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移动开发 > IOS开发

iostat输出解析

2011-12-07 11:01 218 查看
iostat在内核2.4和内核2.6中数据来源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分别就这两中系统介绍iostat的输出。

1. 内核2.4 iostat输出解析

对于kernel 2.4, iostat 的数据的主要来源是 /proc/partitions。

1.1 /proc/partition

先看看 /proc/partitions 中有些什么。

# cat /proc/partitions

major minor #blocks name rio rmerge rsect ruse

3 0 19535040 hda 12524 31127 344371 344360

wio wmerge wsect wuse running use aveq

12941 25534 308434 1097290 -1 15800720 28214662

下面是每项数据的说明:

major: 主设备号。

minor: 次设备号。

#blocks: 设备总块数 (1024 bytes/block)。

name: 设备名称。如 hda7。

rio: 完成的读 I/O 设备总次数。指真正向 I/O 设备发起并完成的读操作数目,

也就是那些放到 I/O 队列中的读请求。注意很多进程发起的读操作

(read())很可能会和其他的操作进行 merge,不一定每个 read() 调用

都引起一个 I/O 请求。

rmerge: 进行了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

rsect: 读扇区总数 (512 bytes/sector)

ruse: 从进入读队列到读操作完成的时间累积 (毫秒)。上面的例子显示从开机

开始,读 hda7 操作共用了约340秒。

wio: 完成的写 I/O 设备总次数。

wmerge: 进行了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

wsect: 写扇区总数

wuse: 从进入写队列到写操作完成的时间累积 (毫秒)

running: 已进入 I/O 请求队列,等待进行设备操作的请求总数。上面的例子显

示 磁盘上请求队列长度为 0。

use: 扣除重叠等待时间的净等待时间 (毫秒)。一般比 (ruse+wuse) 要小。比

如5 个读请求同时等待了 1 毫秒,那么 ruse值为5ms, 而 use值为

1ms。use 也可以理解为I/O队列处于不为空状态的总时间。hda7 的I/O

队列非空时间为 509 秒,约合8分半钟。

aveq: 在队列中总的等待时间累积 (毫秒) (约等于ruse+wuse)

1.2 iostat 结果解析

# iostat -x

Linux 2.4.21-9.30AX (localhost)

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

3.85 0.00 0.95 95.2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dev/hda 1.70 1.70 0.82 0.82 19.88 20.22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9.94 10.11 24.50 11.83 57.81 610.76 99.96

每项数据的含义如下,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rmerge/s

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rio/s

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wio/s

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rsect/s

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wsect/s

rkB/s: 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

wkB/s: 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

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即 (rsect+wsect)/(rio+wio)

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即 aveq/1000 (因为aveq的单位为毫秒)。

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即 (ruse+wuse)/(rio+wio)

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即 use/(rio+wio)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O队列是非空的,即use/1000 (因为use的单位为毫秒),

如果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

svctm 一般要小于 await (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

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

也会间接导致 svctm 的增加。

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 I/O 队列太长,应用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 elevator 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 CPU。

队列长度(avgqu-sz)也可作为衡量系统 I/O 负荷的指标,但由于 avgqu-sz 是

按照单位时间的平均值,所以不能反映瞬间的 I/O 洪水。

1.3 一个例子

# iostat -x 1

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

16.24 0.00 4.31 79.44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dev/cciss 0.00 44.90 1.02 27.55 8.16 579.59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4.08 289.80 20.57 22.35 78.21 5.00 14.29

上面的 iostat 输出表明秒有 28.57 次设备 I/O 操作: io/s = r/s +w/s = 1.02+27.55 = 28.57 (次/秒) 其中写操作占了主体 (w:r = 27:1)。

平均每次设备 I/O 操作只需要 5ms 就可以完成,但每个 I/O 请求却需要等上

78ms,为什么? 因为发出的 I/O 请求太多 (每秒钟约 29 个),假设这些请求是

同时发出的,那么平均等待时间可以这样计算:

平均等待时间 = 单个 I/O 服务时间 * ( 1 + 2 + ... + 请求总数-1) / 请求总数.

应用到上面的例子: 平均等待时间 = 5ms * (1+2+...+28)/29 = 70ms,和

iostat 给出的 78ms 的平均等待时间很接近。这反过来表明 I/O 是同时发起的。

每秒发出的 I/O 请求很多 (约 29 个),平均队列却不长 (只有 2 个 左右),

这表明这 29 个请求的到来并不均匀,大部分时间 I/O 是空闲的。

一秒中有 14.29% 的时间 I/O 队列中是有请求的,也就是说,85.71% 的时间里

I/O 系统无事可做,所有 29 个 I/O 请求都在142毫秒之内处理掉了。

(ruse+wuse)/io = await = 78.21 => (ruse+wuse)/s =78.21 * (io)/s = 78.21*28.57 = 2232.8,表明每秒内的I/O请求总共需要等待2232.8ms。所以平均队列长度应为 2232.8ms/1000ms = 2.23,而 iostat 给出的平均队列长度 (avgqu-sz) 却为 22.35,为什么?! 因为 iostat 中有 bug,avgqu-sz 值应为 2.23,而不是 22.35。

iostat.c 中是这样计算avgqu-sz的:

((double) current.aveq) / itv

aveq 的单位是毫秒,而 itv 是两次采样之间的间隔,单位是 jiffies。必须换

算成同样单位才能相除,所以正确的算法是:

(((double) current.aveq)/1000) / (itv /HZ)

这样,上面 iostat 中输出的 avgqu-sz 值应为 2.23,而不是 22.3。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