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浅谈互联网的应聘

2015-10-11 23:24 489 查看
引子:

之前写了一个归纳企业招聘要求的帖子,可能帖子里出现了某些企业的联系方式,被管理员毙掉了。

现在这里不提任何企业,争取这次能存活下来。

正文:

互联网公司招人就是干活的,别扯其他的高大上。什么这逼格,那情怀,都用不着。

职场应聘就是看给多少钱的,然后掂量一下自己的金刚钻能不能搞定瓷器活。其他的免谈。

所以,大公司看职业发展,中型公司看待遇,小型公司看练手机会和跟对老板。

这就是一场博弈。大公司职业规范,作为应届起步不错,干上1年半左右,18个月,一定要跳出来。不要因为高大上的光环,而有所留恋。BAT是用来职场镀金的。镀完金不出来容易温水青蛙,时间久了职位升不了薪水待遇涨不仅不上去还容易倒挂。18个月之后,是把BAT大公司的名声卖钱的最佳时机。

中型公司看待遇。一句话,如果待遇不超过一线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公司根本不值得长期发展。原因是前面一条,BAT大公司工作1年半左右的跳槽来兑现镀金红利了。你在中型公司累死累活最后摘桃子的是他们。你看,待遇会倒挂的。

小型公司看练手机会。小型公司一般扁平化,自己有想法加上肯卖力,一般能接触核心的技术和锻炼机会。这就是练手机会。小公司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很现实,因此基本上不养闲人。招的人一种是BAT大公司高薪挖来的,另一种就是愣头青的新手。

好了,上面三段谈完了公司和个人博弈的态势。明白了这种态势,简历就比较好写了。

简历就是一个目标:写出你对应聘岗位的合适,并且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和项目经历亮瞎招聘公司的双眼。

而招聘公司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风险找到合适能干活的人。否则就是去找应届自己培养。

一般招聘应届进来培养被看作一种“社会责任”,前半年左右基本不出活,1年左右马马虎虎对得起薪水。到1年半以后驾轻就熟了,很可能另谋高就了,公司就为他人做嫁衣裳了。这里也是互联网18个月一跳理论的由来。刚刚变熟手,跳槽卖得上价钱啊。

从这个“社会责任”也看得出来,小公司天生就倾向于招熟手干活,除非庙太小,薪水太低搞不定熟手。

归纳一下以上的论述,好的应聘简历应该这么写:

第一原则,证明你很合适。

第二原则,凡是能证明你合适的,尽可能往简历里写。

其推论是,凡是不能证明你合适的,或者说不相关的,尽量跳过去不写。不写不等于撒谎或者隐瞒。

第三原则,简历不要造假,否则人家三言两语就能让你现行然后打发走人。

核心原则只讲三条,多了容易乱。

那么接下来就是去行动了。

看书动手反思 不断迭代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