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数据结构算法

数据结构之二叉树(遍历、建立、深度)

2015-07-19 17:13 351 查看
1、二叉树的深度遍历

二叉树的遍历是指从根结点出发,按照某种次序依次访问二叉树的所有结点,使得每个结点被访问一次且仅被访问一次。 访问和次序。

对于二叉树的深度遍历,有前序遍历二叉树、中序遍历二叉树、后序遍历二叉树三种形式,下面分别进行学习和介绍。

1.1 二叉树的前序遍历

1)前序递归遍历

规则是若二叉树为空,则空操作返回,否则先访问根结点,然后前序遍历左子树,再前序遍历右子树。如下图所示,遍历的顺序为ABDGHCEIF。

前序递归遍历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前序递归遍历

void Pre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t != NULL)

{

printf("%c ", t->data);

PreOrderTraverse(t->lchild);

PreOrderTraverse(t->rchild);

}

}

1.2 中序遍历二叉树

1)中序递归遍历

规则是若树为空,则空操作返回,否则从根结点开始(注意这里并不是先访问根结点),中序遍历根结点的左子树,然后是访问根结点,最后中序遍历右子树。如下图所示,遍历的顺序为:GDHBAEICF。

中序递归遍历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序递归遍历

void In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t != NULL)

{

InOrderTraverse(t->lchild);

printf("%c ", t->data);

InOrderTraverse(t->rchild);

}

}

1.3 后序遍历二叉树

1)后序递归遍历

规则是若树为空,则空操作返回,否则从左到右先叶子后结点的方式遍历访问左右子树,最后是访问根结点。遍历的顺序为:GHDBIEFCA。

后序递归遍历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后序递归遍历

void Post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t != NULL)

{

PostOrderTraverse(t->lchild);

PostOrderTraverse(t->rchild);

printf("%c ", t->data);

}

}

2、二叉树的广度遍历

广度遍历二叉树(即层次遍历)是用队列来实现的,从二叉树的第一层(根结点)开始,自上而下逐层遍历;在同一层中,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对结点逐一访问。如下图所示,遍历的顺序为:ABCDEFGHI。

按照从根结点到叶结点、从左子树到右子树的次序访问二叉树的结点,具体思路如下:

A. 初始化一个队列,并把根结点入队列;

B. 当队列为非空时,循环执行步骤3到步骤5,否则执行步骤6;

C. 出队列取得一个结点,访问该结点;

D. 若该结点的左子树为非空,则将该结点的左子树入队列;

E. 若该结点的右子树为非空,则将该结点的右子树入队列;

F. 结束。

广度遍历二叉树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层次遍历二叉树 - 广度遍历二叉树 - 队列

int TraverseBiTree(BiTree t)

{

LinkQueue q;

InitQueue(&q);

BiTree tmp = t;

if(tmp == NULL)

{

fprintf(stderr, "the tree is null.\n");

return ERROR;

}

InsertQueue(&q, tmp);

while(QueueIsEmpty(&q) != OK)

{

DeQueue(&q, &tmp);

printf("%c ", tmp->data);

if(tmp->lchild != NULL)

{

InsertQueue(&q, tmp->lchild);

}

if(tmp->rchild != NULL)

{

InsertQueue(&q, tmp->rchild);

}

}

return OK;

}

3、推导遍历结果

两个二叉树遍历的性质:

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可以唯一确定一棵树。

后续遍历和中序遍历,可以唯一确定一棵树。(这一块多做练习即可)

4、二叉树的建立

如果要在内存中建立一个如下左图这样的树,wield能让每个结点确认是否有左右孩子,我们对它进行扩展,变成如下右图的样子,也就是将二叉树中的每个结点的空指针引出一个虚结点,其值为一个特定值,比如”#”,称之为扩展二叉树。扩展二叉树就可以做到一个遍历序列确定一棵二叉树了。如前序遍历序列为AB#D##C##。

