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数据结构算法

THU数据结构编程作业一:祖玛(Zuma)

2015-09-25 08:50 387 查看

* 祖玛(Zuma) *

描述

祖玛是一款曾经风靡全球的游戏,其玩法是:在一条轨道上初始排列着若干个彩色珠子,其中任意三个相邻的珠子不会完全同色。此后,你可以发射珠子到轨道上并加入原有序列中。一旦有三个或更多同色的珠子变成相邻,它们就会立即消失。这类消除现象可能会连锁式发生,其间你将暂时不能发射珠子。

开发商最近准备为玩家写一个游戏过程的回放工具。他们已经在游戏内完成了过程记录的功能,而回放功能的实现则委托你来完成。

游戏过程的记录中,首先是轨道上初始的珠子序列,然后是玩家接下来所做的一系列操作。你的任务是,在各次操作之后及时计算出新的珠子序列。

输入

第一行是一个由大写字母’A’~’Z’组成的字符串,表示轨道上初始的珠子序列,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颜色。

第二行是一个数字n,表示整个回放过程共有n次操作。

接下来的n行依次对应于各次操作。每次操作由一个数字k和一个大写字母Σ描述,以空格分隔。其中,Σ为新珠子的颜色。若插入前共有m颗珠子,则k ∈ [0, m]表示新珠子嵌入之后(尚未发生消除之前)在轨道上的位序。

输出

输出共n行,依次给出各次操作(及可能随即发生的消除现象)之后轨道上的珠子序列。

如果轨道上已没有珠子,则以“-”表示。

样例

Input

ACCBA
5
1 B
0 A
2 B
4 C
0 A


Output

ABCCBA
AABCCBA
AABBCCBA
-
A


限制

0 ≤ n ≤ 10^4

0 ≤ 初始珠子数量 ≤ 10^4

时间:2 sec

内存:256 MB

提示

列表

先上整个程序:

#include<iostream>
#include<list>
#include<cstdio>
#define MAXSIZE 20000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SZ = 1<<20;  //fast io
struct fastio{
char inbuf[SZ];
char outbuf[SZ];
fastio(){
setvbuf(stdin,inbuf,_IOFBF,SZ);
setvbuf(stdout,outbuf,_IOFBF,SZ);
}
}io;

int main(){
#ifndef _OJ_
freopen("input.txt", "r", stdin);
freopen("output.txt", "w", stdout);
#endif
char s[MAXSIZE];
char c;
int sz(0);//size of string
scanf("%c", &c);
while(c != '\n'){
s[sz++] = c;
scanf("%c",&c);
}
s[sz++] = '\0';
int Times;
scanf("%d", &Times);

int (*Insert)[2] = new int[Times][2]();
for(int i = 0; i < Times; ++i)
scanf("%d %c", &Insert[i][0], &Insert[i][1]);

for(int i = 0, j = 0; i < Times; ++i){

for( j = sz - 1; j >= Insert[i][0]; --j)
s[j+1] = s[j];
s[j+1] = Insert[i][1];
++sz;
/*******************************/
int Location = Insert[i][0];//insert site
int p1= Location, p2 = Location, fix = Location;
int P1 = Location, P2 = Location;
int rep(1);//times of repetition
bool p1Stop = false, p2Stop = false;
while(!p1Stop || !p2Stop){
//move p1
while(!p1Stop){
if(p1 > 0 && s[--p1] == s[fix])
++rep;
else
p1Stop = true;
}
//move p2
while(!p2Stop){
if(p2 < sz - 1 && s[++p2] == s[fix])
++rep;
else
p2Stop = true;
}
if(rep >= 3){
if(s[p1] == s[fix])
P1 = p1;
else
P1 = p1 + 1;
if(s[p2] == s[fix] )
P2 = p2;
else
P2 = p2 -1;
}
//reset rep
if(rep >=3 && s[p1] == s[p2]){
rep = 2;
fix = p1;
p1Stop = false;
p2Stop = false;
}

}

if(P2 - P1 >= 2){
for(int i = P1, j= P2;  j < sz - 1 ; ++i, ++j)
s[i] = s[j + 1];
sz -= (P2-P1+1);
}

/*******************************/
/*
bool Flag = true;
if(sz >= 4){
while(Flag){
Flag = false;
for(int i = 0; i < sz - 1; ++i){
int tt = 1;//counter to indicate the times of repetition
for(int j = i + 1; i < sz; ++j){
if(s[j] == s[i])
++tt;
else
break;
}
if(tt >= 3){
Flag = true;
for(int k = i; k < sz-tt; ++k)
s[k] = s[k + tt];
sz -= tt;
}
}
}
}
*/
if(sz <= 1)
printf("-\n");
else
printf("%s\n", s);

}
delete[] Insert;

return 0;
}


以下对程序的部分内容进行解释:

1、 OJ上测试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设计程序时必须考虑时间复杂度。首先为了实现快速输入输出,调大流缓冲区。

const int SZ = 1<<20;
struct fastio{   //fast io
char inbuf[SZ];
char outbuf[SZ];
fastio(){
setvbuf(stdin,inbuf,_IOFBF,SZ);
setvbuf(stdout,outbuf,_IOFBF,SZ);
}
}io;


