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数据库

一个比较实用的国内IT公司研发部技术管理规范

2011-06-24 09:41 531 查看
个人认为简单实用短小精悍不花哨,很符合国情,所以推荐一下!

1.  部门组成
包括:系统设计人员、程序开发人员、系统支持人员、美工。
2.  职责描述
l      系统设计
由系统设计人员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需求分析文档(用例描述)进行系统设计。具体参见“系统设计规范”。
l      页面设计
对于网站系统由美工设计出页面,视具体情况出一级、二级甚至三级页面。
对于应用系统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页面和整体风格。
l      程序开发
由程序开发人员依据“详细设计说明书”完成程序编码。交付成果为程序源代码和配置文档。
l      单元测试
由程序开发人员对自己完成的程序进行模块化的单元测试,交付成果为测试并修改完成的源代码。建议采用junit或nunit工具进行测试。
l      内部环境搭建
由系统支持人员完成,依据为依据配置文档。包括集成测试环境、验收测试环境,如果有条件则模拟用户方的实际环境。
l      集成测试
以系统设计人员为主,与其他人员(可能包括系统支持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其他人员)组成临时测试小组,测试组装后的程序(只测试模块接口部分)。
l      系统部署
由系统支持人员到客户方部署、安装、调试交付程序。
3.  开发方式
    所有开发人员原则上都在本地进行开发和进行单元测试,所有与程序相关的系统都安装在本地,其中包括程序代码和数据库和其他的相关联的软硬件系统。
    集成测试(包括阶段集成测试)、验收测试则在开发服务器和测试服务器上进行。
    通过VSS进行代码的版本控制,VSS由系统支持人员管理,包括建立项目、分配项目成员、设置权限(所有权限分给所有相关的开发人员)。
    注:开发人员不能将未完成的(编译未通过的)程序签入;如果签入程序需将所有修改过的依赖程序全部签入。要求尽量能够在每天下班之前将编译通过的程序签入。
4.  发布版本管理
以下描述的各个版本由系统支持人员保留。发布版本包括三种:
l            提交集成测试的版本
l            提交验收测试的版本
l            提交用户方的版本
    每个版本包里面应当包含程序、数据库(或脚本)、相关文档。版本包以压缩文件的形式存储,命名方式为:系统英文简称+日期+标识(集成测试为I、验收测试为T、提交用户方为R),例如:jbsys_20070425_T。
每个程序版本都可能会有回归,各自会出现多个版本,原则上保留最近的三个版本。
5.  Bug管理
    目前公司内部采用的Bug管理工具是BugFree。BugFree由系统支持人员管理,包括建立项目、分配项目成员、设置权限等。
    测试人员提交的Bug先指派给开发组长,再由开发组长分派给开发人员解决。
    项目结束后由系统支持人员以每个人为单位统计Bug的数量,作为历史数据保留,作为质量考核的依据。
6.  数据库管理
  开发服务器和测试服务器上的数据库的管理操作只能由系统支持人员进行。数据库的建立依赖于系统设计人员提供的数据库生成脚本和原始数据脚本。
  程序中访问数据库时使用统一的用户、统一的连接文件访问数据库。
  在开发过程中如果有数据库变动,统一报到指定的系统设计人员处,由系统设计人员确认,生成数据库修改脚本,交由系统支持人员处理,或交由指定的系统设计人员处理(必须经过系统支持人员授权)。同时该系统设计人员将数据库修改脚本发给所有相关的开发人员,由开发人员自行修改自己本地的数据库,以达到数据库同步。
7.  评审机制
  在项目设计阶段需要做阶段交付成果的评审:
l      数据库模型评审
参加人员:[相关需求人员]、相关设计组成员、开发组负责人员。
l      程序模型评审
包括序列图、类图、程序框架。
参加人员:相关设计组成员、开发组负责人员。
l      详细设计文档评审
参加人员:[相关需求人员]、相关设计组成员、开发组负责人员。
l      设计交底会
参加人员:相关设计组成员、相关的开发人员。
8.  与其他部门接口
l        与需求部门接口
由需求部门提供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分析文档(需求用例描述)、需求变更文档。
l        与测试部门接口
提交给测试部门已部署好的可运行的程序。
9.  开发部工作流程图






 
文章转自:IT主义网
原文出处:http://www.itzhuyi.com/Item/Show.asp?m=1&d=56007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