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软件性能测试方法论

2011-10-27 08:44 232 查看
软件性能测试过程详解与案例分析(段念 编著) 学习笔记三

1.SEI负载测试计划过程

SEI load Testing Planning Process是一个关注于负载测试计划的方法,其目标是产生“清晰、易理解、可验证的负载测试计划”

SEI负载测试计划过程包括6个关注的区域:目标、用户、用例、生产环境、测试环境和测试场景;

①生产环境与测试环境的不同:由于负载测试环境与实际的生产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测试环境上对应用系统进行的负载测试结果很可能不能准确反映该应用系统在生产环境上的实际性能表现,为了规避这个风险,必须仔细设计测试环境;

②用户分析:用户是对被测应用系统性能表现最关注和受影响最大的对象,因此,必须通过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依据用户行为模型建立用例和场景;

③用例:用例是用户使用某种顺序和操作方式对业务过程进行实现的过程,对负载测试来说,用例的作用主要在于分析和分解出关键的业务,判断每个业务发生的频度、业务出现性能问题的风险等;

2.RBI方法

Rapid Bottleneck Identify方法是Empirix公司提出的一种用于快速识别系统性能瓶颈的方法;

①该方法基于以下一些事实:

a.发现的80%系统的性能瓶颈都由吞吐量制约;

b.并发用户数和吞吐量瓶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c.采用吞吐量测试可以更快速定位问题;

②RBI方法首先访问服务器上的“小页面”和“简单应用”,从应用服务器、网络等基础的层次上了解系统吞吐量表现;其次选择不同的场景,设定不同的并发用户数,使其吞吐量保持基本一致的增长趋势,通过不断增加并发用户数和吞吐量,观察系统的性能表现。

③RBI将性能瓶颈的定位按照一种“自上而下”的分析方式进行分析,首先确定是由并发还是由吞吐量引发的性能表现限制,然后从网络、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和代码本身4个环节确定系统性能具体的瓶颈;

3.性能下降曲线分析法

性能下降曲线实际上描述的是性能随用户数增长而出现下降趋势的曲线;这里所说的性能可以是响应时间,也可以是吞吐量或是单击数/秒的数据,一般来说,性能主要是指响应时间。

对性能下降曲线分析法来说,主要关注的是性能下降曲线上的各个区间和相应的拐点,通过识别不同的区间和拐点,从而为性能瓶颈识别和性能调优提供依据。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