开始在OJ上测试时候总是只能通过95%,对于最后一组数据总是超时,而且在程序算法改进了以后(稍后会进行说明),依然超时,改进后的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应该是极大地降低了的。因为以前在自己的 linux 虚拟机上测试过数据量较大的数据总是出错,我就考虑到是否是和输入输出缓存有关系,毕竟自己只是刚入门的菜鸟,对缓存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网上搜了很多,都提到了扩大缓冲区但是基本都没有解决方法。直到看到这位大神的代码,才恍然大悟:/article/11199971.html 。后来测试不仅最后一组数据通过而且速度也很快。我将这段代码加到前一个“范围查询”的程序中,速度果然加快了很多,膜拜大神~~~

2、虽然题目提示用列表解决,因为链表的插入和删除一个节点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但是我并没有使用列表,下次我想用列表重新实现一次。因为担心THU的OJ中没有c++的string头文件(上一篇的结尾已经解释),我用的是字符数组存储字符序列。注意为了方便输出我在数组的结尾插入了‘\0’,这样就可以以C字符串输出。关于需要插入的字符和插入的位置,我用了一个二维数组来存储,如下

int (*Insert)[2] = new int[Times][2]();
for(int i = 0; i < Times; ++i)
scanf("%d %c", &Insert[i][0], &Insert[i][1]);


虽然整个数组为整形,但是我通过 scanf 将数组的第二列调整输入为 char 型,这样就可以保存想要保存的数据,并能够方便获取。

3、程序的主题部分是个大的 for 循环。对于每一个有待插入的字符,首先进行插入 :

for( j = sz - 1; j >= Insert[i][0]; --j)
s[j+1] = s[j];
s[j+1] = Insert[i][1];
++sz;


后面就是对于连续出现的字符序列进行删除了。

起初,我使用的呗注释掉的那部分方法。通过对插入后的序列进行逐论扫描,每次扫描都删除一个连续字符序列,这种方法很笨但是确实很好实现。

bool Flag = true;
if(sz >= 4){
while(Flag){
Flag = false;
for(int i = 0; i < sz - 1; ++i){
int tt = 1;//counter to indicate the times of repetition
for(int j = i + 1; i < sz; ++j){
if(s[j] == s[i])
++tt;
else
break;
}
if(tt >= 3){
Flag = true;
for(int k = i; k < sz-tt; ++k)
s[k] = s[k + tt];
sz -= tt;
}
}
}
}


在OJ上测试后最后一组数据超时无法通过,我以为是因为自己的程序方法太笨复杂度较高引起的超时,其实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前面提到的流缓存不够大的原因。但是以上错误的认为,让我不得不重新考虑算法的实现。

4、重新思考算法的实现。上面的方法在字符删除上耗时应该是最多了,每次都要对字符序列进行扫描,而且每次扫描只能删除一组重复序列,效率是很低的。于是,我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提前知道哪些元素会被删除,最后一次性删除所有数据,这样就只需要一次删除操作。

想到了用指针的方法(我这里用的是数组的下标)进行标记。首先设置两个标志都指向插入点的字符,然后将两个标志分别向左和向右移动,记录字符,当左右指针对于同一个字符记录的次数大于等于3 的时候就说明两个指针之间的字符串是需要删除的。

整个过程如下图:



红色的 C 是插入的字符,Rep用来记录重复次数。

···首先指针p1和p2都指向插入位置,然后分别向左和向右移动直到遇到不同的字符就停止;

···如果当两个指针都停止时候的Rep的值大于等于3,则确定p1和p2之间的字符是需要删除的。

···此时,如果p1 和 p2 所指向的字符相同,则说明有可能后续的字符还需要删除,于是将Rep置为2,并再次移动p1和p2,同时记录Rep,如此反复。

···直到p1 和p2指向不同的字符或者已经移动到字符串两端。

整个过程也并不复杂,首先的难点是如果p1 和 p2 向两边移动停止时Rep小于3时,如何确定之前记录的需要删除的字符串的位置,我这里增加了两个变量P1 和P2来记录前一次确定需要删除的字符串的位置。其次,当其中一个指针移动到字符串的一端时,端点的字符串可能需要删除也可能不需要删除,这是比较难确定的。这里我增加了一个判断来解决这个问题:

if(rep >= 3){
if(s[p1] == s[fix])
P1 = p1;
else
P1 = p1 + 1;
if(s[p2] == s[fix] )
P2 = p2;
else
P2 = p2 -1;
}


被这两个问题折磨的不要不要的~~~~ ヾ(≧O≦)〃嗷~

最后测试,发现运行明显快了不少。

另:写到这里,发现其实开始的插入操作也可以没有的,直接记录要插入的位置和字符,然后只需要做删除操作不就好了!发现自己智商又捉急了~ヾ(≧O≦)〃嗷~ヾ(≧O≦)〃嗷~ヾ(≧O≦)〃嗷~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