有了这样的准备,就可以看看如何生成一棵二叉树了。假设二叉树的结点均为一个字符,把刚才前序遍历序列AB#D##C##用键盘挨个输入,实现的算法如下所示。

二叉树建立实现代码一,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创建树

//按先后次序输入二叉树中结点的值(一个字符),#表示空树

//构造二叉链表表示的二叉树

BiTree CreateTree(BiTree t)

{

char ch;

scanf("%c", &ch);

if(ch == '#')

{

t = NULL;

}

else

{

t = (BitNode *)malloc(sizeof(BitNode));

if(t == NULL)

{

fprintf(stderr, "malloc() error in CreateTree.\n");

return;

}

t->data = ch; //生成根结点

t->lchild = CreateTree(t->lchild); //构造左子树

t->rchild = CreateTree(t->rchild); //构造右子树

}

return t;

}

二叉树建立实现代码二,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创建树方法二

int CreateTree2(BiTree *t)

{

char ch;

scanf("%c", &ch);

if(ch == '#')

{

(*t) = NULL;

}

else

{

(*t) = (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if((*t) == NULL)

{

fprintf(stderr, "malloc() error in CreateTree2.\n");

return ERROR;

}

(*t)->data = ch;

CreateTree2(&((*t)->lchild));

CreateTree2(&((*t)->rchild));

}

return OK;

}

其实建立二叉树,也是利用了递归的原理。只不过在原来应该打印结点的地方,改成生成结点、给结点赋值的操作而已。因此,完全可以用中序或后序遍历的方式实现二叉树的建立,只不过代码里生成结点和构造左右子树的代码顺序交互一下即可。

5、二叉树的深度

树中结点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对于二叉树,求解树的深度用以下两种方法实现。即非递归和递归的方法实现。求二叉树的深度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操作。这个操作使用后续遍历比较符合人们求解二叉树高度的思维方式:首先分别求出左右子树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得出该棵树的高度,即左右子树较大的高度值加1.

递归求解二叉树的深度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叉树的深度 - 递归

//返回值: 二叉树的深度

int tree_height(BiTree t)

{

int dept = 0;

if(t)

{

int lchilddept = BiTreeDeep(t->lchild);

int rchilddept = BiTreeDeep(t->rchild);

dept = lchilddept >= rchilddept ? (lchilddept + 1) : (rchilddept + 1);

}

return dept;

}

6、统计二叉树中的叶子节点

二叉树的遍历是操作二叉树的基础,二叉树的很多特性都可以通过遍历二叉树得到。统计二叉树叶子节点的个数常见的操作。

/*统计二叉树中的叶子结点数*/

/**************************************************

算法描述:编写递归算法,计算二叉树中叶子节点数目

****************************************************/

int leaf_num(ptnode list)

{

if(NULL == list)

{

return 0; //空树,无叶子

}

else if(!list->pLchild && !list->pRchild)

{

return 1;

}

else

{

return (leaf(list->pLchild) + leaf(list->pRchild));

}

}

/************************

算法分析:

首先要明白其本质还是二叉树的遍历.只不过是带额外有条件的输出.即找出叶子结点并

进行计数.

1.提到计数的话,一开始的反应就是建立一个int型变量(如count),然后找到一个符合条件

的就进行count ++; 但在这里就不是那么合适了.因为若是要遍历,选择递归遍历,则每次

调用一次递归函数都会创建一个count,各个count都不相同.而且都会被初始化为0,这样就

没什么意义了.

2.所以采取的方法就是利用函数返回值.把函数定义为返回值为int型的函数.

3.然后进行判断:

if(!t->lch && !t->rch)如果左右结点都为NULL,则返回1(也就是计数+1).

否则就调用递归函数,先左子树,后右子树.这个算法真正精髓的一句就是:

return (leaf(t->lch) + leaf(t->rch));

在调用递归的同时把各个递归函数的返回值都加了起来.而最终返回到主函数的值

就是叶子节点的个数!巧妙!

**************************/

如果需要完整程序,可找我索取。

出自:《大话数据结构》严蔚敏老师之《数据结构》

二叉树的算法我大都是利用递归实现的,非递归的后面用到再进行深究。二叉树自己还不是十分理解,以后还应该进行加强巩固。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