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ARM处理器NEON编程及优化技巧三—矩阵乘法的实例

2014-06-16 11:34 666 查看
原文地址:http://houh-1984.blog.163.com/blog/static/311278342011119101429988/

ARM的NEON协处理器技术是一个64/128-bit的混合SIMD架构,用于加速包括视频编码解码、音频解码编码、3D图像、语音和图像等多媒体和信号处理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如何使用NEON的汇编程序来写SIMD的代码,包括如何开始NEON的开发,如何高效的利用NEON。首先会关注内存操作,即如何变更指令来灵活有效的加载和存储数据。接下来是由于SIMD指令的应用而导致剩下的若干个单元的处理,然后是用一个矩阵乘法的例子来说明用NEON来进行SIMD优化,最后关注如何用NEON来优化各种各样的移位操作,左移或者右移以及双向移位等。本节是一个用NEON优化矩阵乘法的实例。


矩阵

本节将介绍如何用NEON有效的处理一个4x4的矩阵乘法运算,这种类型的运算经常用于3D图形,我们认为这些矩阵在内存里是按照列为主排列的,这是按照OPENGL-ES的通用格式。


矩阵乘法算法

我们首先看一下矩阵乘法的计算方式,计算的展开,用NEON指令来进行子操作过程。



图1. 以列为主的矩阵乘法运算

由于数据是按照列序存储的,因而矩阵乘法就是把第一个矩阵的每一列乘以第二个矩阵的每一行,然后把乘积结果相加。乘累加结果 作为结果矩阵的一个元素。



图2. 矩阵乘法中的向量乘以标量的运算

假设每列元素在NEON寄存器中表示为一个向量,那么上述的矩阵乘法就是一个向量乘以标量的运算,而后续的累加也同样可以同向量乘以标量的累加指令实现。因为我们的操作是在第一个矩阵的列,然后计算列的结果,读列元素和写列元素都是线性的加载和存储操作,不需要interleave的加载和存储操作。


代码


浮点运算版本

首先看一个单精度浮点的矩阵乘法实现。首先加载矩阵元素到NEON寄存器,然后按照列序做乘法,用VLD1做线性的加载数据到NEON寄存器,用VST1把计算结果保存到内存。

[code]    vld1.32     {d16-d19}, [r1]!            @ 加载矩阵0的上8个元素


[code]    vld1.32     {d20-d23}, [r1]!            @ 加载矩阵0的下8个元素


[code]    vld1.32     {d0-d3}, [r2]!              @ 加载矩阵1的上8个元素


[code]    vld1.32     {d4-d7}, [r2]!              @ 加载矩阵1的下8个元素


NEON有32个64位寄存器,因而加载所有的输入矩阵元素到16个64-bit寄存器,我们仍然有16个64位寄存器做后续的处理。


D和Q寄存器

多数的NEON指令有两种方法来访问寄存器组:

作为32个双字寄存器,64-bit位宽,命名为d0-d31
作为16个四字寄存器,128-bit位宽,命名为q0-q15



图3. NEON寄存器组

这些寄存器中一个Q寄存器是一对D寄存器的别名,如Q0是d0和d1寄存器对的别名,寄存器中的值可以用两种方式访问。这种实现方式很类似C语言里的union联合的数据结构。对于浮点的矩阵乘法,我们会经常使用Q寄存器的表达方式,因为经常会处理4个32-bit的单精度浮点,这对应于128-bit的Q寄存器。


代码部分

通过以下4条NEON乘法指令能完成一列4个结果:

[code]    vmul.f32    q12, q8, d0[0]        @ 向量乘以标量(MUL),矩阵0的第一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一个元素0


[code]    vmla.f32    q12, q9, d0[1]        @ 累加的向量乘以标量(MAC),矩阵0的第二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二个元素1


[code]    vmla.f32    q12, q10, d1[0]     @ 累加的向量乘以标量(MAC),矩阵0的第二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二个元素2


[code]    vmla.f32    q12, q11, d1[1]     @ 累加的向量乘以标量(MAC),矩阵0的第二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二个元素3


第一条指令是图2中的列元素x0, x1, x2, x3 (寄存器q8)乘以y0 (d0[0]),然后结果保存到q12寄存器。接下来的指令操作类似,就是把第一个矩阵的其他列乘以第二个矩阵的第一列的响应元素,结果累加到寄存器Q12里。需要注意的是标量元素如d1[1]也可以用q0[3]表示,但是可能编译器如GNU汇编器会不能接受这种方式。

如果我们只需要矩阵乘以向量的运算,如很多3D图像处理中的那样,那么此时的计算就结束了,可以把结果向量保存 到内存了,但是为了完成矩阵相乘,还需要完成后面的迭代操作,使用寄存器Q1到Q3的y4到yF的元素。如果定义如下的宏,那么就能简化代码结构了:

[code]    .macro mul_col_f32 res_q, col0_d, col1_d


[code]    vmul.f32    \res_q, q8, \col0_d[0]      @向量乘以标量(MUL),矩阵0的第一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一个元素0


[code]    vmla.f32    \res_q, q9, \col0_d[1]      @累加的向量乘以标量(MAC),矩阵0的第二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二个元素1


[code]    vmla.f32    \res_q, q10, \col1_d[0]     @累加的向量乘以标量(MAC),矩阵0的第二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二个元素2


[code]    vmla.f32    \res_q, q11, \col1_d[1]     @累加的向量乘以标量(MAC),矩阵0的第二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二个元素3


