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Web前端 > Node.js

inode基础知识

2012-05-07 16:15 507 查看
转载:http://www.kuqin.com/linux/20111204/315634.html

inode是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Unix/Linux文件系统和硬盘储存的基础。我觉得,理解inode,不仅有助于提高系统操作水平,还有助于体会Unix设计哲学,即如何把底层的复杂性抽象成一个简单概念,从而大大简化用户接口。下面就是我的inode学习笔记,尽量保持简单。===================================理解inode作者:阮一峰

一、inode是什么?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每一个文件对应一个inode,硬盘上有多少文件,就有多少个inode。二、inode的内容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stat example.txt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下文会有详细解释。三、inode的大小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df -i

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sudo dumpe2fs -h /dev/hda | grep "Inode size"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四、inode号码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 -i example.txt

五、目录文件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ls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  ls /etc

ls -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  ls -i /etc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根据inode号码,访问inode节点,读取信息。ls -l命令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  ls -l /etc

六、硬链接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一一对应"关系,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是,Unix/Linux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ln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  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链接数",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1。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链接数"减1。当这个值减到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链接数"。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硬链接";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硬链接"。所以,任何一个目录的"硬链接"总数,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含隐藏目录)。七、软链接除了硬链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读取文件A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这时,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这意味着,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B,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文件B的inode"链接数"不会因此发生变化。ln -s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  ln -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八、inode的特殊作用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ls -li , find . -type f -inum 12334 -print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
查看os系统块的大小

[root]# /sbin/tune2fs -l /dev/sda1

查看os系统页的大小

[oracle@skate-test ~]$ getconf PAGESIZE

4096

修改块的大小:

创建文件系统时,可以指定块的大小。如果将来在你的文件系统中是一些比较大的文件的话,使用较大的块大小将得到较好的性能。将ext2文件系统的块大小调整为4096byte而不是缺省的1024byte,可以减少文件碎片,加快fsck扫描的速度和文件删除以及读操作的速度。另外,在ext2的文件系统中,为根目录保留了5%的空间,对一个大的文件系统,除非用作日志文件,5%的比例有些过多。可以使用命令

# mke2fs -b 4096 -m 1 /dev/hda6

将它改为1%并以块大小4096byte创建文件系统。

使用多大的块大小,需要根据你的系统综合考虑,如果系统用作邮件或者新闻服务器,使用较大的块大小,虽然性能有所提高,但会造成磁盘空间较大的浪费。比如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平均大小为2145byte,如果使用4096byte的块大小,平均每一个文件就会浪费1951byte空间。如果使用1024byte的块大小,平均每一个文件会浪费927byte空间。在性能和磁盘的代价上如何平衡,要看具体应用的需要。
-bash-3.2$ sudo /sbin/tune2fs -l /dev/sda1
[sudo] password for yangkai:
tune2fs 1.39 (29-May-2006)
Filesystem volume name: /boot
Last mounted on: <not available>
Filesystem UUID: 0ab0db80-0a94-4101-9146-85468db95df2
Filesystem magic number: 0xEF53
Filesystem revision #: 1 (dynamic)
Filesystem features: has_journal ext_attr resize_inode dir_index filetype needs_recovery sparse_super
Default mount options: user_xattr acl
Filesystem state: clean
Errors behavior: Continue
Filesystem OS type: Linux
Inode count: 26104
Block count: 104388
Reserved block count: 5219
Free blocks: 88910
Free inodes: 26069
First block: 1
Block size: 1024
Fragment size: 1024
Reserved GDT blocks: 256
Blocks per group: 8192
Fragments per group: 8192
Inodes per group: 2008
Inode blocks per group: 251
Filesystem created: Fri Feb 25 00:52:52 2011
Last mount time: Mon Jun 13 10:06:03 2011
Last write time: Mon Jun 13 10:06:03 2011
Mount count: 9
Maximum mount count: -1
Last checked: Fri Feb 25 00:52:52 2011
Check interval: 0 (<none>)
Reserved blocks uid: 0 (user root)
Reserved blocks gid: 0 (group root)
First inode: 11
Inode size: 128
Journal inode: 8
Default directory hash: tea
Directory Hash Seed: fa219d31-2c65-4522-b8c3-3ab21f460c73
Journal backup: inode blocks
-bash-3.2$ getconf PAGESIZE
4096
-bash-3.2$
-bash-3.2$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00-LogVol00
538G 123G 388G 24% /
/dev/hda1 99M 13M 82M 13% /boot
tmpfs 1006M 0 1006M 0% /dev/shm
-bash-3.2$ df -i
Filesystem Inodes IUsed IFree I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00-LogVol00
145457152 110614 145346538 1% /
/dev/hda1 26104 35 26069 1% /boot
tmpfs 223892 1 223891 1% /dev/shm
-bash-3.2$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基础知识 in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