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伪装的"刀锋"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2015-05-18 19:40 645 查看

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毛姆的小说虽然好看,但是不重要。

于是我想,等到将来"重要"的书我都读完了,再来读那些"不重要"的书。这么一等就是10年没有读过毛姆。

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读完了《刀锋》。感觉10年前听到的评价真是没错,这本书很好看,但不重要,不读损失也不大。

《刀锋》大致上讲的是一个年青人的成长故事,他经历了第一世界大战的幻灭,渴望寻找生命的意义。书中按时间记录了他的恋爱、他的寻找、他的思考、他的旅行.......诸如此类。但是,你要是因此认为这是一本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那你就彻底错了,事实上,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爱情小说。

毛姆本意上,可能是想在书里探讨一些生命的意义,刻画一个在贫瘠的世界上苦苦寻找生活真谛的年轻人的形象,但是他的哲学深度不够,在流行文学中又浸淫得太深,逃不出来。结果,就写出了像现在这样,披着所谓"哲学外衣"的爱情故事。

这本书四分之三的篇幅是爱情故事,剩下的四分之一是东方哲学。但是,毛姆在书中公开承认,他不太懂东方哲学(读下来,我发现他没有撒谎),所以基本上,如果剔除爱情的成分,它就没什么可剩下了。另一方面,读者的注意点和兴趣也确实都被作者吸引到爱情上面去了。

毛姆在小说开头说,主人公选择的生活方式、他温和而坚定的性格,会对未来的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当时看了,心里直嘀咕,难道毛姆在主人公身上只发现了"生活方式"、"性格"这样浅表的东西,为何独独不提主人公的"思想"对未来人们的影响呢?读后全书后,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说,毛姆这句话说错了。这个主人公本身对未来不会有任何影响,他的爱情故事倒是可能一直会有读者。

毛姆为了拔高主人公,几乎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完人,看上去都有点不可信了。比如,说他一动不动看《心理学原理》看了10个小时,又说他在巴黎过了二年苦行僧般的生活以后,还嫌不够,想着要进一步受苦,就去煤矿做了几个月矿工。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怀疑毛姆并不适合探讨严肃的问题,毕竟,他太流行了。

小说的题目《刀锋》,来自印度的古代经书《奥义书》中的一句话: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显然,"刀锋"在这里暗示着命运,意为主人公找到命运的得救之道并不容易。但是,这又是一个伪装,与其说是命运的"刀锋",还不如说是爱情的"刀锋"呢!

此外,我还想提到的一点是,一般认为,叙事是毛姆的强项,他是讲故事的高手。《刀锋》的叙事也确实比较流畅,可以让人一口气读下去。但是,对于我这种读惯了20世纪小说的读者来说,他还是讲得太慢,枝节太多。读者自己可以想到的情节,都不应该多说。

在这里,我可以为大家推荐一本真正的成长小说,那就是黑塞的《席特哈尔塔》,它也是有关印度哲学的,那是一本既好看又重要的小说。

(阮一峰 / 2005-05-10)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