[code]    .endm


那么整个4x4的矩阵乘法代码可能如下:

[code]    vld1.32     {d16-d19}, [r1]!            @ 加载矩阵0的上8个元素


[code]    vld1.32     {d20-d23}, [r1]!            @ 加载矩阵0的下8个元素


[code]    vld1.32     {d0-d3}, [r2]!              @ 加载矩阵1的上8个元素


[code]    vld1.32     {d4-d7}, [r2]!              @ 加载矩阵1的下8个元素




[code]    mul_col_f32 q12, d0, d1                 @ 矩阵 0 * 矩阵1的第一列


[code]    mul_col_f32 q13, d2, d3                 @ 矩阵 0 * 矩阵1的第二列


[code]    mul_col_f32 q14, d4, d5                 @ 矩阵 0 * 矩阵1的第三列


[code]    mul_col_f32 q15, d6, d7                 @ 矩阵 0 * 矩阵1的第四列




[code]    vst1.32     {d24-d27}, [r0]!            @ 保存结果的上8个元素


[code]    vst1.32     {d28-d31}, [r0]!            @ 保存结果的下8个元素


定点算法

定点算法计算往往比浮点计算更快,因为往往定点运算可能需要更少的内存带宽,整数值的乘法也会比浮点算法更为简单。但是定点算法,你需要很仔细的选择表示格式来避免溢出或者饱和,这些会影响你的算法最终的精度。定点算法实现的矩阵乘法和浮点算法类似,在本例中,用Q1.14定点格式,但是基本的实现格式基本类似,只是实现中可能需要对结果做一些移位调整。下面是列乘的宏:

[code]    .macro mul_col_s16 res_d, col_d


[code]    vmull.s16   q12, d16, \col_d[0]         @ 向量乘以标量(MUL),矩阵0的第一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一个元素0


[code]    vmlal.s16   q12, d17, \col_d[1]         @ 累加的向量乘以标量(MAC),矩阵0的第二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二个元素1


[code]    vmlal.s16   q12, d18, \col_d[2]         @ 累加的向量乘以标量(MAC),矩阵0的第二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二个元素2


[code]    vmlal.s16   q12, d19, \col_d[3]         @ 累加的向量乘以标量(MAC),矩阵0的第二列乘以矩阵1的每列的第二个元素3


[code]    vqrshrn.s32 \res_d, q12, #14             @ 把结果右移14位,并把累加结果变成Q1.14定点格式,并饱和运算


[code]    .endm


比较定点和浮点算法的宏,你会发现如下的主要区别:

矩阵元素的值为16位而不是32位,因而用D寄存器来保存4个输入元素
矩阵乘法的结果是把16x16=32位的数据,使用VMULL和VMLAL来吧结果保存到Q寄存器。
最终结果也是16位,因而需要把32位累加器结果来得到16-bit的结果,使用VQRSHRN,饱和处理把32位的结果舍入到16位的narrow右移操作。

把数据从32-bits变成16-bits也能有效的处理内存访问,加载和存储数据都只需要更少的带宽。



[code]    vld1.16     {d16-d19}, [r1]             @ 加载16个元素到矩阵0


[code]    vld1.16     {d0-d3}, [r2]               @ 加载16个元素到矩阵1




[code]    mul_col_s16 d4, d0                      @ 矩阵0乘以矩阵1的列0


[code]    mul_col_s16 d5, d1                      @ 矩阵0乘以矩阵1的列1


[code]    mul_col_s16 d6, d2                      @ 矩阵0乘以矩阵1的列2


[code]    mul_col_s16 d7, d3                      @ 矩阵0乘以矩阵1的列3




[code]    vst1.16     {d4-d7}, [r0]               @ 保存16个结果元素


指令重排

我们先展示一下指令重排如何能提高代码性能。在宏中,临近的乘法指令会写入到相同的目标寄存器,这会让NEON的流水线等待前面的乘法结果完成才能开始下一条指令的执行。如果不使用宏定义,而合理安排指令的次序,把那些相关依赖的指令变成不依赖,这些指令就能并发而不会造成流水线的stall。

[code]    vmul.f32    q12, q8, d0[0]              @ rslt col0  = (mat0 col0) * (mat1 col0 elt0)


[code]    vmul.f32    q13, q8, d2[0]              @ rslt col1  = (mat0 col0) * (mat1 col1 elt0)


[code]    vmul.f32    q14, q8, d4[0]              @ rslt col2  = (mat0 col0) * (mat1 col2 elt0)


[code]    vmul.f32    q15, q8, d6[0]              @ rslt col3  = (mat0 col0) * (mat1 col3 elt0)




[code]    vmla.f32    q12, q9, d0[1]              @ rslt col0 += (mat0 col1) * (mat1 col0 elt1)


[code]    vmla.f32    q13, q9, d2[1]              @ rslt col1 += (mat0 col1) * (mat1 col1 elt1)


[code]    ...


[code]    ...


用以上的处理方式,矩阵乘法的性能在Cortex-A8 处理平台上性能提升了一倍。从文档Technical
Reference Manual for your Cortex core可以看到 各个指令的需要时间以及延迟,有这些延迟周期,能够更为合理的安排代码次序,提升性能。


源代码

以上两个函数的源代码可以参考如下:



matrix_asm_sched.s (4.54K)


Reference:

http://www.blog.163.com/houh-1984/



Coding for NEON - Part 3:
Matrix Multiplication


http://forums.arm.com/index.php?app=blog&module=display§ion=archive&blogid=7&st=50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