来实现, Objective-C Runtime 源码中有些地方明确注明:”// Replaced by CF“,那就是意思说这块任务被 Core Foundation 库接管了。当然 Core Foundation 有一部分是开源的。还有一些 Objective-C Runtime 函数的实现被诸如 ObjectAlloc 和 NSZombie 这样的内存管理工具所替代:

alloc, new, copy, mutableCopy

根据编译器的约定,这以这四个单词开头的方法都会使引用计数加一。而 new 相当于调用 alloc 后再调用 init:

可以看出 alloc 和 new 最终都会调用 callAlloc,默认使用 Objective-C 2.0 且忽视垃圾回收和 NSZone,那么后续的调用顺序依次是为:

calloc() 函数相比于 malloc() 函数的优点是它将分配的内存区域初始化为0,相当于 malloc() 后再用 memset() 方法初始化一遍。

copy 和 mutableCopy 都是基于 NSCopying 和 NSMutableCopying 方法约定,分别调用各类自己实现的 copyWithZone: 和 mutableCopyWithZone: 方法。这些方法无论实现方式是深拷贝还是浅拷贝,都会增加引用计数。(有些类的策略是懒拷贝,只增加引用计数但并不真的拷贝,等对象内容发生变化时再拷贝一份出来,比如 NSArray)。

在 retain 方法加符号断点会发现 alloc, new, copy, mutableCopy 这四个方法都会通过 Core Foundation 的 CFBasicHashAddValue() 函数来调用 retain 方法。其实 CF 有个修改和查看引用计数的入口函数 __CFDoExternRefOperation,在 CFRuntime.c 文件中实现。

autorelease

本想贴上一堆 Runtime 中关于自动释放池的源码然后说上一大堆,然后发现了太阳神的这篇黑幕背后的Autorelease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把我不知道的也说了,简直太屌了。

其实通过看源码可以知道好多细节,没事点进去各种宏定义往往会得到惊喜:哇,原来是这么回事,XX 就是 XX 之类。。。

------------都是代码界的码农,让大家一起成长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